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宋代的纪检监察机构

[复制链接]
52 0
荷叶姐姐 发表于 2018-3-12 22:13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起源很早,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具雏形。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副宰相)以监察百官,向地方派遣御史常驻郡县,监察地方政府的各项工作。虽然自古以来,御史一直是皇帝的耳目之臣,根本目的是为皇权服务。但是对政府官员实施监察,维护政令畅通,扫除贪官污吏,亦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因此,监察制度历来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王朝,而后南征北讨统一中国。为消除中唐以来藩镇势力尾大不掉的隐患,赵匡胤赵光义兄弟采纳谋士赵普“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的基本方针,逐步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的政府机构。监察机构与制度的建设,也是在这种背景下成型的。
  
  宋代州府(相当于地市级行政机构)一级的监察官称通判。宋太祖乾德元年三月,宋军平定湖南。由于当时中央政府官员缺乏,朝廷留用了大量原政权的旧官员。四月,为了控制这些留用官员,朝廷任命刑部郎中??等人作为朝廷特使通判湖南?州,这就是通判一职的由来(通判即“同判”,与知州同判州事)。这年七月,赵匡胤下诏令政府要员举荐通判人选,一次提拔43人出任藩镇治下的州府通判,以消弱藩镇的势力(即“稍夺其权”)。通判一职的设立,原本是为了防止知州(府、军、监)职权过重,其目的一是分权,二是监督。也就是通过对具体政务活动的干预,来达到夺权、监察的目的。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以后,又将该举措推向全国。
  
  通判一般由政府要员推荐,受皇帝直接委派。虽然地位低于州府长官(七八品小官),但是因为受命于天子,常与地方长官分庭抗礼,故号称“监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卷47记载:“通判,州各1人,与长吏均理,州府之政,无不统治。”通判是州府长官的副职,州府政务无不参与。宋朝法律规定,州府长官发布命令,必须要与通判连署方能生效。与当时动辄使相、节度使级别的州府长官想比,通判品级不高权力很大,有事可以直接上达皇帝(相当于科级干部监察厅局级干部,直接对中央政府负责)。随着藩镇势力的消弱以及科举取士的兴盛,朝廷派遣大量低级官员(选人,即候选官员)充任幕职(判官、推官、诸曹等),具体负责处理州府庶务,通判监察地方的职责变得愈发重要,州府政事倒在其次了。
  
  史书记载,宋徽宗宣和年间,北宋政府有州府军监一级政府机构331个,算起来全国大约有通判300人左右。因为在地方能全面熟悉基层政务,也因为与皇帝有工作上的交集,宋代名臣如寇准、李沆、范仲淹、韩琦、司马光等人大都有通判地方的经历。宋时进士高第者,一般都要到通判岗位上历练几年,而后升任京朝官。即使留任地方官,按照宋朝惯例,通判历两任即可升为知州(后改三任)。也就是说,作为监察官的通判在政治前途方面还是很有保障的。
  
  州府以上的大区称为“路”,辖若干州、府、军、监,相当于当今的省。宋代的“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划,也没有固定的行政长官,而是由监司和帅司分掌其事,各司其职。监司包括漕司(转运司)、宪司(提点刑狱司)、仓司(提举常平司),三司的长官分别是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提举常平公事。帅司即经略安抚司,长官称安抚使,为一路的军事主官。漕司、宪司、仓司之所以合称监司,是因为他们除了主管漕运、刑狱、监仓之外,都有按察地方、纠察百官的职责。而转运使因为监察职权突出,地位尤为尊崇。
  
  转运使司原本是临时机构。宋初平定南方之时,为筹措、运输军需物资,保障京城供给,朝廷开始设立转运使司。《续资治通鉴》记载:建隆元年四月,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抗命,赵匡胤命户部侍郎高防、兵部侍郎边光范并充前军转运使,负责军队供给。开宝五年八月,因京西诸州钱币不登,赵匡胤命李符知京西南面转运事,亲书“李符到处,似朕亲行”八字赐之,足见转运使位高而权重。太平兴国二年,因为藩镇已难成气候,宋太宗下令罢节镇领支郡。为有效控制地方,开始在全国广设转运使司。与通判相似,转运使的主要职责有二,一是将州府(计划内留用之外)赋税全部调运至京城,控制地方政府的经济命脉(即“制其钱粮”);二是有效监察地方官员,举荐贤才。对大小官员贪赃枉法、昏庸无能、失职惰政、残害百姓等行为,转运使皆可直接上达皇帝。
  
  北宋路一级行政区划大概有20多个(多时有23路),转运司一般设正副转运使及转运判官各一员(或缺员),总人数应该在60人左右。《宋史·职官志》记载:都转运使(临时设置)、转运使、副使、判官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从政治地位和职权划分来看,转运使权力很大(相当于现代的中央巡视组),可以无所不监,无所不察。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广州转运使康戬上告参知政事寇准结党、处事不公,导致寇准被降为给事中,出知邓州。到宋真宗时期,转运使实际上已经相当于路一级最高行政长官了。
  
  宋代政体多沿袭唐制,中央一级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台。御史台设台院、殿院、察院三院。宋代的御史台,御史大夫并不实授(为加官以示尊崇),实际统领台务的为御史中丞。御史中丞为正四品官,其属官有侍御史一人,殿中侍御史二人,监察御史六人,品级皆为从六品。侍御史主台院,为御史中丞的助手,副贰台政;殿中侍御史主殿院,掌仪法,纠百官之失;监察御史“掌分察六曹及百司之事,纠其谬误。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具体负责六部百官的监察,上至宰执枢密使,皆可弹劾。三院御史原本各司其责,到了元丰八年,朝廷下诏允许台官皆可言事,台官的职权进一步扩大。
  
  宋代不同时期又设有谏院、谏官,人数最多六员。谏官本职是监察皇帝(规谏)的,但朝政大事原本分不清皇帝与大臣谁对谁错。故《宋史.职官志》记载,谏官“掌规谏讽喻。凡朝政缺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因为谏官时常弹劾大臣,而御史亦经常规谏皇帝,故宋代常以台谏并称。
  
  据史料记载,宋代台谏两院主官与检法官、主簿、推直官、推勘官、书吏、贴司等下级官吏合起来,大约有50人左右。也就是说,宋代从中央到地方三级纪检监察机构,官员总数在大约在400-500人之间。而当时北宋政府治下的人口总数,大约有一亿人。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小的纪检监察队伍,是怎样有效行使职权的呢?简而言之,就是垂直管理,使监察权完全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外。监察官与地方官、三省官员互不隶属,独立行使权力,直接对皇帝负责。通判通过对具体政务活动的全面干预,对州府县行使监察权,不管是政务、刑狱、廉政、用人,发现问题直接上报御史台,由监察御史依照程序处理。有的通判甚至对朝廷的大政方针提出异议,如虔州通判孔平仲曾上书言十五事,公开反对王安石推出的变法举措;转运使的职位略高与州一级长官,一般选有通判经历的京朝官充任,其“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对所辖州府县进行常规巡视。他们不光是听汇报,还要实地检查、查阅账簿、听取下级僚属的意见,发现问题在职权范围内的马上处理,超出职权的立即上奏。至于台谏之官,更是宋代官员之中的佼佼者,经台谏领袖和皇帝反复斟酌方能任命。他们不仅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监察御史须有通判或两任知县经历),而且大多年轻有为,精明强干,以天下为己任。监察御史的日常工作很繁重,除了接受基层反映上来的情况之外,他们还要到三省、枢密院、六曹(即六部)检阅文卷资料。可以说事无巨细,官无大小,上至宰相,下至诸曹,都在他们的监察范围之内。
  
  据南宋陆游《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962年)曾于太庙立下誓碑,告诫后人“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由于有誓约的保护,宋朝的政治环境相当宽松。三百二十年里,因直言敢谏被杀的人屈指可数。皇帝对各级监察机构和官员的重视是多方面的。首先在用人上可以说是慎之又慎,德行、才能、经历、见识、胆略都是综合考虑的因素,监察官员的素质超越任何朝代。为了防止行政官员与台谏官合流,朝廷诏令宰执不得荐举台谏官。其次,朝廷重视监察官员作用的发挥。《台令》规定,御史必须每月奏事一次,称为“月课”,不奏事就没有完成任务;百日内必须要弹劾官员,否则就是不称职,就要被贬官或罚俸;御史还可以“风闻弹人”,即使说错了话也不过于追究责任(一般御史弹人失实往往会引咎辞职)。由于台谏官员话语权过大,与行政官员形成尖锐对立,皇帝往往充当他们保护者的角色。嘉佑年间有个御史弹劾宰相失当,被外放到条件艰苦的南方任职。散朝后仁宗皇帝认为处罚过重,马上改变任命,把他调到条件好一点的州府。回宫后又深恐御史一路上出什么意外,又特意派人将其一路护送至任所。转年就把他召回京城继续任职。
  
  在这种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宋代封建士大夫们勇于以天下为己任。他们不畏强权,敢言善谏,因忠直进谏而被贬的人,反成为一种荣耀。庆历三年三月,陕西转运使孙沔、谏官蔡襄弹劾宰相吕夷简主政不利,对西北战败、国力衰微负有责任,导致吕夷简自请免职。四月,仁宗欲以夏竦为枢密使,御史中丞王拱辰、侍御史沈邈、谏官余靖、欧阳修等人交相论奏(连上十八疏),指责夏竦在西北战场“畏诺苟且,不肯尽力”,“挟诈任数,奸邪倾险”,迫使宋仁宗收回成命。韩琦担任谏官期间,前后上书七十余次,军国大政无所不与。宝元元年(1038年)天灾,朝廷主持救助不力。韩琦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疏,指责当权者昏庸无能,导致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同日被罢免。中国古代纪检监察官员这种不畏强权的斗士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的纪检监察官员学习!
  
  在专制社会里,无论是皇帝还是权臣,内心都并不希望权力受到束缚。元符三年正月宋哲宗崩,其弟端王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三月戊辰,诏宰臣、执政、侍从官各举可任台谏者,开宰执控制台谏官之先河。北宋后期蔡京、童贯等等奸臣专权,台谏官逐步沦为为权臣排斥异己的工具。宋徽宗在位期间,骄奢淫逸,横征暴敛,酿成大规模民变。加之朝中所用非人,外敌趁机而入,北宋终于可耻地覆灭了。



相关阅读:神秘的根达亚文明 什么叫做根达亚文明? 有超能力和有预测?
军统、中统特务为什么始终无法打入延安?
震惊世界的中英“紫石英”号冲突始末
震惊!龚自珍之子引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孔子在西方人眼中长什么样?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26

帖子13432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4008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