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忍字当头,小不忍则乱大谋

[复制链接]
80 0
麻脸秀才 发表于 2018-3-17 13:22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孔子认为花言巧语会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中国人是最能够“忍”的。超凡的伟人,总有超凡的忍耐力。周文王曾忍食子之痛;孙膑曾忍断足之苦;韩信曾忍胯下之辱;勾践曾忍破国之屈。也正因为他们能忍,日后才能有机会雪耻复仇,成就不朽的伟业。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忍”字有多么重要。

   忍是理智的抉择,是成熟的表现。忍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眼光放得远,为长远打算,忍一时之痛。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能体现一种大胸襟、大气魄。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要做大事,需纵观全局,不可纠缠在小事之中,摆脱不出。

   隋朝末年,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的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帮助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疑心重重。由于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交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于他。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

当时流传着一条谶语“杨氏将灭,李氏将兴”,方士安伽陀甚至劝隋炀帝杀尽姓李的人。隋炀帝大概是觉得这项工程过于浩大,难以完成,没有听从方士的话,但对姓李的名门望族戒备重重,在毫无罪名的前提下,灭了右骁卫大将军、邸国公李浑全族,对李渊也是大不放心。一次,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产生了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会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大肆收取部下的贿赂,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极力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其实,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早就有起兵代隋以取天下的想法。他身为太原留守,总掌一方军政大权,要造反有许多便利之处。李渊秘密布署将领,随时准备起兵,又感于兵力不足,便以农民军将领刘武周占据汾阳离宫为契机,公开集结兵马。为准备起事,他派李建成、李世民等以防御突厥为名,招募士兵,购买边境少数民族的马匹,十几天的时间便扩充了近万人。

   李渊的两位副手太原郡丞王威和武牙郎将高君雅看出李渊集结、扩招兵马是有异心,便想找机会除去李渊。

   公元617年5月,晋阳乡长齐世龙向李渊告密:“威、君雅欲因晋祠祈雨,为不利。”李渊知道起事没法再拖延下去,便让李世民在晋阳宫外埋伏兵马,派人请王威、高君雅议事,然后捏造两人勾引突厥入寇的罪名将两人擒获,随即李世民派兵控制了晋阳城,大唐义旗就此树起。

   李渊起兵的战略是:因势惜力,发展自己,先取关中,号令天下,进而统一全国。所谓“因势”,就是因天下大乱之势;“借力”,是借突厥、李密等外部势力为己所用。当时突厥的力量相当强大,“中国人归之者甚众”;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是当时实力最强的起义军。另外割据朔方(治今陕西靖边白城子)的梁师都,马邑(今山西朔州)的刘武周,金城(今甘肃兰州)的薛举,武威(今属甘肃)的李轨等,均对李渊构成直接威胁。比较之下,李渊的势力还比较弱,他要成事,必须取得某些外部势力的支持。为了将成为后顾之忧的突厥转化为可以借用的力量,他卑辞厚礼以结交之,甚至许诺:“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战所得子女玉帛可汗有之”;给突厥可汗的信不署“书”,而署“启”,大有“心大能作小”之意。使始毕可汗转而积极主张李渊取隋而代之。他派刘文静去突厥时说:“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当粟,聊欲借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可知派刘文静去的任务名为借兵,实是联络突厥,防止其与刘武周联合南侵。对李密,他则“卑辞推奖以骄其志,使其不虞于我,得入关,据蒲津而屯水丰,阻崤函而临伊洛,东看群贼鹬蚌之势,吾然后为秦人之渔夫矣”。于是他写信称李密为“当今司牧”,希望他“早膺图?,以宁兆庶”,讲到自己,则称“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极尽谦恭吹捧之能事,使李密得意忘形,从而心甘情愿地为李渊充当“拒东都之兵,守成皋之厄”的角色,李渊得以乘虚入关,夺取长安。入长安后,李渊并未顺理成章地称帝,而是推戴代王杨侑为帝,倡言“废昏立明”,扛着拥隋的旗号,欲行挟天子令诸侯之事,从而实现自己以唐代隋的大目标,将“弑逆”的罪名留给他人,而把自己竭力塑造成“应天顺人”的新主形象。这些都是李渊因势借力、以屈求伸、发展壮大自己、成就大业的思想的具体体现,较当时群雄过早地争相称帝高出一筹。

   在取得长安后,李渊不但在地理位置上占据了优势,而且在政治上更是得天独厚,他出身关陇集团贵族,在关中有很大影响,进入长安后,可以取得当地人士的广泛支持;同时,占据京城,挟持隋帝,号令天下,有高屋建瓴之势,为统一天下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仔细分析李渊从酝酿到起兵,无处不体现了其为了图谋大业,能够克制隐忍、着眼长远的宽阔胸襟。
“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的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它告诉人们: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逞匹夫之勇,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梦想。



本文来自:逍遥右脑记忆

相关阅读:洛克菲勒给儿子的38封信_起点不决定终点
站在这样的角度看人生
不偏不倚,坚持中道
孤独是现代人的通病
真正的智慧是低调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3

帖子6500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4008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