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何照胜53年的搬迁路

[复制链接]
107 0
潇湘公子 发表于 2018-2-25 19:25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照胜,75岁,为了南水北调,一生都在搬迁中。
  
  23岁远迁青海,后返流淅川;
  
  30岁再迁荆门,再返迁老家;
  
  如今,他又带着儿孙,搬到黄河以北太行山下的新乡。
  
  梦魇青海:
  
  高原上的难民
  
  水淹之前,老何一家原在淅川县下寺一块宽约5公里的绵长江滩上,400多人的小渔村向西便是汉江一级支流丹江。汉江虽短却有着与黄河相近的流量,汛期一来,江汉平原危情高悬,江城武汉也常常告急。
  
  “那地方土地肥沃,但住着也是提心吊胆,家里常常被水淹。”老何坐在小树林的一块大石头上,翘首西望,那是原来的家乡。他说,1958年,中央决定在丹江口修筑水库。当年12月26日,一道长堤在大跃进浪潮中迅速成功。湖北、河南共动迁移民38万人,其中淅川县20。5万人。中央和省里并无移民方案,只是要求地方“想办法、找出路”。最终,南阳地区领导想到了一个办法,把支援边疆交给了原本没有支边任务的淅川移民。1958年11月,激情燃烧的岁月,库区三宫殿、埠口、宋湾、滔河、老城等5区群众踊跃报名,23岁的何照胜也不落后,最终包括他和新婚妻子郭富勤在内的8008名青年被确定为支边移民,从1959年4月至5月分三批前往风雪茫茫的青海高原。
  
  “爷爷,我爸说有几件你的老家具,问你还要不要?”9岁的小孙子何景涵蹦蹦跳跳跑到爷爷身边。
  
  “不要了,都扔了吧,带那么多东西弄啥。”何照胜拍了一下小孙子的屁股。
  
  这次搬迁,何照胜把一些旧的柜子、椅子都扔了,只带了几件新家具。他说,现在政策好,大家想带多少东西都行,当年去青海时,可是啥都不让带。
  
  1959年4月,何照胜带着一床被子,跟乡亲们一道坐了5天5夜闷罐车,从许昌赶到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次年冬,他的爹娘跟1。43万支边青年家属一起随迁至此,带着镢头、锄头和尽量多的菜籽、粮种。
  
  青海的土地也不好,开垦非常艰难。风干雨少、高寒缺氧,每天要开挖7分荒地或拾回80斤柴火任务,生活极度困难,疾病流行却无钱医治……短短的一年中,竟有数千名移民抛尸高原!
  
  “回家,回家!”一路呼喊,一路乞讨,跌跌撞撞朝着丹江的方向,甚至倒下也是这个方向。南阳史志记载,此次远迁青海运动中,2。23万淅川移民至少死掉5400人。由于水库质量等问题丹江口工程歇工。何照胜带着妻儿老小回到何家庄,被乡亲们推举为队长,丹江边上生机再起,此时他已成一个姑娘的父亲了。
  
  梦破荆门:
  
  荆楚地的暴民?
  
  1966年3月8日,还没等何照胜站稳脚跟,丹江口大坝工地的炮声再次响起。从青海回到丹江边才住了4年,何照胜又带着何家庄44户183人,跟其他1000多名移民乡亲,迁入荆门十里铺公社黎明大队14生产队。这么多的移民一下子涌进十里铺公社黎明大队,人口增长一倍,当地农民连次等田地都不愿让出。何照胜坦言,一些饿极的移民开始偷窃当地人家瓜果吃,还拉人家的柴烧火。
  
  何照胜瓦房前的晾衣麻绳上,搭着一条渔网。“丹江,水好鱼多,随便撒一网,人就饿不着。在丹江边搭个棚子就能住。”何照胜说,“在荆门,没吃的,没住的,苦得很。”
  
  1969年,妻子郭富勤已生下3个姑娘和1个儿子,何照胜和移民老乡一样,为了养老抚小不得不与湖北当地居民争地争水,面对当地居民以“主人”自居的傲慢,倔犟的淅川人更是针锋相对,双方矛盾迅速上升到动刀动枪的地步。
  
  8月1日夜,移民点遇袭,有妇女被猎枪打死。听见老乡们的哭号,年轻人想去增援,但被何照胜制止。他让妇幼老残藏到红砖砌成的粮仓里,男人们手持平时用来生产的工具。半小时后,数百当地人打到14生产队。何照胜跳上石碾子,大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喊声未落,对方大喊“打倒何照胜”并放乱枪,移民何太才应声倒下。愤怒的移民们忍无可忍,兽医肖道明用铡刀一下子砍杀两人,死者何太才的哥哥何太典用土枪打死一人。震惊中央的“荆门移民事件”,终在武汉军区派出部队之后平息,移民暂住荆门军区避难,解放军开进村庄。
  
  “当地人说我们是暴民,实际上我们是被逼无奈啊。”回想起当时的事件,何照胜脸憋得通红。
  
  后来,荆门要求1至3户分散插入当地生产队,至少有1000余户6000多人,因感恐慌而纷纷逃脱,有人投奔大柴湖,有人服从编组,何照胜坚持回到丹江边上,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过快活日子。
  
  梦圆新乡:
  
  太行山下的富民!
  
  年6月27日下午3:30分,何照胜跟乡亲们准时到达辉县新家。170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楼,红房绿瓦,在阳光下闪着绿光。何照胜走进新家,这儿摸摸,那儿看看,喜不自禁,他说:“搬了一辈子家,哪一次也没有这次好!”
  
  何照胜清晰记得:在青海,一家人挤在24平方米的高原土坯木板房里;在荆门,说好建房标准是人均0。64间,每间16平方米,可到地方一看,都傻眼了:都是土坯“统建房”。
  
  1973年,丹江口大坝一期工程终于建成完工,丹江口水库正常蓄水位157米,固定水位140米。次年,何照胜带着一家10口人离开荆门回到乔家沟。后来,许多迁往荆门的移民也回来了。他们跟老何一样,在淅川没有村级组织,没有户口,搭起茅草棚,开垦荒坡地,土薄势高,不长麦子,只长玉米、红薯。再后来,他们的居住地被命名为沿江村,正式建制村。
  
  用高产的红薯,何照胜把儿女们都养大成人,结婚生子。老何常常以儿女为荣,尤其是大儿子何红俭,大学毕业后,考上硕士,随后又留校当了老师。
  
  2005年,丹江口大坝开始加高14。6米,蓄水水位提至170米,正好淹没何家现在的房子。老何所在的沿江村又要整村搬迁,沿江村在淅川县的行政地图上仅仅存在了25年。
  
  75岁的何照胜,子孙满堂时,自己也已成了“老朽”,弯腰塌背气管炎,不久前,腿又摔坏了。
  
  为了南水北调,何照胜一生都在搬迁,辗转三省四地,历尽万千磨难。记者告诉老何,这是最后一次搬迁了。他却说,只要国家需要,我就拄着拐棍,也会带着一家老小再搬他乡……



相关阅读:一个没挤上火车的人
他种了3000颗星星
无道德生活图景
不幸福的经济学
焉得谖草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1

粉丝5

帖子6754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