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74 0
水仙妹妹 发表于 2018-2-25 20:50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朋友从山中归,遗我一方石,嶙峋而通透,宛如一方微缩的山峦,着实令我喜爱。
  
  石放在案几上,把玩之际,便勾起兴趣,寻些资料来看。看来,这沉顽之石也是极富情趣的。
  
  石者,乃大自然之造化。亿万年间,历沧海桑田,纳天地灵气,经雨浸水刷,享日辉月华,具沉、静、坚等个性,呈雄奇、瘦削、润圆等形态,经文人墨客赋之予想象和描摹后,富涵文化品位。
  
  石静,居一方经年不动,淡然处变,不与草木争晖;石沉,任风吹雨打难动其躯,随遇而安,不怨天尤人;石坚,因沧桑变故而险峻,因岁月冲刷而圆润,却自在坚韧,不改本质。石有如此之内涵,难怪文人雅士们喜石、迷石,与石为友。乃石可陶情明志矣。
  
  爱石者言:奇石是大自然散落的美,是无声的诗,是不朽的画。奇石的美学特征让人神往,故历代赏石之人辈出,赏石文化源远流长。
  
  “宋之遇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现焉。”这是3000多年前春秋时期《阔子》中的记载。而《山海经》等古籍则指出,黄帝乃我国之首用玉者。“玉,石之美者也。”
  
  隋唐以后,评石之文辈出,著名的有唐代白居易的《太湖石记》,宋代的《云林石谱》,明清的《园冶》《群芳谱》《闲情偶记》等。石,作为自然景观的微缩,小中见大,成为文人墨客们寄情山水、怡情明志的对象,也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趣闻。
  
  而爱石成癖,堪称古今第一石痴的,当属宋代大书画家米芾。他玩石如痴如醉,举止癫狂,人称“米癫”。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米芾拜石”的典故:一次,他任无为州监军,见署内有一立石十分奇特,高兴得大叫:“此足以当吾拜。”于是手握笏板跪倒便拜,并尊称此石为“石丈”。后来他又听说城外濡须河边有一块奇丑的怪石,便命衙役将它移进府内。米芾见此石,竟喜而忘形,跪拜于地,口称:“我欲见石兄二十年矣!”米芾在涟水(今属江苏)为官时,因距离涟水较近的灵璧县(今属安徽)盛产美石,便常去搜罗奇石,回来后“入玩则终日不出”。他的衣袖中总是藏着奇石,随时随地取出观赏,并美其名曰“握游”。
  
  石本无情,而人有情。而正是人的寄情,才让那一方无生命的沉石有了情感。
  
  现代美术大师张大千客居洛杉矶时,在海边发现一块宛若台湾地图的巨石,张大千视为珍宝,题名“梅丘”。1978年,张大千移居台湾,友人将这块巨石运到张大千台湾的居所,置放在“听寒亭”和“翼然亭”之间。而在他的故乡四川青城山,也有“听寒”和“翼然”两亭,其间也有块“梅丘”石。张大千之爱石,实是寄托一腔故园之情啊。
  
  皱、漏、瘦、透、丑,是古人赏石的评判标准,今人又与时俱进地融进了色、质、形、纹、声的新内容,使石的评定更全面更科学。对照这十条评判标准,细审朋友赠我的这方山石,实不为奇。但我辈平常之人,有此石端放陋室,倍增情趣。
  
  古人言: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透,室无石不雅。有一石相伴,不亦乐乎?
  
  面对案头的这块山石,忽然想到,这一块沉石,用亿万年的时光,完成了与我的一次偶然相遇与厮守,其缘也奇。



相关阅读:大数据时代的小数据
永远在路上
“野路子”制胜
顺风与逆风
最不愿单独面对的人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9

帖子8457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