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觉得抽象动画更应该注重对运动的抽象表达,而不是造型的抽象。" H# K; r7 ]9 S+ Q: a
# D4 z( S9 q% y
抽象可以是个动词,用来从日常事物中提取某些运动的模式化特征。6 v0 R# a9 _# P/ p
2 X3 f+ L2 F) w
可以设想用一些现实的物品,比如一个茶壶,让它做各种反常的运动轨迹,而这些轨迹又是有简单规律可循的。: b$ A% p3 y/ p- {9 |
( M Z% a2 x. [) I4 f) J4 u3 p抽象不是再是一种高尚的风格,其标榜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审美神话已经过时了,成为一种商业标签。抽象的表达方法专向了一种有效表达信息的功能主义,即信息可视化。
1 m) Q3 X- M% `% i4 D# e
- a$ J2 i; x, g21世纪的新技术,为过去电影时代的线性语言,注入了非线性网络交互的新语言要素,从而为抽象动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Y, Q% L& @4 E7 S
* J7 D: ~7 ^% S0 i抽象创作应该更注重模式的设计与派生,在这一点上MIT的10多年的新媒体交互动画研究,对抽象动画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国内还没有广泛关注。
' T- [: x) O/ v: G- i6 C9 H5 A2 [/ c U$ ^
目前抽象动画的创作,已经进入到程序算法模式设计的抽象高度,艺术家要考虑的,首先是设计什么模式来表达自己的概念,然后用程序代码表达出来。
4 H1 v1 ^+ l& M* ?
; u5 }( A+ n: E" F写程序就涉及到,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互换的艰难困境。$ ]$ h4 y" ^6 y+ U! ]! B9 ~
1 ]1 T3 ~; M2 y; o' f在设计模式的同时,如何保证程序模块具有可扩展性,以及保持直觉处于最佳的灵动状态,不会陷入过多的逻辑性思维中。让直觉始终作为后台,控制着程序设计的表达。这一系列的反复思考将对创作过程提出新的要求。/ I# ]3 N v2 T6 q, m8 y, M8 o0 g" a
- d& g, |) Y% O" M3 A6 h2 s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对汉语的思维是无法应用到互动创作中的,因为processing的java代码是用英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