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中国约10万盗墓者游走各地

[复制链接]
85 0
水仙妹妹 发表于 2018-3-17 21:22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 2007年7月16日,浙江台州,3名被抓获的盗墓分子在演示探测仪的用法 2007年8月27日凌晨,山东邹城孟林内盗掘汉代古墓的盗墓者,被公安人员从20余米深的盗洞内提升到地面  10万盗墓贼的黑暗世界
  专家认为,一些媒体的“鉴宝”、“收藏”等节目,是在变相鼓励盗墓行为
  肆无忌惮的盗墓贼
  4月22日,星期四。位于北京南城的报国寺,像以往的很多个星期四一样,人潮涌动。人们是到这里每周一次的古玩集市上来“淘宝”的。数百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摊贩,在报国寺里摆起了地摊,每人守着一块不大的地方,面前摆着各式古玩,一些大件、易碎的瓷器被卫生纸包裹着,以免被碰破。
  在一棵挂满花朵的玉兰树下,一个瘦小男子蹲在一堆瓷器后面。看到记者拿起一个小瓷碗,他赶紧热情地推销起来。记者询问这东西的来历,他迟疑了一下,然后小声说:“从坟里挖出来的。”他的“坦率”,令记者大吃一惊。以为记者不相信,他伸出手指炫耀道:“看我指甲缝里的土,怎么洗也洗不掉。”
  他的指甲缝里确实全是黄色土渍。记者还看到,他的手腕处也有些惨不忍睹,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土黄色的斑点,显然是土渍已渗入皮肤。“盗墓的胎记啦,怎么洗也洗不掉。”若无其事地说完这句话,他又拆开手机给记者看。机身内部也有许多土渍。“有一次掉到坟里了,怎么也弄不干净。”
  这个公然炫耀自己“盗墓贼”身份的男子,名叫董牧(化名),二十七八岁模样,自称已盗墓4年。说起这个话题时,他眉飞色舞,毫不避讳。
  自从加入盗墓这个“行业”,董牧便成了一个游民。他不断地在最荒僻的农村与最繁华的都市间奔波交易,至今仍未娶上媳妇。来北京后,他在朝阳区潘家园附近花380元租下一间平房。刚来时,屋里连张床都没有,他就睡在地上。几个月前,他终于出手了几件文物,这才有钱买床。
  现在,除了盗墓,董牧根本不想干别的活。“如果做别的工作,几年下来还是那个样子。可是盗墓就不同了,这是个运气活,虽然不是挖每个墓都能发财,但一旦运气来了就能发大财,‘十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
  在进行此次采访之前,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只知道我国的盗墓现象十分严重,但绝没想到盗墓者们竟然如此肆无忌惮。董牧之流何以能像卖大白菜一样,堂而皇之地在公开场合出售从古墓里挖出来的文物?像他这样的盗墓者究竟有多少?我国的文物经得起他们如此疯狂地盗取吗?除了匪夷所思,记者更感到忧虑。
  盗墓“四字诀”
  在今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一些文物专家痛心疾首地指出,目前,有10万盗墓者游走于我国各地;盗墓行业已经实现了产业化,使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面临极其严峻的考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已在考古领域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谈及盗墓人群,他痛心地表示:“过去,只有文物大省才会出现严重的盗墓现象,但现在的情况是,哪里有古墓,哪里就有盗墓者。而更可怕的是,盗墓者不仅分工明确、工具完备,而且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掌握了比较专业的考古知识。”
  我国许多偏远地区的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拿起洛阳铲(一种考古工具),不管早和晚,发家去盗墓,致富靠文物。”一些地方的村民更是“男盗墓、女送饭”,以盗墓为生。李健民对此深有感触。数年前,他曾在山西省曲沃县参加对西周古墓的考古发掘工作,当时,附近的不少村民都围了过去,不动声色地观察考古队员的操作手法,就连为考古队驻地看大门的老人都会留心听他们的谈话。每当一个墓葬的位置被标出,附近的村民都会闻风赶来,伺机盗取。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注意到,很多盗墓者都谈到了一本所谓的“盗墓指南”。这本书其实就是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这本地图集分为北京、山东、陕西、山西、广东、四川等分册,详尽地提供了大量的文物信息,全面记录了“文物大省已知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状况”。古墓葬的信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盗墓指南”只是让盗墓者知道哪里有古墓。他们是如何准确找到深埋于地下的墓穴的呢?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很多盗墓者都有一套类似于中医诊疗手法的盗墓诀窍,即“望”、“闻”、“问”、“切”四字诀。
  “望”即看风水,看草木。经验丰富的盗墓者大多擅长风水之术,每到一处必先察看地势。由于古人迷信风水,因而多数古墓都建在“风水宝地”上,如依山面水之处,必然是墓葬聚集之地。此外,墓葬周围的草木甚至泥土,都是盗墓者做出判断的重要依据。比如,有古墓的地方,由于泥土曾被翻掘和踩踏,庄稼的长势会比旁边的差一些。
  “闻”即闻气味,依照气味的不同来分辨某处是否有墓葬。如秦汉时期的墓葬中,常被灌注水银和朱砂用于防腐;而唐宋之后的墓葬墙壁上通常涂抹有青膏泥。这些特殊物质所散发的气味,一般人难以察觉,而盗墓者总能敏锐地辨别。“闻”的另一层含义为听声音。一般的大型古墓,一旦受到较大震动如空中打雷时,就能向地表传出不同于别处的声响。清朝时期臭名昭著的大盗墓贼焦四,就善于通过声音来查找陵墓。他曾在打雷时寻找墓地,并能根据回声准确判断出墓葬的位置。
  “问”就是踩点。盗墓者一般都能说会道,尤其善于与老年人谈古论今。每到一处,他们便会以算命先生或风水先生的身份,拜访当地的老人,通过与这些人的交谈,获取有关古墓的信息。
  “切”,是查找古墓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有3层含义:一是指发现古墓后,根据地表的地势等情况,准确地找好打洞方位,以最短的距离进入墓穴;二是打开墓中棺椁后,没有遗漏地摸取死者身上的宝物;三是触摸到文物后,即能判断其为哪个朝代的文物、价值有多大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高科技的作案手段,比如炸药爆破、遥感探测、航空考察等,已经被不少盗墓分子采用。
  河南安阳曹操墓的发掘,是2009年中国最具轰动效应的考古发现。这座古墓所在的位置,原是一座窑场的取土点,废弃后被村民种上了庄稼。2005年底,村民们在浇地时发现,有一处地方的水一直向下流。他们顺着水流的方向找到了一个洞,据此推测下面可能有古墓。消息传出不久,一批又一批的盗墓者便蜂拥而至。
  从2006年起,当地派出所先后抓获了5批盗墓者,一共38人。2008年,盗墓者从墓中盗出了一块画像石碑,其画面反映的是东汉时期常见的八女投江图;而上面的铭文则显示,墓主的地位非常显赫。最终,文物专家据此找到了这座东汉古墓。而专家们判断墓主为曹操的最直接证据??刻有“魏武王”字样的石枕,也是从盗墓者手中缴获的。
  一条龙作业,分工明确
  盗墓这一“行业”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日趋产业化,形成了一套产业链。根据分工不同,盗墓圈内的人员分别有着不同的称谓:“掌眼”、“支锅”、“腿子”和“下苦”。盗掘、运输、窝藏、销赃等一条龙作业,就是由这些角色完成的。
  通常,盗墓活动的全班人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做“一锅儿”。“锅”里级别最高的被称为“掌眼”,是这“锅”人中的核心人物。“掌眼”不仅有寻找古墓的本领,也有鉴别文物的能力。他们既可以是提供古墓线索的合作者,也可以是打算购买墓内文物的初级收购商。
  “支锅”是每一次盗掘活动的负责人,类似于承包工程的包工头,负责筹措盗墓行动所需的资金、设备等。“支锅”的投入是有风险的,一旦挖出的文物没人买断,他只能自行处理。
  “腿子”指的是盗墓活动中的技术工人。他们在盗墓过程中扮演着类似于“项目经理”的角色,负责探寻墓地的具体位置,以及确定里面是否还有文物等。
  在盗墓产业链中,最底层的是“下苦”。“下苦”多是农民工,从事具体的挖掘工作。通常情况下,即使老板盗取一座古墓的收入达到上千万元,一个“下苦”也只能得到几百元到几千元的报酬。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发现,在北京的很多建筑工地上,就有一些盗墓者成群结队地守候着。他们的行话叫“蹲坑”。“蹲坑”时,他们往往几十人同时出动,其中的一两个人负责盯着挖土机,其余的则在一旁打扑克、下象棋。一旦挖土机挖出了棺材板,“放哨”的便会通知同伙们上前“干活”。对工地的管理人员和挖土机司机,他们一是收买,二是威胁??收买无效时就会大打出手,俨然就是黑恶势力。
  2009年12月8日晚,北京东四环的一个建筑工地内,曾发生一起盗墓事件。当晚,工地内不断传出异常的响声。警察接到报警电话后赶到现场,发现有几名男子正在挖掘古墓。当时,盗墓者的面前横着两口古棺,其中一口已被打开,里面的骨骸被翻动过。在被抓获的6名犯罪嫌疑人中,37岁的杨文生出生于一个盗墓家族,懂得寻墓和挖墓,此前曾在古墓葬较多的西安、洛阳一带作案。“转战”北京后,他找到了一些“志趣相投”的人,并开始收买一些工地的包工头,以便获取所需信息。
  文物如何由黑洗白
  在盗取的文物到手后,盗墓者会尽快找到安全稳妥又出手大方的买家。而将文物走私出境,是他们最常用的做法。
  一般情况下,通过专门负责运输的犯罪分子,从古墓中盗出的文物,1小时左右就能出手,3天的时间即能通过二次倒手让文物出境。只要文物顺利出关,盗墓者便可逍遥法外。文物出境的路径,一条是通过广州、深圳等地的海关运出;另一条是先将文物汇集到河南、陕西、甘肃等几个文物集散地,之后取道香港、台湾,运往世界各地。
  著名收藏家、作家吴树在《谁在收藏中国》一书中披露,我国被盗掘文物的主要流向是境外。这些文物被走私到国外后,国内的人再想办法把它们买回来。由于文物回流不必通过海关审查,再加上对回流到国内的文物进行买卖是合法的,使得被非法盗卖的文物最终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对于盗墓产业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这样描述:不少文物贩子和专事古墓盗掘的人联系密切,一听说某个地方发现了古墓,就会在第一时间赶过去。一般来说,文物贩子会先付给盗墓者几万到十几万元不等的定金,无论能否盗出有价值的文物,这笔钱都不收回;如果盗掘出的东西有价值,还会再加钱。有实力的盗墓团伙,会在需要时动用卫星定位仪和雷达,出入有专车;有的甚至会在墓地上方砌起高墙,建座烟囱,伪装成工厂的模样,以便在里面“安全”地盗掘。
  据报道,当前,全球文物收藏量达万件以上的文物商,有3000人左右。这些不同国籍的大老板,控制着一个复杂而严密的文物交易网络。从各个国家盗掘出的地下文物,经过四五次倒手,最终到达他们手上。此时,这些出自古墓的文物,已不再带有任何“危险信号”,可以堂而皇之地被炒作、拍卖,并最终被顶级藏家收藏,而盗墓者也将永远逍遥法外。
  考古工作者的悲哀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受暴利驱动,以文物为侵害目标的盗掘、倒卖、走私案件时有发生,特别是盗掘古墓葬犯罪有所抬头。”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局长黄祖跃日前在接受采访时,用“形势严峻,不容乐观”来概括当前我国的文物安全形势。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曾透露:“据这几十年来的初步统计,中国光是被盗的古墓就有20万座左右。”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王侯级墓葬的被盗率达90%以上。《谁在收藏中国》的作者吴树也曾忧心忡忡地表示:“目前中国的文物储备几乎枯竭,中国文化的根基已经摇摇欲坠。”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李健民痛心地说:“盗墓、文物走私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上的形象。”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文物工作者的地位非常尴尬,因为他们不得不经常面对这样的耻笑:“你们(中国)现在自己被盗掘走私出去的文物,要比过去被劫掠和历代走私出去的文物多得多。”
  让李健民感到悲哀的还不止这些。时下,我国出现了一股全民淘宝、全民收藏的热潮,一些主流媒体大张旗鼓地推出“鉴宝”、“收藏”节目。对此,李健民愤慨地说:“媒体在引导民众的文物收藏观念和认识方面,起到了非常恶劣的误导作用。”“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明清文物传世的很多,我们在地摊上、古玩店里是可以找到民间流传下来的真品。然而,明清之前的文物是很难流传下来的。我们在‘鉴宝’节目里,包括现在的市面上,怎么见到了那么多明清之前的文物,突然间冒出的这些文物是从哪里来的?如果不是盗墓而来的,又如何解释?”“我想,‘鉴宝’节目给了观众一个很错误的误导,那就是??这个东西太值钱了,如果我没有怎么办?盗墓!”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见闻,佐证了李健民的观点。记者在北京报国寺文物集市走访时,多数摊贩都敢于肆无忌惮地与买主讲述自己的盗墓经历。显然,盗墓行为正在由地下走上台面。
  “盛世兴收藏不假,但我们究竟应该收藏什么?”李健民认为,民间收藏的应该是近现代文物以及真正传世的文物,而古代文物应该归属国家,由博物馆来收藏。
  对于目前盗墓行为的猖獗,李健民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一些人道德的沦丧,二是司法监管不力。“一定要加大司法监管的力度,加大对盗掘古墓和非法买卖文物行为人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一些地方执法部门监守自盗的行为。”
  “谈到文物盗掘和流失问题,我只有唉声叹气的份了。唉??”在采访快要结束时,李健民发出了一声长叹。这声叹息,毫无疑问既是一位文物工作者的无奈,也是一个国家文物保护工作的悲哀。
  数千年盗墓史
  曹操靠盗墓养兵三年
  中国自古就有“事死如事生”的说法,就是把一个人生前最珍贵的东西,与主人一起殉葬到坟墓中,让死者在阴间继续“使用”、“占有”它。一座古墓,往往就是一座“宝库”。这大大刺激了盗墓者的贪欲。
  中国的盗墓现象,在先秦时期就已十分常见。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传世巨著《吕氏春秋》中,记载了战国时期六国被秦所灭后,大量墓地被盗的史实。
  乱世多盗墓贼。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盗墓者,都出自乱世,一个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另一个是民国时期的孙殿英。
  在中国盗墓史上,曹操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当年,他刚割据一方,财政状况吃紧。于是,他便通过盗墓敛取大量财物,用于军队的开销。为了提高盗墓效率,曹操在军中设立了一个类似“盗墓办公室”的机构。这是中国盗墓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军方盗墓机构。“盗墓办公室”成立后,随着曹军不断转移“战场”,走到哪里便盗到哪里。位于芒砀山(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的汉朝梁孝王刘武墓,是曹操盗取的众多墓葬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刘武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景帝刘启的弟弟。他死的时候,西汉已进入“文景之治”的盛世年代。曹操据此判断,其陪葬品应当极为丰富。急于筹措军饷的曹操非常重视这次行动。他亲自到现场指挥挖掘,最终如愿以偿,盗得大量金银财宝。据史料记载,曹操用盗墓得来的财宝,养活了手下大军近3年之久。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盗墓之事也是层出不穷。民国初年,中华大地陷入混乱,军阀盗墓猖獗。其中,孙殿英破坏性盗掘清东陵的行为,尤其让世人捶胸顿足。
  1928年6月,已投靠蒋介石的孙殿英奉命驻守蓟县(今天津市最北部)的马伸桥,那里离慈禧太后的东陵墓仅一山之隔。对孙殿英来说,这无疑是一块送到嘴边的大肥肉。当时,有人趁着兵荒马乱窜到东陵盗宝,孙殿英便以“剿匪”为借口,派兵进驻清东陵,开始了疯狂的盗掘行动。
  清东陵的防护措施做得非常严密,墓道口被多层花岗石封堵。孙殿英一不做二不休,用炸药将墓道口和墓门野蛮地炸开。随后,他的士兵将墓中随葬品洗劫一空,还把慈禧的尸体搬到棺外,扒走所有衣服和饰物……陵园内其他值钱的东西也被孙殿英洗劫一空,就连一些房屋天花板上的木材都被卸下搬走。
  不过,中国的盗墓史,更多的是由民间盗墓者“书写”的。对一般的盗墓分子来说,寻找宝藏的第一步是找到墓葬地点。大型墓葬上方,一般都种有松树或柏树。但随着岁月的侵蚀,这些树木早已枯萎,墓葬的位置通常很难确定。在这种背景下,一种用来探测墓葬位置和距地表距离的工具应运而生了,这就是被后来广泛使用的“洛阳铲”。
  关于洛阳铲的来历,有学者认为,它在明朝中叶就已被盗墓者广泛使用。但也有学者认为,这种盗墓工具出现于民国初年,是由洛阳农民李鸭子发明的。当时,中国的绝大多数盗墓者,平日的身份是农民,只在农闲时才去盗墓。李鸭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一天,他去赶集,看到路边有人用一种形状很怪的铁铲掘土盖房。这种铁铲可插入土中近1尺深,拔出来时,铲头能带出很多泥土。李鸭子受到启发,回家后依葫芦画瓢造出了第一把洛阳铲。
  洛阳铲用金属锻铸而成,截面呈月牙状。使用时,用力将它插入土中再向上提起,铲头就能带出土来。根据土的质地和颜色,有经验的盗墓者就能判断此处是否有墓葬。洛阳铲不仅受到盗墓者的钟爱,专业考古人士也将其视为不可或缺的探测工具。未获《环球人物》杂志事先书面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环球人物》杂志图片及文字内容,违者《环球人物》杂志将追究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鼓舞人民的队伍永远向前
探密历史上的砍头文化
不作死就不会死的二世皇帝
探索佛教起源地
冒死弹劾严嵩的谏臣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9

帖子8457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豫ICP备140084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