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儿(R’ene Descartes)提出“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乍听之下”,仿佛可以给怀疑“自我是否存在”的人一个异常有力的谜底,然而,“自我是否存在”这个怀疑,真的就此打住了吗?因为“我思”,所以就“我在”了吗?“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真的就让人佩服了吗?7 {% R* a8 R' {" i. j; r: q
以“心灵疆界”系统来说,笛卡儿(R’ene Descartes)所提出的“我思故我在”,实在,顶多只能引申到“信念、价值”这样的层次,对“心灵的“体””,并尚未能波及,对“体之体(无名层次)”之探索,真实 未审无奈供给什么赞助。7 v. \9 H& Z: J3 i+ o/ y
不过,对既有积重难返的“信念(例如:上帝、世界、“自我”的存在…)”之质疑、检视,却是探索“无名层次”的重要进程,因为,想要探触“无名层次”,就必需具备摆脱“信念、价值”以下的任何一个层次的才能,这就是“心灵疆界”能够向“猜忌论者”取法之处。
4 y& [0 k) s; O% ^$ t1 @ 对“自我”的探索,西方哲学并未只停留在笛卡儿(R’ene Descartes)的“我思故我在”。接下来,英国就有一位哲学家,他叫休姆(Hume 1711~1776,教训主义),自我催眠原理,他就对“我思故我在”这个论证提出质疑。
& f$ d2 }! m V7 G& f6 I 他说:““我思”真的可能导出“我在”吗?”- j2 `4 w& r5 P# `
他质疑的理由是:““我思”故“我在”(“因为”我思,“所以”我在)”这个推论的型态,系属“因果律”(“由于”…“所以”…),而“因果律”,只不外是一种人们的“习惯”、“信奉”,“因”与“果”之间并不必定的关联。”! M3 U; @6 [- g
哈,这个质疑可麻烦了,它岂但挑战“我思故我在”的“当然性”,更重大的是,它也挑战了“因果律”。
3 V9 ^( T9 n+ D 休姆(Hume)所说:““因果律”,只不过是一种人们的“习惯”、“信奉”,“因”与“果”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这句话,着实影响深远,它不但让“我思故我在”失去“理论基础”,让“自我是否存在”又成为悬疑;更严峻的是,它对“因果律”的挑战。
$ t3 @- z0 m! P) @; Z& U “因果律”可说是西方(甚至全人类)哲学思维、实践、文明...的基本基础之一,连“因果律”这个基础都受到疑惑,那么,这个世界的种种景象将如何说明呢?对西方哲学来说,这当然是一颗威力无限的震动弹,催眠术的近代理论。6 p: ^) _' H- W. ^/ ?2 G
以想探索“心灵疆界”体系“无名层次”的人来说,休姆(Hume)的这个质疑,倒是也很值得参考。
( y7 d2 @0 Z' I% Y/ I 因为,“信念、价值”层次底本是形成“自我”无比刚强的一个“认同”,十分难以打破、摆脱,而“因果律”,徐敬东灵性成长学课堂语录(5),就是构成“信念、价值”的主要模式之一,现在,休姆(Hume)对“因果律”提出了划时期的质疑、挑衅,让“因果律”失去了牢固的基本,对冲破、解脱“信心、价值”层次,对“无名档次”的摸索来说,神经语言学,切实很有辅助。
8 n3 x7 O* T/ G' l& G 5 F7 L8 H# y8 q0 e8 Y8 l
6 h8 Q% {4 E4 h8 B3 {
摘自:总裁学苑
# Y( ^6 c$ X1 P5 A
& _$ S0 V/ `+ J: b* M" [( l4 }9 S
( h5 A- W# |: S* @' \& q2 W, ?相关阅读:目标必须由意识和潜意识同时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