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孩子“恶搞”:戏谑、调侃的另类童谣

[复制链接]
120 0
麻脸秀才 发表于 2018-2-28 14:29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今,戏谑、调侃的另类童谣与顺口溜开始流行校园。它们的诞生和流行对校园中的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影响?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听扑通跳水声。一个猛子扎下去,捞起一看是汪伦。”“考试复考试,考试何其多。我生待考试,万事成蹉跎。”我常常听到邻居的孩子和小朋友们在玩耍的时候吟唱这些自编的童谣。仔细一听,发现这些都是从一些非常熟悉的唐诗改编的。如今,戏谑、调侃的另类童谣与顺口溜开始流行校园。它们的诞生和流行对校园中的孩子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影响?
校园童谣也“暴力”
在调查中发现,童谣中流露出来的消极情绪与暴力倾向不能不令人深感担忧。这些童谣和顺口溜种类丰富,有根据古诗词改编的,如“今日题量过度,双手不堪重负,虽有答案书,误抄书页他处,加速加速,大脑一塌糊涂!”“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到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
有套用流行歌词歌曲而成的,如有同学形容家长会后的情形,就套用了《黄河大合唱》中的歌词:“妈在吼,爸在叫,老师在咆哮,老师在咆哮……”有的是学生因地制宜自编自创的,如“你若一回头,吓死河边一头牛;你若二回头,大庆油田不产油;你若三回头,乔丹改打乒乓球。”“你逗,你逗,你真逗;人比黄瓜瘦,没有三两肉;皮比城墙厚,子弹打不透;学会翻跟斗,翻进坑里头。”
从内容来看,反映校园生活的童谣与顺口溜流传最广。如在校园内外已流行十几年、堪称经典顺口溜的“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以及篡改自《陋室铭》的“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走迪厅……”这些童谣因反映与同学息息相关的学习、考试生活而深入人心,传唱多年,经久不衰。
这些童谣究竟是如何出炉的?创作者的灵感来自哪里?意图又是什么?
一位善于创作顺口溜的同学说,他的灵感大多出自一些书籍、诗歌、歌曲,也有在家长之间的攀谈中出现的。调查发现,同学们自己创作的童谣、顺口溜充斥着一些负面情绪,大多反映了学生对现状的不满。多数“顺口溜”的“始作俑者”表示,创作灵感大多来自校园生活,如同学生活、学习以及一些考试课程。
创作的意图主要是为了放松身心,发泄一些不满情绪,不让紧张的学习使精神疲惫。有受调查者表示:“有时候对老师或学校有不满了,就编一个顺口溜传传,发泄发泄,心情就好多了。”
透过童谣反思现状
虽说童言无忌,但一些“灰色童谣”在校园中的流行也让家长与老师们忧心忡忡。童谣“灰色”变脸的背后,到底隐藏了些什么?
一些家长和老师认为,这体现出当今社会学生学习负担普遍较重,一些学生出现了反叛心理。这些童谣的内容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足。一位教师说:“有的顺口溜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坏风气,而有的则反映了同学们的不良习惯。”
调查中发现,这些童谣中,搞怪类、发泄类内容居多,而且大都是一些发泄学习太苦的顺口溜,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如校园里传唱很广的一首童谣:“考试复考试,考试何其多。我生待考试,万事成蹉跎”、“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等等。
12下一页阅读全文



这些套用古诗或歌词的童谣很受孩子欢迎,目前学生学习压力大、作业多,教育竞争极为激烈,所以有这么多反映学习生活的童谣、顺口溜问世;而一些拿绯闻同学开涮或对某同学的绰号肆意发挥的顺口溜,则有恶搞之嫌。还有一些格调低下、充满暴力或黄色、迷信等内容的歌谣,这些“另类童谣”往往会使学生混淆是非观念。
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沉重的学习压力、学习负担影响了学生生活的质量,而身处个性、自由度都超过以前的时代,编一些校园童谣来说一说,作为一种宣泄与排解压力的方式,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
让“阳光”童谣唱响校园
同学、老师又是如何看待这些童谣、顺口溜?调查中,大多数同学都表示挺喜欢的,支持者的观点主要有:“挺有趣的,好玩!”“有些顺口溜还真说到咱学生的心坎上了”、“很有趣味性,调剂了枯燥无味的校园生活”。
少数反对者的理由是:“有些纯属骂人的顺口溜,肯定反对”、“有些挺搞笑,但涉及人身攻击的话会伤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那么,老师们呢?一位姓夏的老师说:“我经常听见同学们说这些童谣,有些琅琅上口,挺顺耳的。但其中有些内容不太适合学生,我希望同学们能创作出一些有益的童谣。”一位老师认为,应该根据内容对校园里的童谣、顺口溜进行去芜存精:“一些童谣佳作不但应当保持下去,还要发扬传唱,让教室里充满健康、积极、向上的风气,也可以让同学们在枯燥的学习生活中轻松轻松!但对不文明的顺口溜要进行阻止。”
一些教育方面的专家则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另类童谣”,眼下已是网络时代,这种童谣本身对孩子的成长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孩子长大后就不会再吟诵了。作为家长和老师,则应正确对待,可以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作为学校,也应对孩子自编自唱童谣这一现象予以适当引导,鼓励孩子们多创作一些朗朗上口、生动有趣和内容积极向上的歌谣。
调查:校园内常听到“另类童谣”
近日,笔者在某小学询问学生能否吟唱童谣时,没有想到这些孩子竟脱口而出:“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带钱。”“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 “你是老鼠我是猫,你是书本我是书包。今晚饭钱你来掏”等等。在一间高年级教室调查发现,这个班级70多个同学,竟有一半以上会吟唱这些“另类童谣”。班主任告诉笔者,她早就发现同学之间在传唱这种童谣了,且大多是在课余时间悄悄传唱,人数较多。
家长:“另类童谣”影响孩子成长
童谣,可以说是最初的人生理念的吟诵,好的童谣能激发孩子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另类童谣”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唐诗宋词或流行歌曲“改编”的。面对这些“另类童谣”,许多家长感到担忧。他们说,孩子目前正处于对社会的认知阶段,“另类童谣”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果不加以引导,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老师:对“另类童谣”要宽容些
一些孩子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这些“另类童谣”“很好玩,很搞笑,很时髦”。
“没有童谣便没有童年。”童谣是孩子始于摇篮的教育,健康、幽默、通俗、上口的童谣作品,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健康成长的好伙伴,几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童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过去朗朗上口的童谣容颜已老,而现在适合孩子们唱的童谣却非常少。面对校园弥漫着的“另类童谣”,不少老师的看法则比较宽容。一位老师认为,这些童谣含有很多流行的因素,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属于一个正常的现象。也有老师则认为,目前学校的课余生活不够丰富,学生学习负担很重,这些童谣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心态。
专家:不能全怪孩子们
教育学专家认为,“另类童谣”流行校园,不能全怪孩子们。首先,童谣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需要,而优秀的童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好的儿歌承载着优秀的文化和道德观念,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但是由于优秀童谣稀缺,才导致孩子们自编的“另类童谣”乘虚而入。其次,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很大,而童谣是他们心理发泄的最好方式。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另类童谣”,眼下已是网络时代,这种童谣本身对孩子的成长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孩子长大后就不会再吟诵了。作为家长和老师,则应正确对待,可以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变化。作为学校,也应对孩子自编自唱童谣这一现象予以适当引导,鼓励孩子们多创作一些朗朗上口、生动有趣、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童谣。

12




相关阅读: 无人禁止商贩向儿童售烟
帮助孤独孩子走向世界
如何培养宝宝的生活小习惯
孩子沉迷玩ipad 美国辣妈出绝招
孩子爱吃手,家长多引导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3

帖子6500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