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讯】8月11日消息,据媒体报道,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173颗表面布满圆圈纹的琉璃佩珠,被称为“蜻蜓眼”。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人员和考古学家合作,采用高性能便携式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和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著名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蜻蜓眼玻璃珠成功进行了原位无损检测。 研究表明,曾侯乙墓“蜻蜓眼”玻璃珠的制作技术是多元化的,极有可能来自于古埃及或东地中海沿岸地区,这一发现为古代“丝绸之路”与古代玻璃相关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证据。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负责人称,这次主要使用了两种科技考古的常用仪器:X射线荧光分析仪可为文物开具一份严谨的“元素图谱”和定量分析结果,拉曼光谱仪则通过“拉曼特征峰”反映出文物的分子结构特征,将两方面信息综合起来考虑,就能迅速掌握文物的“真实身份”。
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精美的玻璃珠属于钠钙硅酸盐玻璃体系,采用锑基、锡基化合物作为着色剂/乳浊剂,符合西方常用玻璃的化学成分体系和制作工艺特征,与兴盛于我国战国时期的铅钡玻璃不同。
据悉,鉴于便携式光学与光谱学方法的优势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已成功将多种分析技术应用于对中国新疆拜城克孜尔、河南淅川等地区出土的古代玻璃化学成分、锑基、锡基乳浊剂/着色剂以及原材料残余物等的相关研究中,确定了我国出土的春秋、战国至唐、宋时期的钠钙玻璃与西方同类制品中锑基和锡基着色剂、乳浊剂出现的时间顺序基本一致。
相关阅读: 美国东部地区遇末日雪灾华盛顿变“死城”
考古学家在墨西哥丛林发现消失千年的玛雅古城
盘点那些不靠谱的世界“末日论”
专家称达芬奇预言世界末日 名作暗示地球灾难
探索埃及金字塔与天文以及数学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