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弟子们官运亨通为何孔子想当官却没人要?

[复制链接]
221 0
安南大叔 发表于 2018-3-17 21:11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从孔子到孟子
一位坐着牛车的老人,带着他的教科书,正步履蹒跚地向我们走这就是我拿起《论语》时脑海里出现的画面。
读《论语》,无论从做人、处世还是做学问,都有很大的启发,但就我个人来说,让我感悟最多的就是“教化”的作用太大了。
孔子带着当时国际一流的企业家、外交家、纵横家子贡,堪称政治、经济、外交、工商样样都通的大通才周游列国。要知道在孔子的三千弟子当中,子贡的学问不是最好的,比他好的像颜回、曾子、子路等等,有的是。孔子周游列国,自己很穷,很倒霉,但是每个国家对于他的推荐,那是要买账的。他的弟子在各个国家,有当军队司令员的,有当行政首长的,所以,每个诸侯都不敢用他,因为他的学生太多了,几百万人口的天下,他的学生就有三千人,而且学生绝对听他的话,他动一下,诸侯国都会动摇,谁敢用他?
孔子视自己为一块美玉,等着君王上门买,也做了自我推销,可是卖不出去啊。生不逢时,吾道不行,孔子虽然一直有为,但找不到“位”。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论语·子罕》)
子贡有一天和孔子开玩笑说,老师,我有一块美玉,你说我把它放到保险柜里藏起来好呢,还是找一个商家卖掉好呢?老师一听,就明白了子贡的意思,笑笑说,卖!只要有买家就卖!我在这里等着人来买的,可就是卖不出去,没有人要。历史上叫卖自己比较成功的,一个是姜太公,后来功成名就,全身而退;另一个是诸葛亮,后来想退但退得不好,不成功,身不由己,想下台而不可得,只得鞠躬尽瘁了。
孔子之后,曾子带出了子思这个学生,子思带出了孟子……到了荀子,则带出了李斯这样太会用手段的学生,老师的作用真的太大了。
记得明初那个知识分子方孝孺吧,永乐皇帝要杀他的时候,他为了死后能有个好听的谥号,坚决要做忠臣,表现出大无畏的样子,希望皇帝成全他的美名。他对着永乐帝大喊大叫:你充其量灭我的九族,灭吧。而永乐皇帝偏偏要灭他的十族,加上的一族就是他老师的家族,永乐皇帝的逻辑是,老师没有教好。
撇开残忍的权力斗争不说,这件事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读出中国文化中的另一种精神:师道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道、臣道和师道是合一的,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为什么老师称呼学生为弟子呢?既是“弟”,像兄弟一样,又是“子”,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正是“门人”吗?是一家人,感情连在了一起。
在文化的传承中,老师的作用太重要了,好老师太重要了。单纯从教育上看,孔子是非常好的老师。
孔子留给世人的非物质遗产,大体可分为做人、处世和做学问三部分内容,这些理念迎合了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礼之用,和为贵”,这些几乎都已成为后人广泛接受的为人处世准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学习经验和技巧同样也深入人心。
儒家的支派是这样传下来的: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叫颜回,可惜的是,32岁就短命死了,据说主要原因是长期的营养不良,吃不起肉,甚至穷得几天都吃不上饭。颜回死后,孔子悲痛欲绝,无奈无力回天。曾子,比孔子小46岁,跟着孔子当学生的时候,年龄方面还像个“宝贝”样。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算比较鲁的一个,就是拙,不是心眼多、反应快的那种人,也不是能说会道的人,学问仅次于颜回,人也很勤奋,孔子很欣赏他,于是就传心法于曾子。后来曾子嫡传了孔门道统。孔子的孙子子思是他的学生。所以,《论语》在开篇的第四句话就是曾子说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提出来,做人要做到对人内心没有亏欠,一辈子做人都“战战兢兢”,发抖啊,脚都不敢踩实,而且还“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好像站在悬崖边缘,不得不异常小心谨慎。曾子感慨说,做人一辈子,要想修养到死都没有遗憾,实在不容易,需要下很大功夫。这个修养和境界就是孟子说的“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吧。
曾子写了一篇听老师讲课的心得报告,全文1753字,取名叫《大学》。《孝经》也是曾子著的。
曾子又传心法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也写了一篇心得报告——《中庸》,全文共长达3568字。子思把他爷爷孔子的道加上他老师曾子的理解,整理出来后,传心法给他的学生孟子。
孟子是子思的学生,孔子三传的弟子,这时已到了战国时代,孟子的思想和孔子就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等于在继承基础上有所发扬光大,孔子温文儒雅,孟子有点侠气,动不动就骂人家是禽兽,有点耍
孟子文采很不错,很会写文章,加上自己的观点,整理成《孟子》一书,全文共长达35377字。孟子以后,孔子的心法失传了。后来荀子写了书,勉强继承了。但是,《荀子》一书涉嫌注水太多,和《孟子》不好比了,而且,荀子带出来的几个学生,像李斯之流,如果和子路、子贡在一起吃饭,估计子路、子贡根本就不会拿正眼看他们,至于苏秦、张仪,那水平和孔子的学生更是没法比了,一代不如一代啊。到了宋代的理学家,自认为又得了这个心传秘诀,继承了孔孟之心传,他们中有人解释说,医书上麻木就叫不仁,可见仁是讲心的知觉性的,于是,就有了“心学”。
究竟当年孔子是怎么传心法给曾子的呢?已经无法查证,但我们可以从《论语》里了解到一些蛛丝马迹。
《论语》全文共长达15917字,《三字经》里讲:“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论语》是孔子的学生记录孔子以及孔子弟子言行的书,是一部语录体书。
我们现在说的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这四部书加起来,总字数不过区区6万字左右。但后人对这四部书的注释不知道有多少万字了,用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最早提出“四书”这个概念的是宋朝大学者朱熹。朱夫子还专门为四书作了注解,称作《四书章句集注》。此后,从宋代到清代八百多年,读书人没有不读四书的,因为科举考试就考四书。什么叫八股文?就是从四书里抽些句子,拿出来立论做文章,这就是所谓的“替圣人立言”,具体则以朱夫子的注解作为改卷时候的标准答案。
自孔子死后333年的公元前146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一直在中国占据主导和统治地位,其间虽然反孔与尊孔的斗争不断,但都没能动摇儒家一统天下的局面。
说了半天,什么叫“儒”呢?这得从中国文化的源头说起。孔子的时代有个很时髦的词:“游侠”。《史记》中称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有点类似今天所说的武士道德吧?在周代,帝王公侯这些达官贵人都拥有自己的军事专家——这些人是世袭的武士,是当时军队中的骨干。周朝后期统治权力解体,这些军事家下岗了,原有的权力和爵位也随之丧失,到处找机会打工,不然的话,没法吃饭。这些曾经属于世袭的武士们,被称为“侠”或“游侠”。墨家军当中,有一部分便是这种武士。《墨子·公输》篇里,墨子最后对楚王说:“公输般想谋害我。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用我设计的武器武装起来,在宋国城墙上等候着楚国军队的进攻。我可以被谋杀,但是楚军无法杀尽他们。”——这句话中提到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就是“游侠”。
那么什么叫“儒”呢?儒家的源头是司徒官。司徒官就是帮助君王“顺阴阳、明教化”的。什么是“顺阴阳”?就是宣传礼制、进行教化,简称礼教。《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儒”和“侠”是一个阶层吗?不是的。原来,在中国历史上,“儒”和“侠”都是依附于贵族的专门人才,他们自己也属于社会的上层。后来,儒生继续来自上层或中层阶级,侠则更多来自下层阶级。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孔子
“割鸡焉用牛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这些妇孺皆知的成语都来自《论语》,它们分别出自《阳货篇》、《子张篇》、《八佾篇》和《述而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书不在厚,有味则馨;言不在多,醒世则经。
不仅《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几乎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姑且这样说),至今还影响深远,就具体而言,它语言平易又不乏文采,篇章短小精练又具有格言体制,易读易诵。所谈内容涉及人生修养的方方面面,对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颇有启迪。这对青年人很有裨益。
孔子的命运从斯文扫地到送上神坛,风水轮流转,曾经几次起,几次落。孔子曾经自我总结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曾“惶惶如丧家之犬”、断食绝粮的孔子创建儒家学说之后,寂寞了数百年,到了汉武帝时代时来运转,得到意想不到的重视,以至于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地步。从汉武帝到康熙,历代帝王给孔子的封号由“文宣王”到“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先后成为五朝师者至尊。孔子成了名副其实的贵族,惟一的贵族,因为他的身份不受朝代更迭的影响。孔子的历史地位高到什么程度呢?用他的粉丝朱熹的话来形容,叫“天不生孔子,万古如长夜”。
忽然到了五四时期,到处都喊“打倒孔家店”,我小时候还学过歌曲:“孔老二,是坏东西。”几十年过后,国学又热了起来,又开始成为各种人的“心得”、“感悟”了,杂七杂八的“大师班”也举办起来,为大学带来利润,为老板们带来证书,在可预见到的将来,他老人家还会接着热下去,高烧不退。
正常吗?不正常。越热越不容易看到真相。那么孔子的庐山真面目到底是什么样呢?
我们先看看权威的书是怎么说的。《史记·孔子世家》里,对孔子的生平有详细的记载。从司马迁的安排可以看出孔子的历史地位。《史记》中的“世家”,本来是记载诸侯和大臣的事,而孔子不是诸侯,却被列入世家,为什么呢?司马迁的意思是,孔子一生讲学,尤其是周游列国回来之后,专心培养、教育后一代,各国的精英分子多是孔子培养的,孔子做的是有利于千秋万代的事业,他的言行思想也必将影响千秋后世,所以将他列入世家。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
孔门弟子三千,贤者72人。他们散布在各个诸侯国,成为各国的精英。孔子在当时不仅仅学问最大,而且也是精英们的精神领袖。
孔子的“祖籍”是宋国,他的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孔防叔,孔子出生时,老爸叔梁纥已经是66岁的老人,3年后,父亲便去世。后来因为宋国发生内乱,孔母颜氏便携子移居曲阜阙里,过着艰难的生活。孔子后来回忆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在20多岁的时候在鲁国当过管理仓库和牛羊之类的闲官,后来一直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快50岁的时候,才被鲁定公任命为地方的行政长官;第三年升为司空,相当于工程建设部长;第四年,51岁的孔子当上了鲁国大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长吧,并且代行鲁相职务。这是孔子一生中当过最大的官了——摄行鲁相,也就是代理总理,但也仅仅三个月,就被季氏等人撵下台了。
罢官之后,鲁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54岁的孔子因屡受排挤,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带着弟子,向各国的公卿大夫和诸侯王宣讲他的政治思想,整整奔波了14年,但不是被排斥,就是被驱赶,甚至被追杀,路上还差点饿死。68岁,又回到鲁国,开始著书立说,编订六经。
40岁以后,孔子在一棵杏树下面讲学。他是开办民间教育的第一人。有学者评价:孔子,是万世宗师,是千年中国文化的标志,他建立了影响千年、影响东方的思想体系。二千年的中国文化因为有了孔子的思想,而显得深邃有力,今日的东方文化因为有了中国文化而灿烂辉煌。一个集二千年中国文化、思想于一身的人,后世子孙对他的膜拜,不仅有虔诚,更应有一份文化心灵上的感应。
孔子是传承中华文化遗产的伟大功臣。他以广博的知识,劳苦一生,收集整理他以前的古代文化遗产,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很难设想,如果没有孔子这些劳动成果,古代中华文化会留下多大的空白。仅此一点,我们后人就应该对孔子表达敬意和感激。谭盾说,我非常厌恶对经典的、高尚的东西都嗤之以鼻,管孔子叫孔老二,打倒和颠覆一切经典,我觉得这是数典忘祖。
这些话说得太大了,有点像领导在大会上的发言稿。我们来看点细节吧:孔子的七十二门徒中,子路一向最鲁莽爽直。有一天,他问孔子为政首先要干什么。孔子毫不犹豫地回答:“正名!”子路不以为然,说老师这年头你谈“正名”太迂腐了吧,太书呆子了吧?
孔子严肃起来,但没有发火,仍不失夫子本色,来了一段堪称名言的“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名不正或者不命名,就嘴软、心虚、没章法,弄来弄去,弄不好就让当事人无所措手足,所以必须划出可为不可为的界限,让人有序可依循。
几句话就像一篇结构完整、不可挑剔的议论文。子路服了。不服不行,因为老师的话说得很宏观也很全面,想的都是安邦定国、牧民治世的大事。出口成章啊。什么叫远见卓识?听听孔子的话就明白了。
孔子对社会公平正义等问题,有敏锐的观察,而且通过一件小事马上就能感觉到。记得曾经在《思维与智慧》杂志上,看到一则关于孔子的故事,大意是:春秋时代,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垫钱把他先赎回来,待回鲁国后到官府去报销。官府用国库的钱支付赎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孔子有个学生子贡,到国外去,恰好碰见一个鲁国人在那里做奴隶,就掏钱赎出了他。回国以后这个学生既没有张扬,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所垫付的赎金。那个被赎回的人把情况讲给众人听,人们都称赞子贡仗义,人格高尚。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把这件事当做美谈。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不仅没有表扬子贡,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责怪他犯了一个有违社会大道的错误,是只为小义而不顾大道。孔子指出:由于这个学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赎金而被人们称赞为品格高尚,那么其他的人在国外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就要对是否垫钱把他赎出来而产生犹豫,因为垫钱把他赎出来再去官府报销领奖,人们会说自己不仗义,不高尚;不去官府报销,自己的损失谁来补?于是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假装没看见。从客观上讲,子贡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在外国做奴隶的鲁国人被赎买回来。孔子透过看似高尚的现象看到深远的负面影响,从一片叫好声中看到隐藏的危害。
这才是真实的孔子。但是,汉朝之后的历代帝王都拿孔子当牌位,把他老人家当成神供起来。后来的王朝把四书弄成必考科目,通过科举考试,考上举人、进士的,都要去庙里祭孔。据有关史料记载,古时读书人获取“状元”功名后,都要到孔庙大成殿行古礼参拜孔圣,诵读孔圣经典语录,缅怀孔圣训诫等,久而久之,形成传世礼制,称“状元礼”。谁要是在祭拜的过程中开小差,交头接耳,轻者取消录取资格,重者打入大牢。
孔子被庄严化,被当神供了起来,一个原本有血有肉的老人愣是被变成了僵硬的泥塑,被架空成一个代替统治者训导老百姓的老夫子,成了一个再也无法亲近的人。
这实在是历史的误会。孔子从来就没有高高兴兴过,也不可能有这种感觉。



相关阅读:张自忠壮烈殉国:血泊中猛的站起吓呆日本兵
土豆史:进入欧洲两百年法国人还不敢吃
为什么称创始人为“鼻祖”?
中西方文的碰撞
最高法发布民间借贷案司法解释 9月1日起施行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2

帖子6030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4008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