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探秘战国曾侯乙墓"蜻蜓眼"玻璃珠 或为古埃及产物

[复制链接]
47 0
潇湘公子 发表于 2018-3-11 21:10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技讯】8月11日消息,据媒体报道,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173颗表面布满圆圈纹的琉璃佩珠,被称为“蜻蜓眼”。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人员和考古学家合作,采用高性能便携式激光共焦显微拉曼光谱仪和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著名的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早期蜻蜓眼玻璃珠成功进行了原位无损检测。 研究表明,曾侯乙墓“蜻蜓眼”玻璃珠的制作技术是多元化的,极有可能来自于古埃及或东地中海沿岸地区,这一发现为古代“丝绸之路”与古代玻璃相关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证据。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负责人称,这次主要使用了两种科技考古的常用仪器:X射线荧光分析仪可为文物开具一份严谨的“元素图谱”和定量分析结果,拉曼光谱仪则通过“拉曼特征峰”反映出文物的分子结构特征,将两方面信息综合起来考虑,就能迅速掌握文物的“真实身份”。
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精美的玻璃珠属于钠钙硅酸盐玻璃体系,采用锑基、锡基化合物作为着色剂/乳浊剂,符合西方常用玻璃的化学成分体系和制作工艺特征,与兴盛于我国战国时期的铅钡玻璃不同。
据悉,鉴于便携式光学与光谱学方法的优势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已成功将多种分析技术应用于对中国新疆拜城克孜尔、河南淅川等地区出土的古代玻璃化学成分、锑基、锡基乳浊剂/着色剂以及原材料残余物等的相关研究中,确定了我国出土的春秋、战国至唐、宋时期的钠钙玻璃与西方同类制品中锑基和锡基着色剂、乳浊剂出现的时间顺序基本一致。



相关阅读: 美国东部地区遇末日雪灾华盛顿变“死城”
考古学家在墨西哥丛林发现消失千年的玛雅古城
盘点那些不靠谱的世界“末日论”
专家称达芬奇预言世界末日 名作暗示地球灾难
探索埃及金字塔与天文以及数学的关系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1

粉丝5

帖子6754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