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我的牛津路

[复制链接]
97 0
潇湘公子 发表于 2018-2-25 11:57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到国外上学是我最先提出来的,那时我11岁。当时就读的景山学校整体水平虽然很高,但对我压力不大,放学以后就没事了,心里感到有点“空”,不满足。爷爷说过:“花盆难养万年松,有志气的孩子要敢于闯一闯。”我想,自己为什么不能离开这个环境到外面闯一闯?我的想法得到姥爷、姥姥和四姨的支持,他们鼓励我“好男儿志在四方”。当时到哪儿去八字还没一撇,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从景山退了学在家自学,那时我刚上初一。
  
  至于为什么选择英国,因为家里人分析,英国的英语最标准,寄宿中学的信誉在全世界也很高,所以就选了英国。
  
  可是一联系就发现很困难,听说英国人刚出生就得报名,还要在指定的预备学校考察好多年,最后参加全英统考,过了关才能入学。而我当时连英文也不懂。
  
  在希望不大的情况下,妈妈带着我,开始在英国帮我补习英文。那时比较苦,吃、住、行样样成问题,没有任何人帮忙,几天就要换个地方住。记得有一次,妈妈领我去一个新住处,又小又暗,条件特别差,我一进屋就说:“这不是贫民窟嘛!”妈妈一句话也没说。后来我对自己的态度特别后悔。
  
  不过我学得比较快,给了大家信心,所以他们还是鼓励我报考哈罗公学。正好另一所寄宿名校给我做了一次很系统的智商测验,也准备给我一个名额。我被送到预备学校插班,也没有像其他新生那样被要求降级。后来哈罗公学同意我参加面试,之后就宣布给我一个附带条件的机会———参加当年的全英入学统考,并规定了成绩线。结果我的成绩除了拉丁文得B,其他6门都得了A。由于成绩不错,得到了首届“科山奖”和助学金。从16岁开始,每年我都是奖学金学生。我很自豪,我是以自己的努力,支持了自己的学业,没有给妈妈爸爸增添负担。
  
  一、很多人对英国名校有误解
  
  我上的学校管理非常严格,周末不放假,连本地学生也见不到家人。开始每星期只有60便士的零花钱,等于七八元人民币,这是学校的规定。我全部用来买零食都吃不饱,经常觉得特别饿。
  
  很多人对英国的名校有误解。英国的学校也是五花八门,私立高级学校靠钱也能去,但像哈罗这类非常传统的学校,绝不给你舒适的生活。英国的传统观念看不起那些谈钱谈地位的人,不少人连“贵族”这个词都要回避。这种学校的生活条件也十分简陋,甚至连暖气都不开,就是要让你吃些苦,磨炼你的心志。
  
  记得那时候,我和一些同学饿坏了,到晚上就把枕头套扯下来,悄悄跑到厨房,看到有什么吃的,比如苹果啦,吃剩的牛排啦,抓过来就往枕头套里扔,拎回来大家一块分享。这种感觉挺好,好像RobinHood(罗宾汉)。大家是一个集体,都在体验这种生活。在哈罗的时候,我还给同学打字“赚钱”,因为我打字的速度比其他人都快。标准价格是5镑一篇文章,这个“生意”一直都不错。
  
  记得最开始,一下子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特痛苦,特别想家人,尤其想妈妈。但是新生不允许用电话,一个月后才可以每周打10分钟,我就给妈妈狂发E-mail,可是老师已经给家长布置过,第一个月家里要和孩子中断一切联系,必须让孩子独立闯过这一关。我那时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不回信,就不停地发———“妈妈你在哪儿?我想你!你在哪儿?怎么不给我回?”一周就发了80多封。但为了锻炼我,妈妈就是不回复。
  
  二、五个志愿,只报PPE这一个
  
  报考牛津大学的时候,一些朋友劝阻我,尤其是对牛津有了解的当地人。他们认为,我考牛津没问题,但选PPE专业就是自找麻烦了,如果还要报考条件最苛刻的创史学院,录取的几率就更小了。原来我还没意识到,同是牛津还有这么大差别。我越想越觉得这样尖端的挑战特有意思,放弃本身就是失败。我不会为了上个名牌大学就放弃更高的挑战。所以在填报大学五个志愿时,我就只报了牛津PPE这一个,没给自己留后路,也算是“背水一战”吧!
  
  非常支持我的是妈妈。后来我才知道,她支持这样报的原因并不是认为我会成功,恰恰相反,她曾预料我会经历一次重大失败,但她相信“顽强奋战后的失败和轻易取得的成功具有同等价值”,你可以陶醉于成功,但更津津有味的是人生体验。
  
  在牛津期间,我也并非只是靠书本学习。我把做的所有事情都当做学业的一部分,比如通过演讲和辩论来激活自己的思想,体会到更深刻的东西。想做的事,我都能找出时间,我只不过是笨鸟先飞,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到牛津之后,我发现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但在主流社会中却听不到中国人的声音。“牛津联合会”在历史上是世界最大的一个辩论中心,各国名流都来讲演,很多国际问题在这里展开辩论,可是在公认“中国热”的当今,“牛联”的大喇叭却很少有中国的动静。这样的大机构,加入会员本来是自由的,各国人都踊跃加入,听听会也好嘛。可是加入会员的中国人却寥寥无几,好像与我们无关似的。我觉得“牛联”这么有影响力,应有中国的话语权,能发出中国的声音。所以在竞选布告中,我在自己名字后面打出了大大的“中国人”三个字。只可惜投票的几千会员里没有几个中国人,开始我觉得挺孤独,但不管怎么样,最后证明了中国人不但能大大方方进入西方主流社会,而且在后来的辩论中,中国的声音也有机会博得响亮的掌声。
  
  三、给学弟学妹们的寄语
  
  在国外,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大使”,每个人都是外国朋友认识中国的一扇窗户,希望大家来到英国以后都能维护中国的形象,让大家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尽自己的努力去消除他们对中国长期以来的误解。



相关阅读:我曾自卑
我的房东
美国的乡下人与城里人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不避平庸,岂非一种伟大?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1

粉丝5

帖子6754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