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安东尼·罗宾NAC心理学教程- (上)

[复制链接]
117 0
shuiblue 发表于 2018-2-23 21:05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NAC全称为“Neuro Associative Conditioning”,中文翻译为“神经链调整术”。
5 y* ]" Y$ @, z# }4 y/ A' f安东尼罗宾是NAC心理学的创始人。
2 ]: }# M. m- J. \( _: C! k: L“NAC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心理学、世界上最有效的行动科学、也是一种改变科学。7 W4 ?! B& _. ]% i
“NAC课程是世界成功管理学中最顶尖的课程之一,学会NAC,就几乎懂得所有的神经学、心理学和行为学。” + m* p) Z4 \; d8 ?) }( |
( A0 y- n6 }( Q& ^  |0 f8 R! `
神经链调正术( P0 H5 G, L$ S
  神经链调正术的六大步骤可以使我们消除消极的行为模式,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痛苦和快乐的神经链,进而产生新的及积极的行为。
9 ^) x9 I, f" m# w; `  * {! a4 o# F; A: O) V* J
  如果我们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有个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我们的旧行为和痛苦连在一起,而把所希望的新行为和快乐连在一起。
5 E2 y! y" H+ \* Q   
9 h; c8 h- ^% X# D! y! m3 B2 x& p; j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里,都学会了独有的思考和行为,让自己能消除痛苦而得到快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时有沮丧、乏味、生气或压力甚重的感觉,为了消除这些负面的情绪,有人采用逛街、吃东西、谈情、吸毒、酗酒、骂孩子等方式。 , N" g" a: U0 T2 z+ U
 7 G$ T8 S7 `5 v2 o
  不管他们是不是知道,不过这种办法多多少少还能帮他们舒解。如果我们想有所改变,不管是用何种方法,都得经过下述六种简单步骤。  7 o/ K/ a. t0 L! T2 o) R5 M
 
; M! I! D- ?7 q5 t  这六种步骤是神经链调正术的基础,能直接且有效地使我们改变,帮我们消除痛苦而得到快乐,且不会有任何不良的副作用。
6 f- v+ l! Q+ O) [2 L  * ~: H: j( e+ X; x8 P, B
  第一步:确定什么是你所要的,而又是什么妨碍了你。
; N  g; H2 h! k3 S' A  5 ~& b$ Z  ?. s. O2 W" o
  经常有人来找我给他们治疗,当我问起他们希望怎么样时,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不停地说出一大串他们所不希望的,往往这一说便是超过二十分钟。 ) l1 V9 I" O! T1 G: }
 
0 y0 o+ x, [( J+ @1 h3 `' s  固然,人生中我们越是注意的就越能得到;同理,你越是惦念着不想要的,往往越容易得到。要想改变,第一步就是要确定什么是你真正要的,这样才能引导你的去向,而你要的越是明确、越是具体,就越能够发挥力量,快速地达成目标。
3 u8 W! v8 r# W+ E 
  o+ P4 i  j! l& W  另外我们也必须知道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所要得到的,不用说,阻碍我们改变的就是因为我们把改变和痛苦连在一起,因而宁可不改变。
7 V. X3 t& k- D% \ 
8 N, a+ w. a4 m2 B  ^: r  何以会如此呢?因为我们对改变后的结果不知道,因而心怀恐惧。: J( V1 y2 i! _' V, v
找出改变的杠杆, I5 v( ~0 N  n+ i; ^) _
  认定不变会有很大的痛苦,而现在就变会有很大的快乐。
. f3 [" r& Z' m7 I# x! A; k 
. [% k+ @/ v# t  很多人都知道自己要改变,可是就是不肯拿出行动。 $ c) |) C' H: p6 T! J
 
4 P0 l6 K. }; [  C- y  改变不成通常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改的问题。如果有人拿枪顶着我们的脑袋,高声喝道:“你最好给我马上改掉没精打彩的样子,否则就毙了你!” ( y  t  |- N) h9 _% Z) Y
  # K* A; Y0 W/ L/ J2 d
  我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会想尽办法让自己振奋起来。我们对于“改变”这个问题所抱持的态度,经常是“应当’’而不是“必须”,就算是必须,也经常是指未来的“某一天”。
9 L# t0 S& q4 f: E6 k 
& O. v( {, N7 j/ [  要想马上改变,惟一的方法就是得在心里抱持迫切感,不能不快点去做。我们已经说过,改变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的问题,这就属于意愿的范围。 8 S0 G% ?) h, `# W
 
- A' e- q! h8 j: X% H  如果再深究下去,那就跟先前所说的那股造成我们人生的力量有关,这个力量就是痛苦与快乐。 1 s3 f! O, I: c" L1 U1 q" h# W
  7 t% @8 }5 ~: [+ W
  人生中任何成功的改变,必然是改变神经链中对痛苦与快乐的诠释结果,经常我们之所以很难改变,乃是因为心中有矛盾。
! w+ u+ x0 B3 ?( Y 
% w* X# V: v+ T" C2 ^! g  一方面我们想改变,不希望因为抽烟而得癌症、不希望因为发脾气而失去朋友、不希望因为怒责孩子而让他们误会不爱他们,总之我们就是不希望如此;然而在另一方面我们却又害怕改变,因为若是上面所说的未必成真,那又何必要去委曲自己?
( E. c$ H4 f& m/ S2 B$ M" q1 L 
! H: K4 @( [2 x3 y; H7 v. \; H& p  就是这种痛苦与快乐交织而成的矛盾使得我们不愿意改变,然而我们要如何消除这样的矛盾呢?如何逼着自己愿意主动去改变呢? $ m! G+ z5 t( K  F
  5 c$ g2 k) X- z' c6 y+ G
  有一个办法,就是让自己的情绪达到痛苦的临界点,让自己觉得不马上改变是不成的。 & I1 w, F5 k/ k, b  N
 
1 h& n* G1 G; R# R! B5 u  就像是贪吃而致肥胖来说,或许一开始你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因此照吃如常。 9 s: a7 P" [: h4 a5 B1 k7 n% V
 
8 b9 t& ]& q7 g( u& X% d0 L% Z  可是有一天当你发现身体已无法塞进那条喜欢的牛仔裤里、飞机的座位坐不进去、上楼气喘嘘嘘、身体圆滚滚像个肉球而引得旁人侧目时,你觉得这一切所带给你的痛苦远大于猛吃所能带给你的快乐而不愿再忍受,因而终于拿出改变的行动,这就是临界点了。 - k$ L: [9 ~8 F) q+ C: A4 v
  , p% M- H9 C) v& ^% m$ s
  在物理学上有一种名叫杠杆的装置,可以用来取代手劲,帮助我们移动极重的庞大物体。
/ t, K/ @6 a( g. K% {0 g  % W/ M4 }  \# l, c# v2 j
  同样地,若是我们想做出重大的改变,就也需要找到可以使力的“杠杆”,这可以使我们抛掉抽烟、喝酒、好吃、吸毒等坏毛病,以及改掉沮丧、烦恼、恐惧及不中用等负面反应的情绪。
' I7 y. X" V" P3 Q( c. `5 ?& y9 @ 
$ ^7 i9 _1 o; E3 c  改变要能成功,不是知道得改变便算了事,而是得打从心底晓得自己必须改变才行。 . m9 v; t8 [: H+ i
 
0 C' x( N! \+ Y: M' l/ D, W4 g( ?  如果你多次曾试图改变而未见成功,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令你改变的痛苦还未达到令你无法忍受的程度,而惟有当你达到那样的痛苦临界点时,这时能令你改变的杠杆才出现了。 : _/ B+ B& \) o: X; \8 T  U3 C' _
 
, X( A9 X+ b  C6 c  当我要帮助人改变时,为了能在短短的一次时间里确实改掉困扰他们多年的毛病,我一定要不厌其详地查出能令他们改变的杠杆。 1 W8 l; Q# u  U! T: {5 [) S8 Y6 \
  . s: y0 \, S9 u# V$ J
  每当要开始进行之际我就会对他们这么说,如果他们不下定决心要马上改变,我是无能为力的。
; a" Q$ B* f0 w4 n7 K 
1 x- i: P8 O+ E# d8 Y( [! z  我之如此慎重其事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对他们每次收费三千美元,除非他们能在今天的这段时间里改变,否则我实在不希望他们这笔钱花得冤枉。
2 L0 P- T4 |+ K9 o& w 
) C7 h5 W8 \) B  那些经常来找我寻求改变的人来自全国各地,当他们明白我的心意后常常会很感动,因而在那段时间里至少会花上半个小时向我陈述改变的决心,并且会充分照我的指示去做。 9 n; |; Y- `1 I' O+ _# K
  : M8 }- U  B% {5 V5 D) y. N0 [
  当我有了这样的杠杆,要想使他们改变成功就不费多大力气了,套句尼采的话:“一个有强烈决心的人将无所不能。”我发现要想改变成功,两成是靠知识,另外八成就得靠意愿了。 . z: G) s, L  W8 x1 B1 d; l
  0 E" {- V* K# ^4 C6 `6 {
  如果我们能足够的改变理由,就可以在瞬间改变过去多年的毛病。
) A3 a) G; h& V- R# X8 e7 O$ C  6 W; p+ ~2 J$ p# z$ `, F% g
  促成改变最有力的杠杆,便是发自于内而非来自于外的痛苦,而当发现无法按照自己的原则去生活乃是最大的痛苦。 3 Y/ N/ ~, M! p3 k8 E
  , O0 ^4 l; `8 t2 {! d$ a
  如果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价值行动、如果我们的行为和设定的标准不一致,这内我与外我之间的差距便会形成一种压力,有效地逼着我们改变。
- V4 r9 f, }5 Z' j$ B+ ?- p 
" y0 B( S" U* ~+ ^6 ~/ {1 K% h  在人身上有一股很强的力量,那就是维持“我”的完整性。许多人之所以会想的是一回事,但做的又是另一回事,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并不知晓自己的内外不一致。
, x, x7 W: c# i$ _  $ Y6 H7 w: w6 i; e  `9 f& J
  如果你想去帮助某个人改变,单单指出他的缺失或指出他的不一致处,这并不能使你掌握到使他改变的杠杆,倒不如你去问他一些能使他知道自己不一致的问题,相信这会有效得多,这比直接指明对方的不一致更不易触怒他。 ! a( [' B5 H, x6 X
  ; C' c( _5 ~* g. e, c4 r
  如果你只是一味地从外界施加压力,那只会把他推得更远,不如让他自己感受到来自于内的压力,这很可能使他无力抗拒。
5 `1 |5 I1 H& H$ e" @5 `( S  . _, b7 _/ \5 g6 z
  把这种压力用在自己身上更是有用,我们都知道自满就会使人不前,然而何以人会自满呢?就是因为少了内在的压力,所以当你越是对自己现有的行为不满意,你就越会想去改变。 ' F  R7 h$ x7 I) \+ s) Q# e4 r
    j0 |4 h; b4 w2 A: w/ D
  让我们都记得这句话:人是因压力而变的动物。 8 ?2 {2 p: Y! T2 j* a( C- L
  ( _) m' d- d1 X; i+ P9 P1 ^
  因此,何以有些人明知道应该改变却迟迟不改变呢?那是因为他们认为改变比不改变更令他痛苦。
0 T. u6 Y. M/ }# S: n/ h7 B 
/ K1 V6 m& l& S4 H' |  如果我们真想改变别人,或者是改变自己,我们只要把这个道理反转,让不改变成为极端的痛苦(得让这个痛苦超过难以忍受的临界点才行),而让改变成为极端的快乐。 ' B& I0 [+ A3 A2 m/ {5 f' ~
 
3 d/ D+ ]4 }  L+ s( k) p* B; ?  如果想找到调正有助于改变的杠杆,不妨问自己一些能引起痛苦的问题:“如果我不改变的话,得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 R" v* y5 L2 r9 w( O% w4 A
  7 ~) o9 H8 B# N8 O
  很多人整天就是只想到改变所要付出的代价,却很少想到如果不改变得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0 U/ t8 A) [8 a" ^! p
 
% \) \' a: `, o- g- b) ~4 o* Q  “如果我不改变的话,人生最终会错失掉什么样的机会?会让我在身体上、精神上、金钱上或情绪上有什么样的损失?” , g% R! z, V" J- b; j5 s5 n
  ) k( R* h# F. ]4 t: z% P
  让不改变的痛苦成为你真正、强烈和直接的感受,使你不愿再耽延而拿出改变的行动。
" ]/ \9 I" o' p9 e5 M" M  1 w" X4 C- R+ A! I( j* e3 t$ B
  如果那仍不足以产生改变的杠杆,那就把目标转移到心爱之人的身上,例如你的孩子或其他你关心的人。
  n$ }$ |, A# l+ k) W6 G) U2 L 
* Q+ A- Z2 i5 f& n/ \  大部分的人宁愿为心爱的人付出得比在自己身上为更多,所以好好想一想,如果自己不改变的话,会对心爱的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 z1 Z* S, }1 y% D8 J
 
9 R  q) b& E* C8 E2 q( z  当你做完这件事后,接下来便是问自己一些能引起快乐的问题,这将可以使你对改变产生一些具有正面效果的感觉。
; ]2 n8 `8 s* z' B# \% K9 i, ~: @  $ p6 p' n( R9 A2 x
  你可以这么问:“如果我改变了,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重新评断?如果我改变了,会有什么样的冲劲? + Z2 [3 _/ V' U% N# E: A
  ( W) }0 B" a2 E3 ]; M
  如果我今天就能改变,会做出什么样的成就呢?我的家人和朋友会怎样看我?我会多么地快乐呢?”
  U: q% }: z' D7 y4 |( ] 
7 ~* L- e% n  l2 s2 z8 j  这些问题要想能产生效果,你就得尽可能找出一大堆为什么一定要马上改变,而不是未来某一天才改变的理由,若是有更强力的理由就更好些。
  A8 k6 W; M* K; h/ ~6 G) ^8 H  - Z* u/ I. P- r" t% O
  如果你不觉得有马上改变的必要,那表示你还没有找到真正的改变杠杆。
: G+ ^- T, i- G5 Y) Z  % i& S+ R. g3 W  O; x
  狗食减肥法 9 O' w+ a0 L$ u0 T3 A1 ?& t
 
/ }( x5 q. t( H7 U# s/ X+ `6 L  最近有一位参加我研讨会的女士,在课堂上公开传授了一招她所发明而保证有效的减肥方法。
1 k0 K/ k1 d* E, d* o 
/ @! t* T) Y& G9 y  她说她和一位好友多次发誓要进行减肥,可是都因为贪吃而违反诺言,最后她二人下定决心,这一次要想不再食言,就必须有些“苦头吃”才能帮助她们度过,而这个苦头要比她们所能想到的更狠才行。 . \$ s# L8 K' p9 E* N
  + w4 G# }) `2 N$ U$ ]
  她们二人彼此立约,同时也广为告诉其他的朋友,日后若是谁违反了诺言,就必须吃下一整罐的“狗食”。为了提醒自己不要贪吃,她二人随时都带着一个空的狗食罐头作为警惕自己之用。
+ c( G# q5 z/ @! g( O 
8 c  f6 Y- }8 U' R/ @, J% l; X  这位女士告诉我每当她觉得饿而想大吃一顿时,便马上拿起罐头看看上面的标签,当看到成分上写着“碎马肉”时食欲可说完全消失,
2 U  w& M" g5 j" Z. H0 }& g  因而很容易便遵守住了自己的诺言,最后也不费事地便达成了减肥目标。
" L& g- D1 j" y6 X1 c& I中止你旧有的行为模式* Q3 u  N' Z2 R; U
  为了能始终有某种一致的感受,因而我们就养成独有的思考方式、看事情的角度和处理事情的手法。 ' `" k% r. g" v
  - D/ _$ P) ]+ I. A2 t6 F( O' ^
  然而当我们想有另外的结果时,问题便出来了,因为延用旧有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能有新的结果。 3 e% F1 r$ j1 a7 _) ~- @- S
  . X9 t% G! v/ ?/ |9 e6 P
  有一次我听到一句对“精神病人”的解释:“一再重复做相同的事,却妄想有完全不同的结果。” 5 e  s; n' W  i9 X/ A
     : x9 E3 B0 G: I9 _5 `4 n
  我们没有必要让自己每天一成不变地生活着,事实上在我们身上随时都蕴藏着能立即改变的能力,只要我们调整一下已成习惯的神经系统,那么先前被栓住的能力便可以释放出来。
; d8 I: ?, t, F" a# T! D  9 V* r* a: l# d$ S
  你必须掌握住引导人生的神经渠道,让它们能不断地引导你过积极的人生,而不是时时生活在沮丧或恐惧之中。   M1 q5 ^7 t- R: A( Y" I
     $ s" [* m  E0 ~9 b
  要想有新的人生,单单是知道所要的目标和改变的杠杆仍是不够的,你还得有高度想改变的意愿才行。 4 b- B7 Y  K2 u9 a  v- O; V
 
' h' T5 R& H2 v  _3 K: M  如果你还是如以前的想法、做法,那我可以告诉你改变无望,你仍然会生活在痛苦和沮丧之中。 5 d& b2 u' l- ]) I! t
  不知你可曾注意过关在屋子里的苍蝇否?它会立刻去找寻光亮,因而不断往窗户冲去,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玻璃,往往可以撞上好几个钟头。 " t# X( Z: X+ M, Z- W% h
  ! I2 g  s% O, }, D: h" t
  你是否也看过有人这么做呢?他们也有心想改变,就像苍蝇一样不断往窗户冲去,可是有效果吗?
  f5 m& v% i1 j1 k6 y4 m  0 L! }3 g) E) I# ^+ p
  如果你想穿过一扇关闭的窗户到外面去,就算是碰破头也不会成功的,最好是改个方式吧!那只想飞出屋子的苍蝇惟一机会便是往回飞,看看能不能找到其他的出口。
# s9 T* P# n* R9 R$ C+ K  T 
( E: o$ G% l1 d) n  如果我们一直沿用旧有的行为模式,最后所得的结果依然会跟以前一样。就像唱片,不管你播放个千百次,它始终都是唱相同的曲子,因为它受制于音轨的刻痕。
" Y9 [! Z! t& z: F$ i9 s- \- y  M 
* ?. H. h2 x/ k- B% t: d  可是如果有一天当这张唱片在播放时,你拿起一根针在上面刮了几十下,它还会唱相同的曲子吗? * ?; A$ \( n  Z+ Q& Y3 @5 I
 
2 S& X7 b& y/ b8 H. t  同样的道理,只要中止我们消极的行为及情绪,找出扭转痛苦与快乐的杠杆,那么整个人就会改变。 - }4 s% e# J; q% v
    3 u8 K& y9 r0 \! G  l7 m/ L( X7 M' g
  有一次在芝加哥我办了一场三天两夜的研讨会,在课堂上我就施展了一手如何中止一个学员的旧习惯。 7 _% z& w$ ]. q
  这位仁兄公开告诉大家,他想戒掉好吃巧克力的毛病,他好吃的程度简直吓人,因而赢得“巧克力贪吃鬼”的浑号,他甚至自豪地穿着一件特别的T恤,上面印着这样一行字:我爱大家,但我更爱巧克力。
" o/ j: v& L- S 
6 d. g0 l, F$ d  我相信他是想改掉这个好吃巧克力的习惯,可是却内心矛盾,因为这个习惯毕竟带给他另外一种快乐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 f8 J1 k& o; h( b8 g' D 
& h7 Q% K! M0 X  有时候人们会因为旧习惯所带来的痛苦而想改变,可是又舍不得这个旧习惯所能带给他们的“快乐”。$ m- L6 H4 ]7 q9 g
 
9 O+ C  A! e0 V  这就好像有的人因为受伤而受到旁人的关注,为了继续引起他们的关注,他就不大愿意自己的伤过早康复。 * J& }0 X/ a; @6 _) y0 W
 
7 K( o5 [9 H! V. |1 S( q  你可以去作任何所希望的改变,可是如果不变能使你获得改变所不能得到的足够好处时,那么你就算是改变了,日后依然会很容易地又回复旧有的行为。
0 T$ k3 V* \0 M: M$ O4 S, R9 d, i  S; L 
4 Z! i; I9 r  ?$ N+ }  虽然你公开说要改变,可是下意识里却相信不变能够带给你其他所不能给你的,无怪乎有些人明知道沮丧不好,可是却依然摆出一副沮丧的神情,因为那能引起旁人的关怀。
& e8 m6 r$ J' w! S) a1 ~8 D 
7 U* q8 c, `( {: ~  这种引起旁人关怀的“第二种好处”(第一种好处指的是改变后的好处)因此便让他继续沮丧下去。如果要改变他这种行为,我们就得为他找出必须改变的杠杆,同时指出他的改变方向。
) A- e* Z8 b; Y4 y 
7 W7 |0 x% z' _! L& Z  我确信这位巧克力贪吃鬼是想戒掉这个习惯,我也相信他以此而乐见引起他人的注意。
2 X. Q" S) A8 o- l+ g  6 @# A2 I8 v, [1 b8 Z2 G' Z6 d# N$ T
  任何情形当有第二种好处介人时,你就得加强改变杠杆的力量,因此我决心施加较大的压力,好让他旧有的行为模式中止。
2 M% U1 f; D* c8 Q  先生,”我点了他的名字道:“你说你已下定决心要革除这个好吃巧克力的习惯,这是件很好的事,不过在这之前我希望你能做一件事。”
, _" r  T$ c) c' K: v& ]  ' |" h! O* Y0 F
  他好奇地问道:“什么事呢?”我说:“为了调整你的体质,在随后的九天里你除了巧克力以外什么都不可以吃,记住只能吃巧克力。”
1 x: v9 S$ T/ W% k6 H) A2 ^  这时学员群中冒出了吃吃的偷笑声,我们这位仁兄又问道:那么我可以喝水吗?”我同意地说:“可以,你可以喝水,不过一天至多只能喝四杯,此外就只能吃巧克力。”
% E4 H  {: n' T5 \. s  7 e0 I) S# i- B# Q
  他耸了耸肩,一副得意且不在乎的样子说道:“没问题,汤尼,我就照着你的话做,绝不取巧。”听了他的话我笑了笑,然后继续上我的课。
& p& A  k; K' c: s  4 B+ r% z! I! Y9 Y% c
  随后的时间里可有意思了,其他的学员们纷纷从他们的口袋、皮包和公事包中拿出各种巧克力棒或巧克力糖,算算几乎有几十样,全数塞进这位仁兄的手上。 5 V9 T: w* W/ k; C
 
9 b, {, L0 o+ B% q$ H# j6 L  到了吃午餐的时间,只见他把巧克力当饭而猛吃,当他在会场大厅望见我便走过来,微笑地说道:“谢谢你,汤尼,这些巧克力的滋味还真不错。” 1 n! P2 f, _- ~8 c
  " x7 ^8 i2 Q8 e+ f. s
  随之又撕开一包巧克力塞进嘴里,他这举动似乎是要证明他不会被我“打败”。
  M! Q) d1 P5 c) `7 J 
6 G' r& L' Y( N; t" e% x( ]8 D' P  可是他错了,他不是在跟我比而是在跟自己比,我只不过是借着他的身体,让他得到改变的杠杆,中止旧有的习惯。 2 t, m2 o- ?" S* I7 Q$ O
  , y. m# `( J* P; u4 ?, s: M
  各位可知道吃多了巧克力会使人多口渴吗?结果他的喉咙干的不得了,当其他的学员仍继续不断地把各种巧克力塞进他的手中时,他已不像先前那样高兴地接受。
9 b8 k2 M  R; X, E3 {  9 Z  u! {: J$ j3 C
  到了第二天,从他的脸上似乎可以看出他已经没有了先前的兴致,可是态度还是硬得很,当我问道:“还要不要再来一些巧克力?” ) L+ o5 D0 D, \' h, r
  7 y: q6 t, K& v, o' }! {9 j6 M% r
  他没作声地撕开了一条巧克力棒塞进嘴里,然后瞄了我一眼。第三天早上当他走进会场,脸上已没有一点表情。
# x) N" i" J2 M" [5 x 
$ s) t5 Q9 w3 g! F5 G$ o  我微笑地向他问道:“‘早餐’吃得怎么样?”这时学员中有点笑声。 & ^+ @4 I- c4 `6 k
 
& [$ C" h( J" o  E  “吃得不太舒服。”他懦懦地承认道。 / w4 _% ~) m3 E7 y
 
* n% j/ G& i* ?% K  “再吃一点。”我有点刺激他地说道,这时他背后有位学员递给了一块巧克力,可是他接
1 o, o2 e6 \+ G1 J0 I  得十分勉强,不但没撕开,甚至于连正眼瞧都不瞧。
: ]& P$ o9 T, c: U  & p% [" l3 U( J8 ?
  见状我便问了:“怎么?不想吃了?”他点了点头。 6 K8 W, u' l5 g4 c: _
  & N5 q0 W! g, L+ X
  我带着点揶揄的味道接着问:“喂,你不是吃巧克力大王吗?再来一些,巧克力的滋味可好得很呢,试试看,是不是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呢?”
) A1 E2 A8 u" r7 b, h/ { 
/ o. D) a' ~5 P8 m8 L  我发现我越是这么说他的脸色就越难看,可是我故意装作不知道,仍然怂恿地道:“再多吃一些。”
" _" a, l; X* g' w  # j- Y+ C* B5 d6 S( J7 E, N4 L
  突然从他口中爆出了很大的一声:“你少再逼我了!”
' k* }2 q# A+ ]  Z: M 
7 y- x6 r, w: b! `+ w0 h2 E  这句话顿时让全场其他学员爆笑出声,而我可是若无其事地说道:“那么把那些巧克力丢了,好好地上课吧!”
; O1 N4 J5 j4 x  ; ^; L8 q5 @9 R8 L, s
  我这套方法是不是在那位仁兄身上产生了改变的杠杆呢?当然。 8 i4 I! v  k% V. C& D/ ?
  : P, G/ t5 W9 o! B" W. [
  如果你能让一个人肉体上觉得痛苦,那么就能使他拿出决心,想要脱离而去追求快乐,这时他旧有的行为模式便为之改变。
4 ^2 H6 @) m8 `  W 
/ D0 A& D2 X! P# V" k% ^$ D+ @% ^7 l9 @  每个人都想让这位仁兄别再吃巧克力,可是你越是不要他吃,他就越吃得厉害,相反地,我倒逼着他尽可能地吃,这远出乎他的意料,结果很容易地便使他戒除了这种习惯。
6 q7 O* t  B* i, L$ y6 t5 v- v9 Z 
: a$ }, w  S3 c  因为在他晚上睡觉时,脑神经系统会记录下吃巧克力的痛苦经验,一下子便把他先前对痛苦和快乐的认知击得粉碎。
5 c. O5 R5 C% _  : \- [4 O2 `0 @! m, R, ?7 b
  如何打破你负面的情绪反应及使你受限的做法
4 y. b4 @' V. n  ~* H& g( V     5 V% k4 L9 U8 F% h* w1 D
  通常我们若能不断地干扰旧有的行为,最终它就会改变,在此我就介绍各位一种借着记忆来搅混感受的方法。
1 d& C$ K( Z! A$ J  ^  7 R. p5 a- j+ q3 m4 ^" S+ f
  我们之所以会情绪恶劣,乃是因为一直想着那件让你挂心的事所致。
, x3 Z7 j8 }, ]& e/ H6 N: c 
! ]4 e" k2 I- r8 E  C  譬如说当自己被上司责骂了,那一整天很可能你就一直想着这件事,在脑海中彷佛就一直看到他对你怒吼的表情,结果你的心情就越来越坏。 ' [1 `1 `7 F- q. P
  为什么要让这样的事不断困扰着你呢?为什么不把这一幕从脑海里消除呢?难道你希望带着对这件事或对这个人的负面印象,而让自己一直付出心情不畅的代价吗?
, M- Q; L- X9 y( X, d, S  如果能改变你的感受,难道你不愿意去做吗?以下就请各位按照步骤来练习,以便日后若是遇有什么情绪恶劣的事便可用来一试。6 Y' a/ ?7 n3 g3 W
  一、声脑海里重新描绘出令你十分困扰的那件事。
1 X7 q4 O3 p& \5 G7 I" Q  ' g3 V* w  c9 t. r
  你要彷佛是在看电影似地,注意其中的每一细节和过程,可不要心情激动。 ! j4 T) Z* F, N4 v* ]$ d& X7 |  G
    ' u# D# D5 y- F0 Y
  二、把脑中的这一幕转化为漫画形式。 ; K; l6 \: b( }+ S& y
  * P" p& f8 w* Z8 K* c) k
  假想自己坐在一个高高的椅子上,脸上堆满笑容,气定神闲地倒翻着这一包含全程的漫画书。 & ]" |  W) ]( m, |- j4 s7 n/ x- s
  如果哪个人对你说了什么话,此时便彷佛看见他把话吞了进去,让整件事完全快速地倒放回去,随之再以更快的速度正放一遍。 " g$ P0 |' ~: q  O. N( k
  : l" e* m9 s2 n( p, \. q: E  V
  做完了之后你再来变更里面人物的色彩,使他们的脸都成为七彩颜色。 5 J1 x0 B; V& I* A, M
  8 t$ ~9 `0 L+ c1 h7 c  H
  如果是哪个人让你特别不快,那么就为他改头换面,让他的耳朵变得像米老鼠那般大,鼻子像木偶奇遇记里的那个木偶那般长。
2 ]4 u! |( [. d3 a  N5 n  - N, W& z' {6 E& K; Z; d
  就这样反反复复快速地做上个十来遍,不断改变里面人事物的样子及颜色,同时加上一些音乐演奏,不管这是你所喜欢的音乐或古怪的音乐,尽量让它们和那个使你不快的图像连在一起,相信这必能改变你先前的感受。
9 l# j$ t8 @8 m2 g3 K% n( ]8 M6 b 
- ^8 ?( M+ w) p1 k% F  做这整个步骤最需要注意的就是臆想时的速度,改变人事物的夸张和扭曲程度。
! Z1 }& ]9 z4 k! i6 f+ |& x! K: u    3 Q0 Y5 j4 V, p/ {
  三、现在再看看自己对先前那件事的感受如何。 " q" y  i' r5 k8 @, [' x$ d2 T
  " a9 K8 |9 h' U
  如果你在第二步骤做得不错的话,情绪必然会有所改变,不会再像先前那般恶劣或低落。这个方法也可以用之于多年来困扰你的事上,远比你分析原因尝试找出改变方法来得更有效。
" G) N# |1 W7 A) u' J  上述这个方法做起来不难但是很有效,其原因乃是在于我们一切的感受,都出自于心中一直注意的图像及相关的声音和感觉,其合起来便对我们的情绪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9 A1 z2 g: L# G8 v- X4 o/ W
   8 Y8 l5 ?  O# d0 E! E& n1 q
  当我们改变了这个图像和声音,那么心中的感受也就因而改变,当我们一做再做这样的改变,先前的情绪便不会再现,因为在我们神经系统中跟先前感受的关连慢慢地消逝之故。
9 b, b  b1 r( n  
+ p) e" l) {6 h# i, N; C/ r  在前面我们曾说过,任何事的发生都会与我们的神经产生关连,进而在脑子中建立一条渠道。
/ f( A/ @# V: A  }0 J3 S   / ~1 Z  M+ a/ t
  如果你一直使用这条渠道,它就会愈来愈“长大”,反之若是不去使用,它就会慢慢萎缩以致消失于无形。
. S$ t6 U& j7 r% a+ R$ t
; r0 ]; @! m* L. {: X
1 I8 D7 y4 y0 q6 X2 s2 |另外找出一个新的且好的行为模式
" _" b3 b# q" G" I$ R( r! w  这一步是建立长久改变最重要的一步。经常有些人试图改变旧有行为,却如昙花一现似地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未能找到取代的行为。   ^1 }- G8 b( K. D# e3 R/ c
 
& h6 `& w" t" t  虽然他们已经中断了旧行为,可是就因为没有可以取代的新行为,结果改变便功败垂成。 ( z6 x" T1 k8 M9 s% _
  # u) [% S/ `6 o
  如果你已按照前面所说的步骤做了,那么接下去的步骤便是给自己找出可以取代的行为,让这个新行为使你得到与先前旧行为同样的快乐。 8 F/ L. @; {  F0 X
  ' b: e6 H3 f1 r4 ~) f9 w) X4 }
  譬如说如果你戒掉抽烟,那就必须想出新的方法来取代过去从抽烟中所得到的快乐。 ' a1 W4 V3 J6 ]* h
 
. Y! H$ h" l' }5 T" H7 G  如果你实在想不出有什么样的好方法,那么就干脆去求问那些改变成功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相信你必能找到答案。 & L; e* W' g2 r( Z/ ^, R
 
6 ?4 u* N1 U0 C: X( d  在此我向各位介绍个成功的例子,那是发生于我的朋友法兰塔肯顿的身上。 : N/ g4 S; b. T1 F& y
 
7 e. K+ h+ \$ B/ ~% W  当我们第一次携手在电视上作“人之潜能’,这个节目时,我发现他有一个不太得体的习惯,那就是喜欢嚼烟草,常常随口便在地上吐一口吐沫,这跟他精明干练的形象似乎不太相符,可是这个习惯却已维持了二十多年。
9 i; W6 Z3 U$ b0 S- W  * U2 E: Z: I+ ~9 f4 D
  后来法兰告诉我嚼烟草是他生活中少数能令他快乐的习惯之一,不能一日没有,特别是当他一个人开车而觉得孤单时,只要嘴里嚼着烟草就能使他忘掉孤单。
! W7 m0 O& r$ r7 h- U* F2 ~- ` 
- x2 q; p, C8 P4 W6 ]1 m+ e  事实上他也不讳言地告诉其他的朋友,如果嚼烟草和做爱让他选的话,他宁愿选择前者。没想到嚼烟草竟然有如此的吸引力。 ) l! t  e- e( _( G7 h/ t5 @# R
 
5 Z; h* M6 E+ z  M7 N  这全因为他多年来以此当成除去痛苦和得到快乐的方法,因而已在神经系统中建立起快速而强固的关连,只要每当觉得心情不好时便很快地借此得以消除。
& ]' P, v. \& W& }. m 
% |" b! M- i5 L3 j7 u+ B/ {  最后是什么让他改掉了这个习惯呢?原来他找到了让他改变的杠杆。
! `' K8 d4 D6 h* ? 
2 u# N2 ~5 {' y. n! \+ z) ~( Y  有一天有个朋友告诉了他这种习惯有损他的形象,这话让法兰觉得自己的确是没有好好节制自己的行为,而如何让自己能够自制,乃是他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则,不容轻易破坏。
! ^% ^" F8 q6 r4 n/ [- ^ 
6 q1 x/ E& G  E  k  当自己无法按照原则生活委实让法兰觉得痛苦,同时他又从别人处得知常嚼烟草容易导致口腔癌,这使他不能不决定是否应该改掉这个习惯。
/ u* d8 X' j" V3 u5 T, u" f  ; R& B2 e6 \' A( ?, U2 f9 r# B- w
  经前后思量,分析了这个习惯是否能带来实质的快乐,最后法兰决定不再沉溺于这种习惯,而嚼烟草的滋味使他开始觉得有些讨厌起来。 1 \+ F' X5 t% s- z
 
9 l: k2 h7 u, i! L( y& O  这一连串的思考帮助了法兰产生了改变的杠杆,同时也打断了以往他动不动便以嚼烟草得到快乐的行为模式。 % p& @* c$ C( ^3 ]
 
) D! \* j; F9 [% Q; X' _  随后促使法兰改变产生极大影响的,是他找到能使他得到快乐的另一种新方法,它远比嚼烟草更有效,那就是比以前更加认真地将精神投入工作之中。
& D. P, N8 k8 P( i, U  & r$ g  X; j; B3 |2 E/ j% G
  他的苦心十分值得,结果公司的业绩直线上升,成为华尔街经营电脑软件最成功的企业之一。 7 W3 X6 K3 L. p2 Y
  8 T$ {+ ^' A* P: e) J2 m
  另外由于他新结识了一位女友,不论在个性上或价值观上二人都十分接近,这使他活得更加有劲和快乐。以往他因为觉得孤单而得靠嚼烟草来打发的习惯,从此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3 k% m: X! T% G; L+ r: u  x 
& T! c* g* q( k$ W  当我们旧有的行为模式被中止了,脑子里便会自动地去找能够同样带给我们先前相同快乐感受的新行为。 4 i' Z+ V( L! O. Y. ?" s5 g
 
: ~& A% }: \1 T* {( i  这也就是何以有些人就算是戒烟了,可是体重却增加了,因为他们从吃东西得到有如抽烟同样的快乐感受。
0 P; E* ?: v/ g3 I; ]  ) `9 J; ~$ a. b7 F  C& J
  南西?曼恩曾作过一个统计调查,用以了解吸毒者戒毒成效,结果发现“取代行为”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 \8 [3 b9 X! }. v- U, J" E; v
 
% m0 [7 M# D) [# X$ I# H5 _% G  第一组人被迫以外力(即法律)强制执行戒毒,可是当这些男男女女的吸毒犯从监狱中被释放出来后,没有多久便又开始吸起毒来。
: k( O4 x- g$ l' ]) _- U 
7 d+ K3 `2 S/ T& W, w+ `  这个现象正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外力的施加无法造成持久性的改变。 & |& o  C8 X) c, o- C/ J* `
 
' \( h. K7 v4 {$ x' w: O+ H  第二组人是真有心想把毒瘾戒除,并且凭着毅力压制着想再吸毒的冲动,结果他们戒毒并未就维持得太久,平均起来大概只有两年时间,当再碰上过大的压力时便又靠吸毒来逃避。 & A5 P* R% e5 h5 {" ?, S$ _# C
 
& }  u6 j2 x* G& [( V, N/ Y- e  他们戒毒之所以失败,乃是因为没有找到旧有神经渠道的取代物所致。 ) ~! b, F" {/ e# v
 
! c- L" F7 E* }  第三组人则因为有很好的取代行为而戒毒成功,他们从家庭中、从事业上、从社会参与所得到的感受使他们觉得比吸毒更好,结果大部分的人从此没再犯毒瘾,即使少数人未能成功,但平均起来也至少能维持八年未再犯的记录。
) s2 }8 L/ d$ u  6 d& o! P) Y- w# \# `# c1 f3 a5 a% z9 A
  这些人之能够一脚踢开毒瘾,就是因为遵照了NAC的前四个步骤,即便如此,也还有部分人只能维持平均八年的时间,何以会如此呢? + }6 K) o8 A2 r( X/ s! G3 }
 
3 A8 d: J; ~2 u/ V  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少了下述的第五步。
3 Z$ V0 b0 ~1 e+ C
* s/ U+ Y4 a/ _% E$ W8 `8 g5 s不断调正新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
6 s0 E& t" W7 e/ f) I  改变要能持久且有效,调正的工夫是不可少的。最简单的调正方式便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那个新的行为,使它在我们的脑子里成为粗壮的神经链。 ! q) |- V( P. u, z
 
- `. g7 A7 T  e% _  如果你发现有什么能取代旧行为的新行为,那么就在脑海里不断地往积极方面想,直到让你觉得它真能使你脱离痛苦而得到快乐为止。 - [+ u; b5 e) k
 
8 l$ K" r3 E0 Q+ e: E! j* ~0 H  这时它便能在你的脑子里建立起神经渠道,使你的新行为能维持长久;若是你没能在脑子里建立起这样的神经渠道,那么就很容易又回复到旧有行为。
7 q  M7 O9 ?( ]  ) y& l; L& N6 x& k# k1 N8 J5 r3 K
  如果你非常努力地重复练习这个能使你改变的新行为,这个神经渠道就会越拓越宽,最后就有如高速公路般使你一下子就能连上新的行为,长久下来便成为日常习惯。
- p4 |6 d( d7 D0 W( j  0 h4 x# s  h8 S  }( S3 o8 v
  别忘了,我们的脑子分辨不出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我们想像的,只要我们不断地那么认为,最终它便影响我们的想法和做法。 * {3 A# y. x0 V" D
 
  x. D& Q; [0 i' y/ {: M  调正的工夫就是要确保我们能自动地显现出新的行为。
3 A- n& e8 {; @) ]  ]5 c4 x5 }    |0 m5 \$ R  w( m8 f4 T3 [
  我们可不要小视调正工夫所能发挥的力量,最近我从杂志上读了一则有关美国职业篮赛中明星球员拉瑞?博德拍广告的事,他在那个软性饮料广告的拍摄过程中,曾一连投中九个远距离空心球。 6 K4 X* N( r5 W( o
  ) g/ y" t3 M& X! i  h
  他之能有这种百步穿杨的本领,验证了多年来在球场上所作的调正功夫,每当球到了他的手中,便能很自动地举球、瞄准、射篮,几乎每一球都能丝毫不差地破网。
/ G& F+ z; y+ n( r1 D% n 
" \! }. x3 Z2 C: `  我想若是把博德的脑子剖开来分析的话,必然会发现其中和运动有关的神经早已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神经链。
6 f0 l' D) m. _ 
) ^3 C- C) N* v+ a# @  在此让我们记住,任何的行为若“不断用心地重复”,它便会成为一个习惯,而这就是调正工夫的重点所在。 " S7 y6 W% ]" d6 o4 {8 ~
  7 W( W9 H5 \- {( L% E5 o' r
  要想加速调正工夫的有效性,那么我们还得加上一个“强化”新行为的工作。 . i7 R9 c: _8 P& f' k
 
, _, h# o8 h* |5 `  请问当你一有新的改变时要怎样奖励自己?当你一停止了抽烟,就赶快给自己一个奖励,可别等到一年之后才做。
0 v# N, _5 F( _( ]3 `# t 
) ?* j; h# @) }  M3 m4 X  记住,当你一有好的表现就给自己一个奖励吧!别等到体重少了八磅才给自己奖励,甚至也别等到少足了一磅才给自己奖励,当你能果断地把盘子里的食物推开时就给自己鼓鼓掌吧。 8 l. u& q8 R1 U3 Y4 m
 
/ @% l- j9 x4 \+ p  给自己订定几个近程的目标,每当你达成一个就马上给自己来点鼓励吧。如果你一时心情低落或因事烦恼,可是却能强自振作或强颜欢笑,那么就给自己一些及时的鼓励吧。
* |9 y: q$ O  N) P- V" k2 { 
& `& r$ {9 J( V. P3 M  只要你有那么一点点的改变,那就给自己一些鼓励,因为那是让改变能够持续下去、让改变终能成功所不可少的要素。 8 T3 D1 s) N3 V0 W8 C& o2 w
  * M6 u7 e) s+ t% ]0 @
  当你给了自己一些鼓励或奖励,你的神经系统便会把改变跟快乐连在一起。
: o/ r4 L; W; C" y+ H! \$ J2 { 
3 b) V* V8 W1 }7 L; v; |  你别期望减肥能立即见到成效,更别指望马上变得像电影中那些帅哥或美女那样的身材,只要自己有心到外头跑上一段路或者拿出任何减肥的行动,那就值得给自己一点奖励。 4 \) P$ O9 L& T; v* K
 
6 Y6 U: h9 T  |9 M8 C  如果你不这么做便很可能会泄气地说上这样的话:“我费了这么大的劲才减了一磅,而要达到理想的身材还差得那么远,我看干脆……”
: e# O  M& z; g  # B* m" M  }# U1 M. A
  欠缺鼓励的行为往往便因此而轻言放弃了。当我们了解了强化的力量,就能加速调正新行为的过程。
, Q; B2 l' z% G2 k3 v 
7 _& Q) o$ s' X8 [4 \$ e  最近我看到一本很具启发性的书,是由卡伦?普莱尔所著,书名叫作《别射杀狗!》,里面所说的正是有关于调正工夫的心理过程,值得各位好好一读。 3 P6 ]* [( m2 X0 e
  & k0 R" t" }  J! \% i$ |
  在这本书里作者举了一些训练动物行为改变的过程,正好跟我这些年来研究人类行为的改变有不谋而合之处。
7 p5 O$ G( A0 T$ w  + A0 O5 n* e: U' L( h  ]
  能影响动物改变行为的力量,事实上也就是调正我们人类行为的力量,如果我们能好好控制这股力量就能够开创出所想要的人生。 % N6 R. o: d1 M9 l6 p; w8 o
 
/ P, M- Z* g- w9 `; c+ o2 l  我们可以是动物,完全受环境的摆布;我们也可以是人,学会了解环境对人的影响,进而把自己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 3 X' C) ?* \6 g/ Q* f4 A: z
  . ^7 s* |8 `& m# Q
  普莱尔在她的书中谈到这些年来如何运用使动物痛苦的方式来训练他们:用鞭子和椅子对付狮子、用缰绳控制马、用皮带拴住狗。
. _1 S3 j9 P% }' [7 b) r9 \ 
9 F6 a  N. p$ g! [2 G% `8 ?* d  可是当她训练海豚时这个方法便不灵了,因为海豚根本不用地游开。结果这个经验让她领悟出一种她称之为“正面强化”的训练方式。 : a" y2 j9 v: n; Q/ n* |
 
. ^9 S8 H9 g0 g. g  调正工夫要能成功,首要法则便是重视强化,因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回应的结果,如果我们想要使任何行为或情绪成为习惯,那就必须借助于调正工夫里的强化力量。  
1 e5 f' N- }" H1 X9 g8 l2 [+ `强化法则
+ N( o6 {: x3 Q6 V  2 t5 b5 U$ e9 U; `+ }  L4 V, Y
  任何行为或情绪如果不断地强化,至终它便会成为工种自动而调正的习惯;如果这些情绪或行为不给予强化,至终它们便会慢慢消逝。
1 i1 ]( a9 E0 C3 E; @  I3 T+ E, o4 P6 G 
1 @7 O/ b1 Z1 M* _  F- _) T  借着正面强化,我们可以使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得以加强,也就是说每当呈现出所想要的行为,那么就奖励一番,这可以是一句赞美、一份礼物或更大的自由。 - _9 g4 `7 @% W# }
 
7 Q5 J/ ]; q# A2 p3 l1 V9 i  然而我们也可以采取反面强化的方式,亦即当我们见到不希望的行为时就惩罚一番,这可以是皱个眉、骂一下、甚至于打一顿。 $ h2 N9 S! N" `3 g1 y- c9 }; D7 |2 q$ A
  8 f/ j; P$ `  h' U6 R% R3 M
  在此我们要了解强化跟奖励或惩罚是不同的两样事,强化是对一个行为发生时的立即反应,而奖励或惩罚则是更后面的措施了。  
) ~+ W/ E% I) \; m% p注意时效性 / I* M* J- H% J
  1 ?! q1 I7 q7 H( p0 c0 `/ L" t: A3 t6 M
  调正要想有效就不能不注意时效。 ; W7 V; k, c7 j/ T# M8 `" z
  5 T, Y% G/ T/ F
  每当某个篮球队员因为妙传了个好球而使队友投篮得分,教练这时及时喊出“传得好!”,这对于球员的鼓励远大于等比赛完了之后所说的任何好话。 & J) u- s+ X: m% R: w
 
$ S; ?6 ]$ `) z# U  \# U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都希望当做好一件事的当儿就能得到应有的鼓励。
. t/ o4 o" X- J, C  7 x; i2 {) ~, z5 w) q
  我们的治安之所以每况愈下,就是因为那些犯了罪的人没有得到立即的惩罚。 : R! g6 @, v5 v+ P6 l+ \$ l2 ]
 
. Z$ e- r8 X+ V. C8 @  [  即使是日后给予重罚,但时过境迁让人已无法将罪刑的痛苦和所犯的罪连在一起,因而对受刑人或社会大众收不到吓阻的效果,只见整个社会的犯罪率年年上升。
& D  U9 \3 m5 Z& A( N' l9 e' {  $ N4 [9 o; I: C
  我们必须训练自己的脑子,让它从神经方面而非从心智方面着手,来改变人们的情绪或行为,这才是惟一有效的方法。
4 E  }3 I* W# L! k7 A  1 g# P  l7 Y3 z" o
  我们应该记住人与人之间绝非单方面地调正,而是相互地在影响对方的行为,遗憾的是大家所用的方法多半造成负面反应而非正面反应。
7 g- |6 z) O0 J1 h+ i5 N  # T+ A1 S1 z1 d6 u; H+ z3 O& k
  在此以我女儿娇莉的以前男朋友为例。娇莉在学校里是个很活跃的学生,既参加演出话剧又参加了舞蹈,再加上每天的课业可说是有够她忙的了。 # Z1 q. U5 m" x3 P1 K
 
% i0 d2 c6 \% a/ @7 S* S. C  然而她的男朋友要她每一天都得打电话给他,如果娇莉隔了一两天才打,她这位男友便会冷嘲热讽一番,让娇莉很受不了。
7 r8 b- M9 v! {# m" k  ( V; g/ `* M8 c  S
  很明显地,他是希望娇莉能不时打电话给他,可是所用的方法却只让娇莉感到受屈辱的痛苦。 3 D. P5 w+ c( E4 g
 
5 e2 E/ X  w1 Z) \0 D9 E# V% X  我不知道各位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当心爱的对象希望你常常打电话给他,可是每次当你打过去便听到他絮絮叨叨责备你的话,请问你会觉得舒服吗? ! M* n1 a- `8 u' o% K9 r0 H4 q( x
 
. h! g- ?# |/ K5 d8 t  固然他是希望你打电话过去,可是他随之的动作却是在刺激你别打电话给他,因为每次你打电话过去徒然使自己不好受,很可能就会萌生日后躲避他的念头。
; ^, L% @) ~3 e9 R; Z1 A  ! n% U7 H! C* q/ c4 l1 W
  娇莉男朋友这件事让她觉得实在是痛苦,不打电话过去不好受,可是打过去又更受不了,结果两人的关系只维持了几个月便告吹了。
% B3 b8 B! E; |) @ 
7 ]/ K6 R4 W& I2 K- Y, a  各位可以想见,像这种负面性的强化方式若充斥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的话,我们将永远不会有多少朋友。 : ]! }5 v  b3 i0 n
  2 T; m8 ^5 K: u) ~1 \- h' P
  如果你实在希望别人打电话给你,当对方打过来时要以很高兴的口气与他交谈,告诉他你是多么地想念他,多么地爱他,多么地谢谢他能打电话过来,想想看当朋友听到这样的话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 I) S3 g$ a7 a. O" [- Q+ G0 b* b  8 U4 l; R0 L0 [; ~) q; A
  别忘了,任何行为若和快乐连在一起,这种行为就会不断持续下去。 ' m; }2 v, j& a) Z& \+ q; v! T
  % q$ `" H# F+ u+ t- q: }8 Z. H( n5 D2 j( l
  在我从事企业咨询顾问的生涯里,发现大多数的企业常用负面性的强化方式来对待员工,用处罚来吓员工。
; y3 E, A5 {5 d/ V9 M4 ^  9 D2 u+ p# z* p: C
  这种方式就短期来看可能有点效果,可是久了就不大管用,甚至于还会带来反效果,当员工有一天受不了便会群起怠工。
/ Y  d1 m/ A8 P1 U  - H& d' I% o9 x; W0 s
  企业用的第二种强化方式便是利诱。这种方式是不错,并且也受到员工的欢迎。
( \: Y: c6 A* a: X3 Z# y 
! ?3 K- o- O$ D. |* J  不过它的效果也有一定的限制,当员工习惯了这种奖励以后,工作绩效就不会再有多大的提升,事实上有许多企业已经发现了这个现象。
6 Z: J5 ~7 U8 s2 h; \" G* C; A 
# p' B7 @" E; A3 q: O$ s% u5 E0 Z  如果企业一直用金钱来奖励员工,就会使员工惟利是图,每当他们一做出什么好的成绩,就会期望金钱的奖赏,结果工作对他们来说只是换取金钱的一种手段,日后如果得不到的话就不会努力去做。$ X* G" X, _+ y
  3 E4 j3 x2 P' y' S
  当员工已有这种认知习惯的话,企业就是不管再怎样提高奖励金额都收效不大,所以这种方式可说是饮鸩止渴。 $ f1 e7 I) a5 E1 H% D, E; ^3 X' h
 
' u, |1 }& r6 f, c, F  第三种强化方式就是给予员工充分发展的机会,这是最好的方式。帮助员工成长和拓展,让他们对人生、人群和工作抱持憧憬,这能让他们愿意付出得更多。 2 @, T& o6 J3 z) y* d! d
  4 [$ r4 t6 g' n' P; I; x# e
  这种付出来自于他们心中的自豪,而不是由于外界所给予他们的压力。 % G: Y$ M0 s5 i% H) y
 
. O6 C; E9 c7 x& J0 s3 D  在此我的意思并不是说金钱上的奖励不重要,乃是告诉各位除了金钱之外尚有更好的奖励方法,而这能使员工更加成长和拓展。 ! n) I1 J1 B% M0 M
 
' t) ~- L: S& K" y  好好运用强化方式,使改变能够长久维持。适当的强化对于新行为的建立具有正面的效果。 + B  j; ?4 y; m
  ( y9 E7 S0 R* b2 c- |1 J$ P
  然而强化如果始终一成不变,最终就会被视为理所当然,失去了先前的效果。 % C% [% B' j! ^% O" b: f, L
 
* z& _& W4 [1 J& C( B8 Y  在此我举个例子,每当我走进机场总会施舍一点钱给那些讨钱的穷人,其中有一位我经常碰到,由于给钱的次数多了他也认识了我。 5 z' C0 v( f1 w; U2 p5 L. D5 B7 Q
  3 X. X' y3 {- f; o
  只要我每次进机场,他若老远看见我的话,总会立刻走到我面前讨钱,而我必然会循例给他一些。
9 a% m. b. }1 ?/ {/ U 
4 r' f. c7 x; S9 K; U. ^9 c  s  有一次我因为赶时间,口袋里刚好没有零钱,当他来到我面前伸出手时,我很不好意思地对他说:“朋友,很对不起,今天我手中刚好没有什么钱。” * B4 x& d9 b' E5 C% l+ Z
 
1 V- u$ i" n( M* w9 c4 x( J2 X% m  没想到他听到这话就变了脸色,因为他原先的预期落了空。 : @3 [* _  {% m/ X
 
) [. d4 f! N' A( }( v6 M  我们必须记住,出乎意料之外的快乐往往是加倍的快乐,所以怎样去利用无法预期的强化方式,是使我们维持新行为极为有效的一种方法。 ( q& j& m# ^( q" p- I" C
  3 P) l  ~' v" \+ n6 {; U8 Q, K8 j* L& G
  在此让我给你一个有关海豚训练的例子,你就会明白这种强化方式的效果。 1 n2 w6 D; e6 n  x- f2 C1 d
 
1 X; e6 |8 H' C$ y' d" P1 r  训练师一开始训练海豚跳出水面的方式是先等它自己跳出水面,当它作出这样的动作时,训练师就会给它一条鱼作为奖励。
  Q5 R9 V+ t# l  5 e0 V9 p$ w. `5 D8 _
  后面只要海豚每作出跳出水面的动作,训练师就必然会给它一条鱼作为奖励。这样次数多了以后,海豚的脑神经便会使“跳出水面”和“给它鱼”产生关连。 - q# Y' l9 z4 ?' ^3 K$ p  U: f* J
  6 a, W/ T4 G& y6 |& j; V
  为了得到鱼吃的奖赏,这只海豚便会不时跳出水面。
) W1 Y& ^3 c1 g- `* m6 O/ d7 F, y  ' d  b8 M% s1 }2 O- I
  相对于训练师来说,海豚的这种行为正是他所要的,而当海豚跳出水面便给鱼吃的目的,就在于调正它得一而再、再而三地跳出水面。 ; q2 H! y' E( @( P# B
  . ^- C6 m5 C( r
  当海豚已经学会了跳出水面后,训练师便不再每一次给它鱼,而要等它跳得比较高时才给鱼,随之训练师便慢慢地提高海豚跳的高度来给鱼。 ; X$ ]: V; w- Z& D# s
 
' g/ |! H, ^* C5 p! T  之所以要这么做乃是为了不让海豚养成认为只要跳出水面便有鱼吃的习惯。 : Y8 L, W) \% j5 n# x
  4 ~: O6 b0 \, ?2 e, \
  当海豚已经能够跳到训练师所希望的高度后,训练师就又不再每一次都给它鱼吃,而是在它第三次跳或第五次跳或第二次跳之后。 0 C& I, a2 v' f
  9 |' W+ I1 h/ H6 W+ L5 ~; J5 H
  这么做的用意是要让海豚不敢确知那一次会有鱼吃,除非它有最佳的表现时才会有赏,那么每一次它在跳时便会竭尽全力。
7 x. ^/ l0 Z3 d+ \$ o* f  E 
  v; s: p& x4 B: @' s3 O$ I) k  这个训练海豚的道理其实跟人们去的心理是相同的。当人们赌赢了一把时,脑神经便会使“赢到钱”和“快乐”产生关连,这种快乐和对赢到钱的预期会促使这些人继续赌下去。 # {+ P9 U, F# }+ f3 a- d/ s
  / V) J9 ^2 C  d2 p
  即使接下来的那一把输了,但是他们的心里会产生更强烈的念头,就是下面这一把我会赢,结噪又催得他们赌了下去。
6 r  T% W3 ~6 i: R+ m4 U% V  6 o& Y4 P' I( d4 L3 l: _
  可以说就是因为可能会赢的预期心理,使得人们一直沉迷下去。如果他们一开始便输了,也就是脑子里使“输了钱”和“痛苦”产生了关连,很可能他们就不会继续赌下去。
$ v" g, q# u# I0 L/ Q8 c 
/ h5 a# @/ u% A  K  不过就算是前几把输了,有些人为了“捞回本”或“倒赢一大笔”的预期心理,会使得他们继续赌下去。 2 N8 J! A7 ]3 b$ Y0 N
  : G% W$ E0 T& B2 @9 Y+ ?
  就因为脑子里的神经链关系,使得那些已经中断某些坏习惯(例如抽烟或)的人在历经一段时间之后,若是哪一次想再重温片刻的话,往往就此会使那条原已慢慢萎缩的神经链再注生机,日后就更难戒除掉了。   z% b! y) u* R% t+ b6 c% a# |
  . Y) x8 c' ?( K1 \: P8 n' d
  譬如说,如果你在戒烟一段日子之后;某次心血来潮想小抽一根,这个看似不打紧的小小举动,就无异于给自己的神经系统打了一针强心针,随之便会期望一根又一根直至最后难以自拔。
! l9 l# A, B8 Q! o" \+ W9 z  " \$ @4 d$ ^, ]( Y
  不断刺激神经链的结果,徒然只会使想戒除的坏习惯更加的根深蒂固。如果你想使一个人的行为能长久持续下去,或许可以使用固定强化的方式。
  i" l& |( a5 L/ y  ( \% W3 J6 Z! c! w  Q
  在卡伦?普莱尔那本书中,曾谈到如何训练海豚不断跳十次的方法,那就是每当它跳上十次才会给它鱼吃作为奖励。
& p! U% \/ z' v  Y4 q 
7 T7 ?/ O+ p; K/ A+ q  不过这不能成为必然的习惯,否则若海豚知道了只有跳第十次才会有鱼吃的话,那么前九次它就不会卖力地跳了。
8 O; u9 {! |$ |4 a5 l 
* g4 _8 W& t! b% u' e0 K6 A5 E9 l9 k  海豚的这种反应在我们人类身上也一样可以见到。一般企业是每两周发薪一次,由于这种工资是定额且可以预期的,所以他们不会特别卖力工作,只要达到公司的规定即可。 ! X/ v0 R  e7 g6 C
  4 E* u! ^$ ?0 ^, v
  如果员工所能领到的只有可以预期的收入,那么他们永远不会尽全力地去工作,因为没有出入意料之外的奖金可得。 7 ?# n8 X( S: B9 D0 f0 Q4 t
  : k2 N8 {% s0 b; y* s/ R
  然而如果他们偶而有些奖励,譬如说口头嘉奖、颁发奖金或职位升迁等,这就能使他们愿意付出更多,因为他们知道这么做可能会得到一些额外的奖励。 % K* O+ M) Y( k! D5 W- p" Y
 
. U, z1 P- f, z" u6 U  然而在此要请各位注意,那就是这类的奖励不能成为必然的习惯,也就是不能让他们存有一定可以拿到的心理,否则奖励的效果便失去了。 / h: x; i1 g5 q
 
  Q/ g! p- U1 p  另外第三种的强化方式就是“给大奖”,我们在此仍然以海豚为例。譬如说当海豚有特别表现的话,训练师给它的就不只是一条鱼,而是三条或四条鱼。
3 x9 D+ l" Y2 O& {' B 
) C6 L$ l6 l; r% r( p( ~  这会让海豚为了期望还有下一次而更卖力,因为这个奖实在是大,值得它作这样的努力。 * z5 Z' q9 h1 K$ g7 S7 L
 
8 Y1 u4 N, P2 g' Y  人的反应也是同样情形,通常在一家企业中当给予员工超过他们预期多得多的奖励,这会给他们极大的激励,为了日后能再得到同样或更大的奖励,他们会更加卖力工作。
  D4 W7 A- E* u4 y  K0 d4 P5 u. a! \  ( ?: h  [# i1 Y9 n8 C
  这个方法同样地也可以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给大奖的方式也可以用来鼓励那些做事提不起劲的员工。
, Z2 B% I$ F' I( u  % u3 ~$ ~: G5 c" [0 o+ s$ u% F
  就以海豚训练为例,当训练师发现某只海豚不太听指示,跳得有些没精打采,那么训练师便会给它十几条鱼吃,虽然它的表现根本不值得给这么多。
  q# Z& Z0 f7 @4 |( c/ c) W" E 
  N, |6 A* S1 |: [# R3 [7 F  然而这个动作就可能会使那只海豚极为振奋,愿意接受训练。 & \$ ^+ I: d/ s
  . e" b  o; r( R! g
  其实人在这方面也是一样,如果某个人做事意兴阑珊,这时突然给他个纯出自于关怀的“奖励”,这也很可能使他一改先前的态度而积极振作起来。
% l1 S- ?: p; u; V$ A/ j 
+ F# ~; h9 ]* ~8 g2 C5 Z) X3 e  别忘了,调正工夫最重要的地方,就在于当做出所希望的行为时要立即强化。
$ Q2 Y  ~7 C# { 
$ q9 n3 i% n* n& S/ O3 ?  如果先前你情绪低落而随之决心振作起来,那么就赶快给自己一些回应,你可以一再地给自己打气,甚至于大笑三声。 * Z5 L, e! J4 H/ D/ E3 x. J# z9 u
  / M5 |1 }  A  `% C
  记住,每当你有什么样的情绪反应,不管是正面的或负面的,这都会在你的脑神经中产生一个关连。
) w% [" j+ M5 P4 Q% `: Q& N  % g8 r# r! A; a9 M( W
  如果你一再加强这样的情绪,日后便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绪反应,因为在你的脑子中已经建立了这样的神经链。 5 P% C0 U9 o% }8 t/ b4 |
 
6 ?7 |/ B( a6 ~" |) N4 G  今后若是你本人,或其他你想改变的人,做出所希望的行为时,就马上给一些正面的回应,
( B' L5 U. S9 A9 \0 L8 M- f8 o  这样会使你或那个人有更大的意愿,继续做出这样的行为。
7 y+ N* K1 i8 P) R  : b! ^4 K  D6 A( V2 K$ W0 L( F) L
  调正是使我们能持续做出某种行为的重要因素,我们的任何行为模式若一直给予正面的强化或鼓励,那么它便会被调正得成为一种自发性的行为,否则它就会慢慢地消逝。
) d' k5 d6 V) n4 _& y 
% Y& k6 H& W2 b& _4 Y1 P  各位到此已经完成了前面五个步骤,接下来便是最后一步。, \8 V6 C' z. G8 g$ P

& k, ^" Z# C; @0 \6 Z2 t! T" O测试效果; e/ V9 S. ?7 O' N# B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你到目前所学到的: 8 C4 F) Q9 n' q+ Q, l: J$ W
  # r) Z8 j  v5 Q& C: L( A
  你已经确定什么是你所要的,而又是什么妨碍你无法得到;
6 D% J) |+ i, _+ O, j' F: Z( ] 
# u' k; {& b" t/ Z: B' |: z  你找出了改变的杠杆,认定不变会有很大的痛苦,而现在改变会有很大的快乐; 6 P; q- I0 q  s3 T1 \" a
  ! B, y: ]4 p' e  K& D9 _
  你也知道如何中止旧有的行为模式;你更另外找出一个新的且好的行为模式;你还知道如何不断调正新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
2 Z- u& O0 |, h  S8 x6 x! Y( C) a  ) b+ z( \# Y: t2 K3 ?1 p
  到此你所剩下惟一还没走的一步,便是要确定上述所教的方法在未来是否管用。/ X% v- R1 X, L  k, E
 
% K' o/ x! t+ R! o  你可以臆想自己正处于先前令你困扰的旧习惯之中,然后以新的行为取代之,看看那个旧习惯是否对你仍有吸引力。 " W( |! ]; k9 o6 C$ L, Y
 
( F+ S5 Y8 w. W$ `8 S& T  如果答案为是的话,那你就得好好审视先前所做的五个步骤,很可能你得重新再做一次,如果答案为否的话,那就看看新的行为是否让你觉得快乐。 5 _; ^" Z( W. }, q* x
 
4 H7 S" z5 t& Z  只要你能不断调正新的行为而使之成为习惯,那么最终你的改变就必然成功。
5 c, U- I/ L6 O8 x    Y) c; D, @; g; _
  除此之外你必须检查一下改变后的效果,看看这些改变对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是不是更促进了你的事业或人际关系?
0 V+ h* D& N, |3 _) ]8 {  + _* F, R. f7 E9 `1 K8 e+ y7 [
  要确定这个新习惯得能和你的价值体系、信念及心则相配,否则那个新习惯就无法持久。以下是个简单的检查表,帮助你确认新习惯是否适当、是否能够持久。7 j7 E3 X1 K8 w. q  [
* d& x' N) R) L- t: |2 Y

" p) }1 R) ?3 t  l
; |  {. N7 R$ K' P' @9 b
% z& J9 _! L( u6 w) C- Q相关阅读:安东尼·罗宾NAC心理学教程- (下)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3

帖子16021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