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长途跋涉的苹果

[复制链接]
27 0
安南大叔 发表于 2018-2-25 19:39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途跋涉的苹果
  
  作者:艾苓来源:读者杂志
  
  晚上快十点了,接到梁晓星的电话,他刚说了几句,我问:“你喝酒了?”
  
  “老师,你怎么啥都知道?我确实喝了一点儿。”他说,“本来想等母亲节给你打电话,可我实在忍不住了。老师,我很想你。”
  
  停了一会儿,他的声音有些潮湿:“老师,你跟我说的为人处世的那些方法很好用,我现在挺好的,领导和同事对我都很好,他们还给我介绍女朋友呢。”
  
  我说:“好,太好了。”
  
  入学时间不长,他曾在写作课上讲述,他在县城读高中时,某个夜晚心情特别郁闷,决定夜不归寝。他一个人漫无目的往郊外走,走啊走,走啊走,堆积在心里的郁闷在夜色中渐渐散去。
  
  他很高很瘦,戴着眼镜,说话的时候看着黑板,旁若无人,好像那些话是说给黑板听的。
  
  看着他的神态,我曾担心:这个有着诗人气质的寒门学子,会不会遭到同学排斥?
  
  他的同学用掌声回应了他的坦诚。
  
  课下闲聊,他说想做家教,他最擅长的是文科数学,高考答了130多分。时间不长,他就有了一份家教的兼职。
  
  有一次,有篇名家散文里提到灶糖,我说:“我不知道灶糖什么样,你们有谁知道吗?”
  
  大家都摇头。他站起来说:“我知道,我老家有。”
  
  他老家在渭南乡下,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要供灶糖。灶糖到底什么样,他描述了半天,我们还是一头雾水。那时候,我们不像现在动不动就百度。
  
  他说:“下学期我给你们带灶糖。”
  
  第二学期他果然带来灶糖,给我带了两份,一份是富平县特产,一份是小镇特产。我这才知道,灶糖绥化也有,长条形、白色的大块头,快过年的时候有人露天叫卖,直接吆喝“大块糖”,名字很简陋。
  
  我说:“我一样留点儿,剩下的你分给同学吧。”
  
  他说:“我已经分给他们了。”
  
  他还说:“老师,这个寒假我特别高兴,解开了家里的一个大疙瘩。”
  
  疙瘩什么时候有的,他不清楚。寒假里他问父亲:“为啥这些年不跟姑姑家来往?”
  
  父亲说:“奶奶在的时候有过节,都是小事,没啥大事。”
  
  他跟父亲说:“奶奶不在了,姑姑是咱最亲的人,咋能因为小事就不来往呢?”
  
  父亲问:“你说咋办?”
  
  他带了点儿东西去姑姑家,跟姑姑说:“要是我父母有啥对不住你的地方,我替他们跟你道歉,我是他们的儿子。”
  
  父亲和姑姑都说他长大了,两家和好了。
  
  我说:“这件事你做得太好了,好样的。”
  
  他还说,从这个学期开始,他就不跟家里要钱了,他要养活自己。两个姐姐在外打工,嫁的也是打工的,都不富裕。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不能再从他们手里拿钱了。
  
  我说:“好,支持你。”家里有辆破自行车,我让他推走,啥时候不能骑了,可以直接当废品卖。
  
  他的第一个家教的学生读高三,数学进步很快,后来考上了理想的大学,那家家长开始帮他介绍家教。朋友开办的教育机构需要老师,我推荐他过去,他干得也很出色。以前他找家教,现在各种家教找他。忙不过来,他就推荐同学去做。他在那家教育机构兼职很长时间,他说工资不多,但接受培训的机会多,学到了很多东西。
  
  他忙着打工,两个暑假都没回家。
  
  十一长假期间,突然接到他的电话:“老师,我在家呢,我家苹果熟了,回去带给你吧。”
  
  我说:“太远了,不用了。”
  
  他说:“不行,我父母让我一定带给你。”
  
  我强调:“那就带三两个吧。”
  
  他带回来的苹果不是三两个,而是一纸箱,怎么也得十几斤吧。苹果个头跟嘎啦果差不多,不像嘎啦果满面红光,只有腮上带着淡淡红晕,吃起来不那么甜,唇齿之间却回荡着清香之气。
  
  不用问他,我也能推测出这些苹果经历了一路跋涉。富平县城没有直达西安的火车,这些苹果从家里出发,坐自行车货架到镇上,换进城的中巴,再换去西安的大巴。从西安到哈尔滨的火车只有一趟,半夜开车,行程三十三个小时零五分,这些苹果和他一样,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硬座车厢。折腾到哈尔滨,还要转来绥化的火车,换公共汽车到学校,再换公共汽车来我家。
  
  这些苹果我家吃了很长时间,来了客人,我也洗好端上。客人问:“这是什么苹果?很特别。”
  
  我说:“渭南的苹果,学生家树上的。”
  
  客人说:“怪不得。”
  
  我儿子读高中,有一段时间非常懈怠。他知道了,交给我两个软皮本,说:“让你儿子看看吧,可能对他有用。”
  
  那是他的大学日记,私密空间。为了唤醒另一个孩子的斗志,他把这个空间敞开了。
  
  年,梁晓星毕业。他曾回陕西找工作,没找到合适的。学校这边推荐他去大兴安岭一家国有单位试试,人家试用了一个月,就跟他签了用人合同。同去的校友先后离开,他成为那家单位唯一的本科毕业生。
  
  毕业前夕,我请他到家里吃饭,拿出我的看家本事炒了几个菜,因为是送行,我们都喝了点儿酒。
  
  我传授过为人处世的方法吗?不记得了。



相关阅读:敬与耻
国务卿和小贩
招聘广告的另类解释
清华学子“挑战”美国大使
跟踪邻家男孩的下午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2

帖子6030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