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前提假设

[复制链接]
129 0
shuiblue 发表于 2018-2-23 21:05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前提假设”是NLP概念及技巧的基础,意思是说当我们思考或者处理事情的时候,可以假定人、事、物的关系就是这些“前提假设”中所说的一般,然后凭这些假定去设计自己的思考方向和行为。用这个方式,我们会发现思考和行为的效果更好。反复地运用这个方式,我们便不会陷入困境,而会更积极、有进步和提升。
4 X2 N/ F- I3 a' i  NLP不称这些前提假设为“原则”、“规定”或者其他较具肯定性的词语,因为NIP的精神是不大有兴趣去找出或者坚持什么是“真理”,因而避免了空泛的争拗或者僵化的执著。我们可以假设事情是这样的,让结果去引导我们下次应否再做同样的假设。
) ]) F4 I  V. o, q: m  香港NLP之父徐志忠神父说“前提假设”是NLP的免疫系统任何事情若能符合这些前提假设,都会有良好的效果,可以说不会出毛病的了。事实上,一个人若能事事以这些前提假设为思,言,行的基础,他便真真正正地活在了NLP里,也会事事顺利,天天开心的了:
- t. j; T1 w; T" }  NLP是不相信“绝对”的学问,不同的NLP学府都有不同的前提假设版本(虽然基本的精神是一样的)。我曾经搜集了30多条,这里与大家分享的,是我认为其中最有效用的12条。
: n; @" K) ]9 ]# h1.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9 ~# w3 c6 {. G0 B$ v
(1)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会完全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会是一样。$ u) J. w4 J; D* S& _
(2)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亦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一样,因此也没有两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会完全一样。 ( B0 A, k! h! ?7 B
(3)因此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同样的结果。
) o! J, g/ E" _+ C9 J4 q(4)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
4 Y% m% i3 j4 @* p(5)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
( X; v) E# T( ]+ b(6)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都是在不断变化中,所以没有一个人在两分钟是一样的。
; v. X; b# E4 S. ?$ |5 z(7)两个人之间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不一样,不一定会使两人不能沟通或者难以发展出良好关系。
9 A. B+ l& S) Z9 u(8)给别人空间,即新生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才能有良好的沟通和关系。; }6 \& K, A; X9 d
(9)同样地,自己与别人的看法不一致,也是正常的事。
* n8 [1 c6 M8 F  q9 g4 l; T) r, T6 C(10)在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同时,我们也有权利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4 G6 a# A' ]$ @# R% ~( k% m2.一个人不能改变另一个人9 e2 S4 q4 b" ?
(1)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每个人只能改变自己。
+ }/ y. \( N  r( m' L, ^7 X7 V% [(2)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推动自己。$ ?5 v0 @+ D0 O. I; l: s* G
(3)找出对方的价值观,创造、增大或转移对方在乎价值,对方便会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
1 q( t0 [( u* W; \: h$ L3 \$ s6 V(4)一个人因此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引导另一个人去学习。
# D5 x4 c, T6 V& ^! u(5)因此一个人不能指望另外一个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
: D+ M) s2 Y0 Z* {% A(6)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只对本人有效,不应强迫别人接受。
! [. D) a' a  J- l7 _3 j. w(7)改变自己,别人才有可能改变。
* V1 v4 h7 `4 \(8)好的动机只给一个人去做某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其他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般地发生的权利。
& g% a9 K$ A* @8 R1 P7 w* d  n& w(9)不强迫别人跟随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别人便不会抗拒。% K0 Y. T; T3 u
(10)同样地,我们只能自己推动自己,而不能寄希望于他人或环境改变。1 p, w+ H2 i- ^; f1 ?. y( L: L5 \
3.有效果(比只是强调道理)更重要
  f* C- m: C) U1 g+ U(1)只说做法有道理或者正确而不顾有没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 I. Y: I& H) [
(2)在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的原则基础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
" A' W! R, j& k2 ^(3)说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实上;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5 U( R7 v9 Q* `
(4)任何计划的设计都是为了效果;效果是所有行动的目的。
2 [- l+ {& b9 f8 L: f; [(5)有道理是由理性方面的标准来决定的。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 A  D6 v6 u0 K3 Q( o& q(6)坚持道理,只不过是坚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a4 z7 i  V- K( d6 c$ }0 t
(7)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再加上理性方面的认同,效果才会出现,,故此,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
- x' E8 O  t0 o$ p(8)没有效果的道理,是背弃了信念和价值的规条,应该加以检讨。& s* j& x* d% }* H6 e
(9)有效和有道理往往可以并存,但必先由相信有这个可能的信念开始。  a1 J( a/ u! a
(10)只追求有道理但无效果的人生,难以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2 P% {4 ^6 I) O4.我们只是活在由自己的感官所塑造出来的主观世界7 _; B7 }, v  ]6 X. d, T
(1)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把资料摄人(摄人过程),感官的运用是主观的和有选择的,因为不能,亦不需要把所有资料捕捉。
+ U: p% [7 u% O2 N, `; K$ V(2)摄人的资料经由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过滤而决定其意义,亦因此能储留在脑中(编码过程)。我们的信念、价 值观和规条系统是主观地形成的,故此,过滤出来的意义也是主观的。  P# p1 w* M8 E# J
(3)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用上述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亦因此是主观的。% z; M. I/ ^" c3 D
(4)我们只能用上述方式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没有其他的方法。0 f8 _5 |% Z; ?8 E) @% a( V1 `
(5)没有绝对的真实,只有主观的真实,或者相对的真实。
$ r5 F  }. a5 |# f" w(6)每个人的世界都只是在他的脑里。我们是凭大脑对世界的认知去处理每一件事的。
( a* `8 ]. J8 y4 |(7)改变一个人头脑中的世界,这个人对这个世界中事物的态度便会改变。
" d! E6 K  p) ~+ Y(8)每个人都是用自制的地图在这个世界里生活。  Y6 a& k4 o: g; p& U; X6 t
(9)改变主观经验在头脑中的结构模式,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便会改变,我们对事情的感觉亦会改变。 ·
% y  q+ `: Q# w: u+ y) F(10)我们无须改变外面的世界(我们无法知道它是怎样的,只要改变我们自己(头脑中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便会有所变 。
5 s0 {! C6 ~  Y(11)事情从来都不会给匀压力,压力是来自我们对事情的反应。
7 r/ r6 x0 N0 D: W(12)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某人的言行,或者环境的转变,而是来自我们对它们的态度,亦即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5 D# f* g' V) S7 V/ I' Y; S( T0 u
5.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
: F# b/ w0 }* O4 v. `4 n(1)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有效果”与“没有效果”之分。
. y6 \- T. W/ K9 f(2)自己说得多“对”没有意义,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讯息才是沟通的目的。
9 N. j  K' m/ Q; d' g# X(3)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的。3 v. k8 A& y2 J3 r/ `, ]9 I9 \5 [# `
(4)同样的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说出来,使听者完全收到读者想要传达的讯息,便是正确的方法。
% D4 k$ u# w. `) s(5)沟通的效果,来自声调和身体语言的比来自文字的更大。
/ \; c" F8 y( ^( h- y7 Z; I/ l(6)沟通讯息的送出与接收在潜意识层面的比在意识层面的大得多。
, u1 x7 Q# z0 A3 T(7)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完全相同的反应。
, U2 U- {& Y8 f6 u1 U(8)说话的效果由讲者控制,但由听者决定。
* k" A: P4 O0 F/ L(9)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
  t. x, F9 C8 |* V& I* l(10)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 V# K  @8 J( c, ^) s
(11)抗拒是对讲者不够灵活的指正。
) h; {: g6 A) |3 p) |8 [* j6.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1 ?2 N% t/ i6 y. M" s+ P% W(1)做法不同,结果才会有所不同。3 P; F+ k( ~$ q' U" D+ F
(2)如果你做的事没有效果,改变你的做法。任何新的做法都会比旧的做法多一分成功机会。- n# O8 w: ^% f, z- Z
(3)想明天比昨天更好,必须用与昨天不同的做法。
2 E6 J! ?) i+ @7 ?! \. u' o' L+ `(4)改变自己,别人才有可能改变。
7 X% @7 ]" p) g: M& m(5)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从来都是处于不停的改变之中,不肯改变的便面临淘汰或失败的威胁。
9 h0 [0 f# U5 r2 m( `  B(6)只有不断地改变做法,才能保证与其他事物的关系有理想状态。
* s) a  D* ^% C(7)“做法”是规条,目的是取得价值,实现信念。维持最有效果的规条,就是灵活地不断修正做法,这样才能保证取得价值,实现信念。
, _3 I! w( B$ }3 r' P(8)改变是所有进步的起点。
: M4 O* M. H6 j6 q- n# o(9)习惯使我们不用思考便能做某事,这使我们忘记去凭所有事情的效果而作出修正。2 V/ \6 y) X7 x( T
(10)祈望别人改变才能使自己更好,倒不如想想自己怎样改变才能取得效果。
8 A. \& B$ L) z' C7.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8 ^" d# p8 h: J" C4 C0 F
(1)对事情只有一个方法的人,必陷困境,因为别无选择。' @* B3 o( @! P# b3 _
(2)对事情有两个方法的人也会陷入困境,因为他给自己制造了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局面。! M/ E% K% f/ i
(3)有第三个方法的人,通常会找到第四、五,甚至更多的方法。
. J( m5 b5 c: |) i) [(4)有选择就是有能力。所以,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
! M3 T: C6 Y7 a* L$ L8 w(5)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都达不到预想效果。/ b" R) k& A  o1 W) r# ~
(6)没有办法,只是说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 ~8 h8 H* m; y
(7)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
2 `' J  s8 r8 q/ K. o: R(8)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从而使事情发生改变。; `/ Q- w5 ~% V( t0 o
(9)不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而且不只一个。
. s% M$ O6 C6 Q1 Y9 ?(10)“没有办法”使事情划-上句号,“总有办法”则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  u) ?$ @4 e7 Z- {& ^2 U
(11)“没有办法”对你没有好处,应停止想它;“总有办法”对你有好处,故应把它留在脑中。
* [, ]9 O9 `; @& Y# n7 X(12)为何不使自己成为一个能找出办法的人?# @7 S6 }: ^6 Z
(13)“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回家,而不是这条路通不通。”(请参阅“破框法”)( n) L4 H8 _! P
8.每个人都选择给自己带来最佳利益的行为9 E3 m( Z+ L3 v/ G9 ]
(1)每一个人做任何事最终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 _5 t, d, x$ j3 C5 C. X. U
(2)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
, x" d5 L, U0 r1 v, k(3)因此,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
9 B" }* @0 M+ B5 A; d(4)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不能达到效果(满足背后正面动机的效果)。4 \- [! Z0 F( i* x6 Z7 l
(5)接受一个人的动机,他便会觉得我们接受了他这个人。 4 J6 e/ w) S6 U, M+ L
(6)了解和接受一个人的正面动机,才容易引导一个人改变他的行为。
0 a0 d2 ~, k! q: r) \$ G  l" y(7)动机往往处于潜意识的层面,不能意识地说出来。( T; n% O4 Q! I8 H3 n
(8)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最容易的方法是问该行为企图得到什么价值。5 U: g$ H& \0 K3 n( A$ Z6 H
(9)任何行为在某些环境中都会有其效用。  Z! W: ^4 d4 Q* {
(10)因此,没有不对的行为,只有在当时环境中没有效果的行为。6 o& P7 q/ Z3 I6 I5 z6 [% w& t, {+ @
9.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3 ?& g* Z$ a4 w" K+ Z9 d/ b; J- x* s
(1)每一个人都有过成功快乐的经验,也即是说有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能力。/ |3 {- X/ l4 }: r% J6 l
(2)人类只用了大脑能力的极少部分,增加对大脑的运用,很多新的突破便会出现。
* z$ o, y5 L- _(3)增加运用大脑的能力,人类比以前更易把效果提升(现在已有大量的技巧发展出来)。% G2 m+ Q% s) ~* z
(4)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思想而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I$ b5 |' e0 \9 T  m
(5)每天遇到的事情,都有可能给我们带来成功快乐的因素,取舍全由个人决定。
9 z0 q- m6 V/ U(6)在所有事情或经验中,正面和负面的意义同时存在,把事情或经验变为绊脚石还是踏脚石,由自己决定。) K9 L3 d$ {% v7 v  y8 O' s! |
(7)成功快乐的人所拥有的思想和行为能力,都是经过一个过程而培养出来的。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与其他人所具备的条件一样。0 h% K8 t( R) [6 C* x8 H+ U8 T
(8)有能力给自己制造出困扰的人,也有能力替自己消除困扰。
* _/ v7 W2 x* f( h/ b% `4 U(9)情绪、压力、困扰都不是源自外界的事物,而是由自己内心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产生出来的。$ E, H) i& s5 N
(10)自己不信有能力或有可能,是使自己得不到渴求的成功快乐的最有效保证。
. W9 G! {& h+ Q% D) E- e8 T& G10.在任何一个组合里,最灵活的人最能影响大局
7 E0 E8 ?# D, W! Y7 S9 K1 }, ]: V(1)灵活是指有一个以上的选择,选择便是能力。因此最灵活的人便是最有能力的人。
1 b* i. D0 p2 P& |0 z! T9 s(2)灵活来自减少行使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多凭观察而运用环境所提供的其他条件。
6 V1 d, n- V6 }# q% o+ C& ~(3)灵活是使事情更快有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亦是人生成功快乐的重要因素。( o" Q: n3 O* `5 h& \7 Y# H
(4)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思想而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4 u, q" x# S  r: }7 i(5)容许不同的意见和可能性,便是灵活。
1 j( b0 ]% i' B! L  R(6)在一个群体中,固执使人紧张,灵活使人放松。(7)灵活不代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容许找出双赢的可能性(更进一步说是三赢)。7 y3 L0 z: Z& v* c2 s' D1 K
(8)在沟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弃立场)。
. t" s7 x+ T: v( P( O; H& \# m(9)“流水”是学习灵活的最好隐喻。; @9 H; |: Y6 a" E/ `' h
(10)灵活是用自己的步伐去作出转变;而固执则是在被逼的情况下作出转变。
5 g. Y0 F& D  t6 H) Z, h5 Y% H11.没有挫败,只有回应讯息1 P7 q5 E4 t: G0 ~' W) G
(1)“挫败”只是指出过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给我们需要改变的讯号。
. T; O2 V/ B/ u8 Z(2)“挫败”只是在事情划上句号时才能用;欲想事情解决,即使事情仍继续下去,这二字仍不适用。* T$ D- B5 D! k+ D. ]
(3)“挫败”是指过去的事;“怎样改变做法”是指向未来。  O0 L7 S: M+ ~  x4 v5 H
(4)挫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让我们提升自信的踏脚石,因为经验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自信的基础。
) s/ e4 w  i* z& L5 {(5)每次“挫败”,都只不过是学习过程中修正行动之一。% P$ ~( P8 L3 Q" r" X, [, d
(6)人生里所有的学习,都是经由不断地修正而达致完善。$ }- Y8 {% P, R: a
(7)要想成功,首先要相信有成功的可能,然后找出需要怎样改变。“回应讯息”正是保证这点。
) s( z' p5 _- N2 T(8)掌握了每次“挫败”带来的教训,每次便都变成了学习。
  |3 l  Q: ]" r0 W- v( V  l( K(9)自信不足的人,潜意识里总是在找“不用干下去”的借口,“挫败”二字便很容易冒出来。
( w; _- A6 ]* e0 F5 L12.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
* {, S: g1 |1 }9 b2 \, F(1)动机在潜意识里总是正面的。潜意识从来都不会伤害自己,只是误会地以为某行为可以满足该动机,而又不知有其他做法的可能。3 X  V2 I# a, k5 N3 x
(2)情绪总是给我们一份推动力,使人们想去摆脱某个环境或状况。情绪是使我们在该件事情之中有所学习。学到了,情绪便会消失。- E* w" V' Q9 n# s
(3)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同时不接受他的行为。 3 [8 v. f, W) e5 ]8 h4 t: X! c
(4)接受动机和情绪,便是接受那个人。那个人也会感觉到你对他的接受,因而更肯让你去引导他作出改变。2 o3 K* ]1 y( B) t0 h
(5)任何一次行为不等如一个人;一段时期不等如一生。
  p0 U" j5 j/ u# W6 [(6)行为不能接受,是因为没有效果;找出更好的做法,是两人的共同目标,能使两人有更好的沟通和关系。* h% X- {5 p; d
(7)找出更好做法的方法之一是追查动机背后的价值观。% O2 j1 H/ ^0 p4 K
) T7 Z  C% x7 B, |: \  J
6 ^7 _, L: u! B" f2 a4 h+ K; q# M

: P: F6 L; U* J相关阅读:NLP销售25条前提假设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3

帖子16021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