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婴幼儿发育过程中的情绪行为问题

[复制链接]
127 0
水仙妹妹 发表于 2018-3-3 12:28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什么是发育过程中的情绪行为问题

由于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正常发育年龄的行为表现,而且出现的次数很多,持续的时间很长,经过转换环境以及教育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行为可以矫正或减弱、消失,这样的行为称为发育过程中的情绪行为问题。

二、常见的发育过程中的情绪行为问题

(一) 吸吮手指

1、概念

孩子出生后,大人用手指轻轻地碰触孩子的唇部,他就会随着张口,并出现吸吮动作。这一动作是一种反射行为,生理学中称为“吸吮反射”。吸吮反射在婴儿3~4个月时消失。代替它的是主动吸吮动作。

1岁以内的小婴儿常常把自己的手放到口里吸吮,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大约有90%的正常婴儿都出现过这种行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早期儿童的一种探索和学习行为。也有的婴儿在饥饿或寂寞时,常常以吸吮手指为乐。如果我们把他的手指拿开,就会引起他的强烈不满,以致于哭闹。并形成习惯,形成习惯才能称为吸吮手指或吃手指。

2-3岁以后,吸吮手指的行为动作逐渐减少。如果此时,吸吮手指的行为不减少,反而增加,甚至当能够用语言表达饥饿或内心感受时,仍旧吸吮手指,并从中获得心理安慰,经成人干预不能改正,就成为一种情绪行为上的问题了。可见只有长到一定年龄后,仍旧通过吸吮手指获得心理安慰,并且不容易纠正,这种情况才能成为情绪行为问题。有的孩子表现为吸吮嘴唇、吸吮手绢、咬被角。

2、原因

一般认为吸吮手指是由于家庭养育环境不良或养育方法不当所致。具体如下:

(1)喂养不当;人工喂养时乳头太大或母乳喂养乳量不足;哺乳时间太短没有满足婴儿吸吮的需要,手在嘴边摩擦,就容易吸吮手指。另外,当婴儿饥饿时不能及时喂奶,婴儿便以吸吮手指作为抑制饥饿的方法。

(2)婴儿缺少成人的呵护,生活单调,较长时间处于孤独状态,觉醒时又缺少玩具,婴儿感到寂寞无聊,以致以吸吮手指为自娱自慰。

(3)还有人认为孩子过了吸吮手指的年龄,仍旧吸吮手指,表示他生理发展处于不成熟状态。

3、干预方法

强制性地制止婴儿吸吮手指,会使婴儿产生焦虑心理,反而会更加不停地吸吮手指。因此矫正办法要视原因而定。如果不消除养成吸吮手指习惯的原因,吸吮手指的习惯就难以矫正。只有当原因被消除,坏习惯就会不可思议地得到改正。比如:

(1)成人要对婴儿的需要给予细心周到的照顾和满足,哺乳可以满足婴儿吸吮的需要,并保证他吃饱,尽量采用母乳喂养。

(2)丰富婴儿的生活内容,经常有人与他逗、说,尽可能不要让他一个人独自在小床上玩的时间过长,让他手里有的可拿、眼睛有的可看、耳朵有的可听,有人交往不感到无聊。这些方法既是预防措施也是矫正方法。

(3)婴儿吸吮手指时,可用其它东西作为替代物,分散对固有习惯的注意。

(4)对于那些不成熟的孩子,要促进他成熟,帮助孩子成熟的方法是加强孩子的运动功能训练,训练孩子坐、爬、站等能力。运动功能发展可以带动感知觉的发展。继而影响行为趋向成熟。

(5)如果经过使用以上的方法仍不能去掉吸吮手指的习惯,那么家长要反思自己育儿的方法和态度,消除家庭环境中造成孩子的紧张的不良因素。一味地戒掉吸吮手指的行为是不能奏效的,家长要以平和、宽厚的心态对婴儿的要求予以反应。

(二)咬指甲

1、概念

咬指甲多在3岁左右开始发生,其症状表现不一样,大多数儿童只表现好咬手指甲,有的好啃手指甲周围的皮肤或脚指甲。

程度轻重不一,大多数不十分严重,少数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十分严重,严重者每个手指甲都被咬坏,还伴有其它行为问题,如多动、睡眠不安,吸吮手指等。有的孩子常常在情绪紧张不安时出现咬指甲行为。多数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症状可以自行消失。

2、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心因性的,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1)父母关系不融洽,家庭不十分和睦;

(2)亲子关系存在问题,孩子情绪紧张不安,内心矛盾冲突,这时最容易出现咬指甲行为。

(3)孩子在受到训斥,惩罚时咬指甲并养成习惯。

(4)模仿家长或他人而成。大孩子的咬指甲习惯可以是在思虑作业时,不知不觉养成。

3、干预方法

(1)平时要经常修剪指甲,使儿童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清除家庭中的一些紧张因素,努力营造适合婴儿健康成长的温馨和谐的家庭气氛和教养环境。

(3)改善亲子关系,父母对儿童的需要、要求要有敏锐的觉察力,要学会顺应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作出反应。

(4)对有咬指甲习惯的儿童不要任意惩罚和训斥,这样不但没有效果,往往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咬指甲这种行为往往反映出儿童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内心矛盾冲突,精神紧张。这种矛盾冲突和精神紧张状态必然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要努力寻找出并改善造成儿童心理紧张的因素,当造成儿童心理紧张的因素得到改善,行为问题的矫正就指日可待了。

(三)愤怒惊厥

1、概念

又称屏气发作,是婴幼儿时期呼吸方面的一种神经症。生后6个月便可发病,但发生率最高的年龄是1岁左右。特点是:每当感到生气、害怕或不合意的事时,忽然哭叫二、三声,背过气去。这时嘴唇青紫,全身强直失去知觉、甚至全身抽搐,轻者约半分钟左右恢复知觉,重者可以持续2-3分钟。起初发作次数不频繁,以后发作增多,重者可一天数次。但随年龄的增长,发作次数逐渐减少,2-3岁大多自然停止,最晚到5岁,不再发作。

2、原因

愤怒惊厥的发生是由于

(1)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如突然受到惊吓,或者哭喊,致使呼吸不畅、血中碳酸浓度过低,使脑缺氧。

哭泣还可以使脑血管收缩,最后出现昏厥或抽搐。只要恢复呼吸,发作便停止。

(2)惊厥阈值低。
(3)缺铁亦是造成此症的原因之一。

3、干预方法

防治的关键在于正确的教养:

(1)首先要解除造成儿童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的因素;对儿童不要过份迁就和溺爱;

(2)对缺铁者应补铁治疗。

(四)发脾气

1、概念

发脾气是指儿童在受到挫折,或个人的某些要求、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后,出现又哭又闹的表现。常突如其来地暴怒,抡起小拳头锤、抓、打、喊等。或者在公共场合坐在地上不起来,甚至在地上打滚,使家长十分尴尬。或者直到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发脾气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男孩、女孩均可以发生,但在婴幼儿时期最常见。

2、原因

很多人认为孩子爱发脾气的主要原因是教养不良、过度溺爱、迁就、过份娇宠所致。其实这种说法很有些绝对性,似乎一切过错全在孩子。我们不妨从多个方面分析发脾气的原因。

(1)首先从生理角度来看,当脑组织中的化学物质、身体里的矿物质、维生素不平衡时,会造成孩子的冲动和发脾气。

(2)其次,从能力方面看,孩子能力不够,力不从心,就会有挫折感,例如:写不好字,画不好画儿,或者做不好他手里要做的东西时,就会突然发脾气,撕掉或扔掉手里的东西。这种孩子往往具有那种人格特征。

(3)人之所以会发脾气是由于愤怒,成人是这样,孩子也是如此。我们总是认为孩子发脾气是因为大人溺爱他们,他们被过份娇宠,被宠坏了。我们是否想过由于我们不了解他们,不了解他们的情感和情感需要,要麽只是一味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要麽孩子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比如7~8个月的孩子撕纸的要求是合理的,而家长认为不合理。当孩子的要求或情感上的需要一再被忽视或否定时,他们就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自然产生的行为被否定,而强行被纳入父母预定轨道的行为才有可能被接受?孩子会越来越感到无助,越来越愤怒。这种愤怒情绪无法宣泄时,就会大发脾气。

(4)当父母的态度不一致时,孩子不知所措,也可以成为发脾气的导火索。

(5)如果父母是动不动就发脾气的人,孩子受发脾气就很可以理解了。因为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发脾气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3、干预方法

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

(1)加强平衡膳食,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消化的吸收状况,可减少或降低由生理因素造成的发脾气。

(2) 当孩子做不好事情时,大人万不可随意批评或否定他,而是要注意观察了解他的困难环节,并给予口头上的鼓励和实际上的帮助。

(3)无论什么原因造成发脾气,这总是一种消极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一旦这种表达方式固定了下来,就会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在针对原因解决问题的同时,家长在孩子发脾气时,一定要采取措施,最好的办法冷静处理,不理睬他,使他发脾气得不到强化,并且要持之以恒,始终如一,否则家长的让步,会对儿童的这种行为起了强化作用。

(4)当今社会人们强调智能至上,不少家长过份看重竞争性的成就,因此他们难以在情感上与孩子作自然的、深入的交流。也体会不到带孩子的乐趣。在这里,我建议家长拿出一定的时间,以轻松专注的心情观察、欣赏由孩子的言行传达出的信息,然后顺着孩子的信息与其沟通。不要过份急于得到预期的效果,重要的是培养自己领略与孩子相处的乐趣。一旦领略到了乐趣,孩子所发出的重要信息及感情上的需要就不致于被忽略。

(五)依赖性

1、概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依赖性及依赖性行为是一种情感的联结及其外在表现。在婴幼儿时期,孩子希望自己受到照顾,常常寻求与依赖的对象如母亲或其他看护者身体的接触,如喜欢母亲或成人抱着、坐在成人身上,站立时紧紧抱着成人不放,或紧紧依偎在成人身旁等,这就是儿童的依赖性或依赖行为。如果这种行为过度了,就会成为问题行为。

2、原因

依赖性的形成既与性格有关系,也与环境有关,从环境的角度看:

(1)母亲的过份照顾,可导致儿童的过份依赖行为。

(2)受到父母的忽视,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也会产生依赖行为。

(3)家长对儿童的独立行为过早地提出要求,当儿童还不具备独立能力时,就要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使儿童正常依赖需要受到挫折,其结果不但不能发展独立性,反而出现依赖性。

(4)在亲子交往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反应不能始终如一,开始拒绝孩子带有依赖性的要求,而后又屈从于这些要求,其结果孩子会发生更严重的依赖性。

(5)2-3岁儿童处于依赖性发展的危机时期,此期间如果缺乏父母正常依靠,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导致焦虑情绪,造成严重的依赖性。

(6)人格依赖又称情感性依赖,属于异常人格的一种类型 ,这种儿童不断地寻求别人对他的友好反应,感情上的支持,且他们的依赖情绪和行为具有持久性。长大后仍然没有主见,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从属地位。

3、干预方法

(1)消除儿童的依赖性,首先要使父母树立正确的养育观念,学会科学的育儿方法,对儿童的要求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2)新生儿和婴儿时期,对儿童要有周到的适当的照顾,使儿童产生安全感。

(3)对独立能力的培养要造时,不能过早,要求不宜过度。

(4)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要一致。在某一问题上,对孩子的要求要始终如一,既不要过份冷漠、粗暴,又不要过分保护,当孩子的安全感超过依赖性时,就不会有不恰当的依赖性行为产生。

(5)人格既有特定性,又不是不可变的。因此,对人格性依赖者要不断地进行辅导,以增强自主性。


相关阅读: 父母怎么改掉宝贝的坏脾气
分清孩子的“韧性”与任性
父母脾气不好会影响孩子吗
如何对待脾气暴躁的孩子
宝宝情绪压抑时的各种表现行为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9

帖子8457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