•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让孩子成长在 “分享之家”

[复制链接]
42 0
shuiblue 发表于 2018-2-27 17:12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把分享仅仅当成简单的行为,分享中凝聚着宝贵的美德。作为美德的分享,不像汉字、算术那样可直接教给孩子。让孩子学会分享,关键在体验。

  生活中见到过太多不懂得“分享”的孩子。其实也难怪,如今的孩子大多是家中独苗,被人捧着护着,属于他的东西从不需要分给别人,不属于他的东西也会有父母长辈千方百计为他弄来。尽管开始只是一只苹果一个梨,但生活点滴的力量可以“穿石”。成长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渐渐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斤斤计较,难以与人友好相处,更谈不上与人分享、合作。

  研究融合教育的专家卢乃桂教授,比一般人更关注孩子的分享行为与意识。因为在他看来,分享中包含着宝贵的平等与博爱思想。而让孩子学会分享,对于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也至关重要。而合作能力恰恰是孩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一步。如果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慢、发展不足,那么就算他发育健全,但身体、智能的优势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最终会导致感情不成熟、不适应社会生活。  在分享的氛围中成长

  让孩子学会分享,而不是教会孩子分享。分享,不只是一种行为方式,更是一种美德。让孩子学会分享,关键在于体验。体验分享,才能从内心理解分享的意义。

  可是,小孩子也能理解分享的意义吗?当然可以,孩子并非没有理解力。不过,孩子理解事物的方式,与大人不同。你跟大人口头解释,大人就能明白你讲的事情;但你对孩子讲半天,可能他都似懂非懂。让孩子理解,需要给他亲身体验、感受的机会。孩子体验到了,才能理解。要让孩子理解分享,根本解决的方法不是说教,而是让孩子与身边的环境互动,体验、感受然后理解。

  所以,聪明父母,首先要有为孩子创设充满“分享”的家庭环境的意识。孩子身边所有的人、物、事件、情绪,统统构成他的成长环境。当环境中充满了分享的意识、情绪、行为,孩子的“分享”也会从心底发生。如果说学会分享有一个终极目标,那么就是孩子自发地分享,而不是被动遵守成人制定的“分享规则”。  聪明锦囊:对不同的孩子不同对待

  相同年龄的孩子个体差异也很大。这既是天性使然,也更多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不要老是把你的孩子的发展与别人相比,特别不要在孩子面前。在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

  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我们也提倡不同的方法。孩子3岁前,营造一个分享的家庭氛围,可能比说教更有长期效果;但孩子3岁后,如果要改变他们的自私、小气,那么不能放弃说教的办法,说教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家长要心里明白,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最后都要让孩子从心底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  “反分享之家”VS“分享之家”

  有些孩子表现出的不合群、自私等“反分享”行为,都是由不当的家庭育儿方式造成。如果家里出现以下情况,那各位父母大人们就要好好反省,看看是否让孩子生活在“反分享”的环境中。要知道,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可培养不出懂得分享的聪明宝宝。
  
  “反分享之家”的2大特征

  特征1:以孩子为中心

  标志:吃、穿、用度上给孩子优先选择权;好吃的总让孩子先吃,如果只有一样,那么父母就不吃;好的东西总给孩子先用;孩子一大哭大闹,父母就让步、妥协······  个案:

  5岁男孩天一对自己喜欢吃的苹果、煎饼总是一个人把着,不让别人吃。如果大人强行把这些吃的分给别人一点,他就哭闹不休。大人没办法,只好由着他。大人认为,可能孩子都天生如此。
  
  特征2:有个独断专行的爸爸或妈妈

  标志:任性、随心所欲、凡事要听自己的爸爸或妈妈(也包括兄弟姐妹、阿姨、爷爷等孩子经常接触的大人)

  个案:

思秦的爸爸在家里简直是个暴君。什么事都要家里人听从他。有时,完全不顾家里的情况以及其他人的意见而随心所欲。思秦虽然才3岁,但已经很像他爸爸。在托儿所,喜欢对小朋友发号施令,常常要别人听他的。要是小朋友不跟他玩,他就大闹,跟别人捣蛋。

  “分享之家”的2大特征

  针对上面的个案来分析,看看如何改变“反分享之家”。

  个案1解读:

  作为家中独苗的天一,常常会得到家人不知不觉中的过度照顾。所以,天一有着严重的自我中心倾向,想问题和做事情以自己为主。家长认为孩子天生如此,其实是不想承认家庭教育方式造成孩子任性、拒绝分享。家长把责任推给了孩子,所以就“没办法”。
  
  改变个案1的策略:

  天一最在乎食物,就从让天一体验与别人分享食物开始。如果天一再把事物独占,那大人要把食物拿过来公平地分开,不能再放任不管。开始这样做,天一肯定会哭闹。这时大人不能让步,要坚持到底。如果天一提出他应该独占食物的种种理由,大人可以装做没有听见,尽管去做自己的事情。

  同时,孩子学会分享,总需要过渡时间。特别是像天一这种大孩子,“拒绝分享”已成为习惯。在改变过程中,如果孩子又“旧病复发”,不要抓住孩子的一点错误,没完没了地数落他。
  
  个案2解读:

  我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实,先天遗传因子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远没有家庭环境的作用大。思秦爸爸的行为方式、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秦平时的做为。

  另外,如果说个案1中的天一不懂得与他人分享物质,那么思秦的问题在于不会分享他人的意见、思想。让孩子学会分享,不止于吃的、玩的这些有形的东西,还包括心情、创意、想法、意见等等无形的东西。学会分享后者,要比学会前者难得多。但学会前者又是学会后者的基础。
  
  改变个案2的策略:

  解决个案2问题的关键在于思秦的爸爸。这位爸爸首先应该自我反省,带头纠正自己的态度、做法。对于家里人的不同意见,应该在口头和心里都认真考虑;遇事,要多与家人商量,不要一意孤行。当然,改变一个任性的爸爸很难。如果改变爸爸效果不大,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告诉孩子懂得分享、沟通、合作的人才是受欢迎的。总之,得给孩子找到一个可以仿效其良好行为的榜样。  让任性的思秦学会分享,当然先从分享实物开始。家里分吃的,每次分成3份;如果有人不在,得给他留着,就算爸爸平时只顾自己吃,我们也应该留给他一份。
  
  缔造一个“分享之家”,说难也不难。聪明父母需记住一点:身体力行——大人的行为、做法可以带动孩子转变思想,身教的作用大于言传。
  
  聪明提醒:切忌功利性的“伪分享”

  与谁分享?孩子当然会出于个人好恶,选择自己喜欢亲近的人。但家长会干涉。常听到家长跟孩子讲,“你干嘛把巧克力分给小明吃,他又从来不给你吃的。”家长把分享看成交换,而抹杀了分享的本意——分享是为了让别人和我一样快乐,而不是用我的来换你的。

  还有些家长特别排斥“有特殊需要的人”。这里所说的“有特殊需要的人”,是指那些身体、智力有缺陷的残障人士。在有些家长看来,孩子如果老是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学会那些人的缺陷。或者他们会认为,这些人将来都在社会底层,跟他们分享以后他们也拿不出什么回报。同样是功利心在作祟。  家长的粗暴干涉,恰恰抹杀了孩子心中萌生的平等、博爱精神。“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分享”的精髓就在于,平等与博爱。人人平等,所以要“均分”;人人相爱,所以要“共享”。


相关阅读: 尽早纠正孩子的性格弱点
成人能力源于儿时游戏
让宝宝有一双审美的眼睛
家长获得孩子尊重的几个秘诀
让我告诉你4岁孩子该懂什么!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3

帖子16021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