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她们知道我来过

[复制链接]
66 0
水仙妹妹 发表于 2018-2-25 20:23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上没有魔镜可以让我们返老还童,却有一扇门,可以让我们去拜访未来的自己。张大诺便是第一个敲门的人,他用10年的时间,在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做志愿者,并写就了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她们知道我来过》。
  
  始终如一的关怀
  
  2004年2月的一个下午,32岁的张大诺走进了北京东郊松堂关怀医院,那里住着上百名高龄和生命垂危的老人。彼时,正是老人们的午睡时间,张大诺在二楼的一个病房门口,看见一个奶奶穿戴整齐地坐在沙发上,正盯着门口看。他走了进去,两人开始交谈,话题很常规:老人为啥不睡觉,多大年纪,以前是做什么的。
  
  走时,张大诺对这个退休前教俄语的奶奶说会常来看她,奶奶很高兴。
  
  一周后的一个下午,张大诺再去松堂关怀医院与俄语奶奶聊天,发现她前言不搭后语。这时,张大诺才看到老人床头的病历卡上写着:90岁,脑萎缩。离开时,张大诺内心突然有了一种复杂的情绪,有对奶奶的同情和由这份同情产生的责任,甚至还有隐隐的困惑——没有智慧,这份爱心就献不出去。
  
  张大诺第五次去看俄语奶奶时,是下午两点。一进病房,俄语奶奶还在睡觉。张大诺刚在床边站定,奶奶就睁开了眼。看见张大诺,她一愣,随即认出了他,突然伸出手,打了张大诺一巴掌,说道:“你,你怎么才来啊!”
  
  说着说着,她竟然哭了,说:“我想你了,你怎么才来啊?”随即,她转身指着窗外的过街天桥说:“我就瞅那里,下雨了你不会来,不下雨你就会来。一不下雨我就瞅那里,但没有看见你。”奶奶擦着泪,张大诺也湿了眼角。
  
  那一刻,张大诺第一次知道,一个连自己年龄都不知道的老人会有这么强烈的情感表达;第一次知道,她会这样想着一个常来看她的人;第一次知道,她如此需要他来看她;第一次知道,让老人等待的滋味……从那天起,张大诺对自己说:“我会一直关心这个老人,直到她离开世界。”
  
  走进经验之外的世界
  
  俄语奶奶如同一个领路人,让张大诺走进了一个在自己人生经验之外的世界——临终关怀。他关怀的,不仅仅是俄语奶奶,还有很多很多人。
  
  俄语奶奶老糊涂了,时常跟室友——另一个奶奶闹矛盾,对她大喊大叫。可对方耳朵不好,听不见她的责骂,仍然美滋滋、乐呵呵地看电视。这令俄语奶奶相当抓狂,她更大声地叫:“你能听见吗?你是装听不见!你听得见!”终于,多次狂叫无效后,俄语奶奶在早餐时特意留下半个馒头,在需要时,掰下一块向美滋滋看电视的室友扔去。室友奶奶很平和,对张大诺说:“那个老婆子看我孩子多,就嫉妒我。”这种态度,给了张大诺很大的启示,从此,每次见到俄语奶奶,他都说:“那个奶奶挺好的。”闻听此言,俄语奶奶会撇嘴。“她好多次和我说想跟你学外语,她特别佩服你,有学问,能和外国人对话。她说想和你成为好朋友,都说了好几次呢。”张大诺的这些话,效果显著,两位老人渐渐相安无事了。
  
  “让老人感受到自己有强于他人的地方,并且充分利用这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做志愿者之初,张大诺记下的心得笔记。这样的笔记,他没想到最终会成为一本书。
  
  清醒时,俄语奶奶时常跟张大诺提及她的好朋友胡英,她们已经多年没见了,她非常惦记对方。张大诺决定帮其寻找,不想百般辗转,才知道胡英竟然也在松堂医院,就住在三楼。当他将俄语奶奶推到胡奶奶面前时,两个奶奶对视了一下,两三秒后,俄语奶奶大喊了一句:“你,你在这儿啊。”接着,是更大的声音,“你,你怎么病成这样了?”话一出口,奶奶的眼泪夺眶而出。再看卧床的胡奶奶,也是泪流满面。
  
  一个92岁,一个90岁,两个老人在一个温暖的午后,双手相握,泪流满面,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第三次上楼,胡奶奶的床空了。张大诺撒谎安慰俄语奶奶:“胡奶奶病好了,被儿子接走了。”俄语奶奶什么都没说,但整个人都颓废了。“如果有可能,让同是朋友的高龄老人住在同一家医院或养老院吧,那种安慰的力量不是你我能想象的。另外,永远不要告诉老人,他的好朋友去世了——老朋友还活着,对于他们来说,是生命力量的来源,哪怕永不能谋面。”这是张大诺的心得。
  
  5年后,俄语奶奶走了,可张大诺每次走进松堂医院,都觉得她还在二楼等他。这样的等待,让他自从介入,就再也无法离开。
  
  向生命致敬
  
  郝奶奶是张大诺永远都无法忘记的一个。
  
  郝奶奶身高1。5米左右,佝偻着腰。在她还能够下床走路的时候,每天都要围着一楼和二楼的走廊走一圈。她的步伐很稳,仿佛每一步都能踩出一个脚印,表情近于严肃。张大诺曾经以为,郝奶奶是觉得病房太闷。一个晚上,他去探望郝奶奶,见她坐在床边一个小板凳上,收拾一个很大的塑料盒子。她小心地把东西一件件拿出来,放在床上,又将它们按照原来的位置放回去。张大诺很好奇,郝奶奶说:“这是我锻炼身体的一种方法,拿起来放回去,手和脑都能得到锻炼。”张大诺肃然起敬,他深深懂得老人极度自律的背后到底要克服什么——衰老的身体,由衰老而产生的越来越强的惰性。
  
  90岁的欢乐奶奶也是如此。她在癌症手术后来到松堂医院。医生实情相告:“您也许只能这样躺在床上了。”可她对“坐起来”充满了渴望,忍着腹痛,让护工每天扶她在床上坐半个小时。有时,忍不了了,身体就像散架一样倒了下去,这时,她会大声喊护工,让护工再把自己扶起来,继续坐着。半个月后,她竟然可以坐上一个小时了。于是,她又有了新的目标:站起来,像一个“人”一样。她让护工每天扶着自己下床,手把着桌子,在床边站一小会儿。渐渐地,她可以独自站一站,可以握着自助小推车,站在门口。对她而言,多站一分钟就是胜利,向前多挪一厘米就是胜利。
  
  张大诺用“美美的存在”来形容欢乐奶奶:“她有这样的胸怀与品质,她的内心很宽阔。在她日渐衰老的生命里、日渐模糊的记忆中,还有一种东西那么清晰、那么坚固、那么醒目,散发着热量与温暖,护佑着她,并且给他人以慰藉。一个90岁的生命,如此高贵而有尊严。”
  
  从张大诺的家到松堂医院,不堵车的情况下,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10年间,他平均每周在松堂的时间是10个小时。2008年,他辞去编辑工作,成为北京志愿者联合会理事、志愿者培训导师。这个转身意味着,他将养家糊口的责任交给了妻子,自己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上了。时至今日,他依然是松堂医院里最受老人们欢迎的志愿者。
  
  “许多时候,不仅要把高危老人当作孩子,还要把他们当作婴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知道他们的不易和需求。”年12月31日,张大诺完成了《她们知道我来过》的书稿。这本中国首部高危老人深度关怀笔记被一些人当成哲学书来读,也被一些家庭和儿女当作实用的生活手册。而对张大诺来说,这是他和她们之间的记忆,是向生命致敬。他说:“我和她们,面对面,没有任何距离,每写下一笔,就仿佛径直来到每一个爷爷奶奶的身边。”



相关阅读:闷了和蟑螂谈谈
生活其实很简单的!
绿皮火车
上帝也青睐爱的呼吸
一句玩笑丢掉性命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9

帖子8457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