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人生需要规划吗

[复制链接]
84 0
水仙妹妹 发表于 2018-3-17 13:09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出去旅游前夕,朋友花了几乎一个月的时间搜罗相关材料,他密密麻麻的行程安排,着实令人印象深刻。固然,我自己旅行前也会做相似的准备,然而细想来这多少有点悖论的味道:我们做了如此周密的安排,却声称是为了“休闲”。
这堪称是现代社会中产阶级生活的一个缩影:生活由无数计划组成,不论是旅游、减肥还是子女教育,实际上都被隐隐看成是一个个需要细致管理的“项目”。而之所以这一状况在中产阶级当中尤为常见,是因为每个社会总是这一阶层特别重视计划——比它高的上层人物通常不需要自己做计划,因为自有人替他做;而底层社会阶层的一个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其生活的无规律性和无计划性,收入和前景都不稳定,以至于“今朝有酒今朝醉”似乎是唯一合理的人生哲学,犹如《格调》一书中所言,他们“每一天、每一周都几乎毫无计划。没有日记,看不到记事簿,书信往来极少”,对他们而言,做计划有时是自寻烦恼。尽管中产阶级常常带着骄傲地认为:正是因为这些人的无计划,才导致了人生失败。
确实,许多现代人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一个长期合理的人生规划,他们也因此尤其注重对孩子人生的规划。这就导致了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他们抱怨现在孩子的学业很重,童年不再那么自由自在;另一方面,他们又深深忧虑“自在不成人”,唯恐自家孩子如果太散养,会无法与别家的孩子相竞争。许多家长在孩子还未出世前就已详尽地做好了按部就班的准备,在什么阶段应采取什么措施,他们调奶粉时像是在做实验,教育孩子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计划。甚至那些强调给孩子自由、自认采取新式教育的家长,实际上也在按计划进行,只不过他们的计划是刻意给孩子一定的空间罢了。在《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中,作者对两个不同家庭的孩子长期观察后得出结论:他们的家庭环境的确会塑造不同的人生。
人人都在埋怨,这个社会生活节奏太紧张,自己很累,可事实上,这种由劳作带来的节奏感和计划性,早已内化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一个现代人如果离开了那样的节奏,往往首先感到的是不知所措和颓废丧气感。譬如,我一个老同事出于厌倦在工作多年后断然辞职,每天只是在家睡觉、看片、听音乐,十七天下来,他觉得自己像是变成了一个没有知觉的“植物人”。
不管多紧张,我们其实已深深需要这种计划,一旦没有,我们感到的不是自由,而是惶恐。说实话,一个惯于计划自己生活的中产阶级,内心最大的恐惧,就是失控。
计划不论多麻烦,它能带来一种特殊的安全感,即让人觉得一切都在掌控之中。我一个女同事为自己婚礼事先准备了一份周密的计划,分成总共117个小项,恐怕婚庆公司都无法做到这么详细。在看完后,你固然会感动于新娘的缜密,但也不免觉得,这样理性地规划下来,“浪漫”大概早已荡然无存。然而对新人来说,“浪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出现失控和混乱,因为那将是一场灾难。
我们渐渐变得对任何计划中的意外都感到不安,然而任何计划都会遭遇意外。在旅途中遇到意外有时也带来惊喜,但很多时候,人们却只想要一份自己早已设定好的旅游体验——有惊喜固然好,但那不能多到颠覆原有计划的程度。人生规划就更不必说了,有时对计划的偏离,会让我们感到深深的沮丧。这似乎是计划所带来的一个必然效应:正因为人们如今强烈地希望看到一切按计划进行,因而我们对“意外”的接受和容忍度都下降了,以至于有时稍稍出现一点偏差都会激起我们的恐惧和怒气。我不止一次在朋友的婚礼上看到,仅仅几个不大有人注意的小细节出现意外,新娘就沮丧地认为,自己一生仅有一次的婚礼“简直一团糟”。
所有这一切的根源,无疑现代时间观念之故。一如吴国盛 《时间的观念》里所指出的,世上原本有数种并立的时间观,而现代文化带来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组织、体验、设想并整合时间的观念,把它看作是一种可以无限分割并加以利用的资源,这就催生了“时间就是金钱”这样的说法。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基础上,才会让人觉得浪费时间是一种罪恶——或者,它能在一些人的内心激起罪恶感,仿佛自己浪费了一天没事做是一种对自己的犯罪,因为在“浪费生命”。
这使我们的人生变成了许多有时间限制的项目紧密相联的整体。人们的矛盾是:他既因为这样的紧密而感到疲惫和呼吸困难,想要自由,同时,却又很难设想一个没有计划的生活。因为他的整个生活及其成功,建立在周密计划之上,相比起对自由的向往,他更担心失控和失败 (在他们的词典里,“失控”和“失败”基本是同义词)。《追寻美好生活》一书曾指出:对生活的有计划性,是现代城市中产阶级自认区分于其他阶层的特点之一,他们觉得自己更具远见。只是这样就不免增加了一旦失控时的焦虑感。这正解释了为何现在有些人休假只是为了什么事也不做,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暂时地摆脱日常生活的拘束。
越是高级白领和中上层中产阶层,越是会感到“时间不够用”,感到自己忙忙碌碌,分身乏术——这是一个“过度计划的人生”(over-scheduledlife)。他们被迫最优化地利用手头所有的24小时,恨不得自己能有25个小时——但即便真的那样,他也还是会不够花。他的生活中有太多“项目”此起彼伏,除了工作安排、会见朋友、自己的娱乐,还有陪老婆逛街、陪孩子吃饭,更不必说做家务等等,所有这一切全都变成了日程表上的 “待办事项”,以至于陪孩子周末出去放风筝,也是一个需要一家人提前预约的事。
最终,这导致了一种“个人生活计划性的压缩”,即只考虑工作(因为你不得不工作),而将工作之外的其他事,包括教育子女、做家务、赡养老人等等,全都用钱“外包”出去。这些年来母婴教育产业、家政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勃兴,可以印证这方面需求的旺盛。中产阶级永远是这些产业最主要的消费群体,同时也是最挑剔的主顾,因为他们自己就擅长做计划。
在中国的城市中,这一现象是近些年来才随着白领和城市中产的兴起而日益明显的。人们有时不免回忆起早些时候那种不大紧张的节奏,乃至更田园诗般的生活,然而那是一个再也回不去的“失乐园”。只不过时时刻刻地,我们的内心总还是感到难以平衡的痛苦:虽然很多事都可以“外包”出去,但事实非仅止于此,再好的家政人员,都不能替代家人亲手做的饭菜或替代父亲来陪孩子玩耍成长。在这方面永恒的挣扎与反复平衡,塑造了现代中产阶级的人生。




相关阅读: 乡镇团委工作计划
青年人如何制定投资目标
18分钟计划管理你一天
关于目标的名言
三十而立,应该实现的十个人生目标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9

帖子8457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