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圣贤口味淡

[复制链接]
33 0
麻脸秀才 发表于 2018-2-25 11:22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中国古代,想做圣贤,其中有一项指标必须达标:口味淡。所谓淡泊明志,可以说是口味淡,欲求不高,心中的理想才会无障碍地成长,才会培养外圣内王的气质。
  
  口味淡还不等于能吃苦,有些吃苦的人,是为了将来能吃香的喝辣的,这个不算圣贤,最多算励志者。圣贤和励志者不是一个层次,圣贤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吃淡,无论穷达。口味淡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喜爱“吃白饭”。
  
  现象:圣贤和能人钟情“吃白饭”
  
  记不起是在哪本杂志上看过的一则小故事,说有一个级别不低的干部,家中还有一八十岁的老娘,出身农村。这位干部工作很忙,应酬也多,但是,他老娘给他定下一条规矩,一条雷打不动的规矩:每天晚上必须到母亲身边,吃两碗大白米饭,什么菜都不能加,就这么无条件无调料地吃下去,然后,做儿子的该干嘛就干嘛去。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可靠与否,笔者不能做判断,但这位老大娘的做法倒还是有依据的。第一个依据来自于曾国藩,且看曾国藩于同治十年(1871年)十月二十三日写给弟弟的家书:
  
  “吾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曾以养生六事勖儿辈: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一曰习射有常时(射足以习威仪强筋骨,子弟宜学习),一曰黎明吃白饭不沾点菜。”
  
  注意到没有?“黎明吃白饭不沾点菜”,一点菜都没有,连调料都没有,将一大碗白花花的白米饭吃下去,强调的是“吃白饭”,没有重口味的一道早餐,曾哥说这个可以养生。
  
  第二个依据是乾隆时期的书画大家郑燮,即郑板桥,且看郑板桥当县令期间写给弟弟的家书:
  
  “来书言吾儿体质虚弱,读书不耐劳苦……则补救之法,唯有养生与力学进行,庶几身躯可保强健,学问可期长进也,养生之道有五:一、黎明即起,吃白粥一碗,不用粥菜;二、饭后散步,以千步为率;三、默坐有定时,每日于散学后静坐片刻;四、遇事勿恼怒;五、睡后勿思想。”
  
  两封书信何其相似,严重怀疑曾哥抄袭了郑老前辈的文字,例如饭后走千步、遇事不生气、学会静坐,特别是每天早上不加菜吃一碗白饭,而且都是集中在早上吃,只不过曾哥把稀饭偷换成了干饭,这几个要素都是重叠的。
  
  当然,这里开一个玩笑,曾哥分明是借鉴了郑老前辈的养生之道,而非抄袭,因为当年曾哥写家书的时候,不是用来发表的,根本没有想到后来成了畅销书。
  
  总结这两个能人的修身之道,有一个惊人的相似点:主张“吃白饭”。当然,不是白吃饭,而是吃饭的时候不加菜,这是为什么呢?
  
  分析:吃得淡中淡方能做圣贤
  
  有句很励志的俗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既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
  
  正的而言是鼓励穷小子忍受艰苦,埋头奋斗,将来能提升人生的物质待遇和地位,今日吃苦,是为他日做人上人;负的而言,这个“为人上人”的理想,说明当年吃苦的动机就不太纯正,说明人生的物质待遇和地位虽然提高了,但人生的境界却下滑了。因此某些特能吃苦的人一旦成为“人上人”,比谁都贪婪,疯狂弥补当年吃苦的代价,中国古代这种例子不少。
  
  中国儒家提倡的人生境界其实不是“人上人”,而是做圣贤。儒家的老祖宗孔子如果真的想做“人上人”,他就不会辞掉鲁国代国相的职务,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到处找工作。道家的庄子就很瞧不起那种丧失尊严谋取权势富贵的做法,称其为“舔痔之术”。给秦王“舔痔”,可谓“吃得苦中苦”,然后换得荣华富贵的待遇,可谓“人上人”。然而,做这样的“人上人”有意思吗?
  
  圣贤的人生使命不是做“人上人”,而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丝毫没有半个字提到自己的待遇。在“达”与“穷”两个极端状态当中,保持一种淡然状态,也就是一种口味淡的境界。对,圣贤的境界,就是淡的境界。
  
  因此,我们就要明白郑板桥老师和曾哥为何主张下一辈每一天“吃白饭”了,它不仅仅停留在养生的层面,还延伸到做人的层面。有白花花的大米饭吃,不是糟糠和窝窝头,也不是野菜,这个算不得吃苦。但是,没有任何肉菜,没有任何调料,不咸不甜不辣不酸,你得一大碗一大碗地吃下去,每天忍受那种淡,渐渐地你习惯这种淡口味,渐渐地你对人生的追求也会淡很多,从口味变为性格,然后变成人格。能吃淡,才能抵挡社会重口味的诱惑。
  
  在吃白饭的过程中,也会明白一个道理:维持一个人生存下去的条件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一碗白花花的大米饭而已,不吃燕窝,不喝名酒,你照样能长命百岁地活下去。能忍受淡,不刻意吃苦,你的物欲就会淡泊很多,物欲一淡泊,做事就会清醒很多,人格上的路障也会少很多。
  
  所以,“吃白饭”是一种人格训练,其实就是从培养生活习惯发展到培养人格,所谓伟大的人格,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非也,是从生活小习惯上累积起来的。
  
  可以这么说,“吃白饭”成了郑板桥曾国藩提升人生境界的秘密能源。
  
  郑板桥的人生一直保持着“吃白饭”的境界,他不穷,靠写字画画年入三千两银子。但他能淡,淡就不会贪,因此他离任时赋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曾国藩的政治立场是应该否定的,但个人生活确实很淡,做了两江总督、太子太保、一等侯,居然口味还那么清淡,每天晚上的消夜就是肉汤泡青菜,后来连肉汤都撤掉,只喝青菜汤,还快活得神仙一般,从物欲标准而言,这曾哥做人也确实太没追求了。
  
  提升:淡泊的人能成大业
  
  郑板桥是个淡泊人,十年知县下来,回家盖房子的钱全是卖画所得。正因为淡泊,没有沉浸在物欲的纠缠当中,所以他能清醒,清醒地听到县衙门里竹林的萧萧声,是黎民百姓的声音:“一枝一叶皆关情”,他所谓的“难得糊涂”,其实也是对于个人物欲的糊涂,是对个人待遇的拿得起放得下:“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福报也”。求的是“当下安心”,“安心”就是“淡”。
  
  按照封建社会的观点,曾国藩做了一番大事业,正因为他口味的淡,所以一直能胜不骄败不馁,保持清醒的姿态。
  
  “淡”能疏离心中的堵塞物,能开心眼,开智慧,又因为口味上追求不大,能抵制声色财宝等重口味的诱惑,因此能清醒做大事。从此二公纵观中国史上那些成大业的贤达圣人,其人生境界都有一个“淡”字做指导。最明显的标志就是“食不兼味”,也就是用餐的时候,只吃一个菜,例如王安石能做大事,可是每次用餐,只吃眼前那道菜。用餐的清淡,发展到做人的淡泊,淡泊的人成大器,成大业。诸葛亮能成大事,他淡,死后“内无余帛,外无盈财”;曹操能成大事,他淡,家里女人不能穿绫罗绸缎;范仲淹能成大事,他淡,薪水用来养穷人;岳飞能成大事,他淡,他人生的追求是“不爱钱,不惜死”;张之洞能成大事,他淡,死后连入葬都成问题……
  
  不少成大事的人,对个人享受还真是不计较,当然,本文不提倡苦行僧般的生活,我是让你淡一点,而不是叫你苦一点。在尽情享受繁花似锦重口味幸福生活的同时,别忘了,你的思想灵魂深处那一口淡。



相关阅读:谁会被驯养
八宝山与新处女
不给人脸,人要你命
我们打的是人类精神
女儿的礼物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3

帖子6500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