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高二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达标练习题

[复制链接]
145 2
ropan 发表于 2016-1-7 17:04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3课 宋明理学
6 O" q. b4 ]; s5 n5 z& ^【达标】
, A- ^# Y( v; v) X+ X& G8 n& R; m0 l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S, \  r* e/ v5 W- {3 @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z+ P% D0 n9 Z' h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N. ?6 t+ \8 ^) M' W8 ?' p# T. a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W% _" f" ^6 C( Z, g
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J  c  @; a7 e) ~8 D5 y
解析:选C。理学强调的“理”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理学对维护专制主义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高一,成为官方正统儒学,故C项错误。
9 J% T! d: A. n2.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 b' i+ p1 |: E' fA.黄老之学 B.佛学
1 |* L$ C# t6 V$ k- t; S* O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6 d1 G( ]; Z  }5 ?9 o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天详的这种气节与理学中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品质相符,可得出理学是当时的思想主流。
2 o) u4 F, s) _2 E4 m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 H2 [4 I7 d# U" A1 A: [' y
A.老庄思想 B.程朱理学2 Z, i7 \( }+ ]) q$ [
C.王阳明“心”学 D.孔孟之道$ F8 V6 a0 h5 p
解析:选C。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作答本题时要求对宋明理学主张有清晰地把握,同时对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区别能有正确地认识。题干阐述的佛教理论、讲求领悟,自身认识到罪恶,才能放下屠刀,这与王阳明“心”学要求的“致良知”是一致的。9 t8 K% c% l1 n% a
4.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v# ^* f0 p& F$ L( @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5 v0 F+ n+ O1 E* x$ j: G
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 n  ^* x9 |+ K: q
解析:选A。王阳明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的斗志。2 A0 e# E$ W9 z8 M: K+ U
5.阅读下列材料:
! F% i/ p% R, R材料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n& W! x) F: H( d- R8 g
——(宋)张载《张子语录》. ^4 J: E2 t* m! L8 e/ d
材料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备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u" z+ L2 c! V6 ^. T
——(宋)朱熹) s. u) y  H; _: x/ v
请回答:
, R, C# y: M2 Z1 |2 y& j(1)材料1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1 W1 ]2 ?' |6 U( O, Y' Q) i
(2)材料2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9 C; Z  v7 f* S( Q. E6 ]/ r7 |- u- o解析:通过阅读材料1,得出问题中的目的就是材料中的“为……”,把这三个“为……”解释出来即可;第(2)问的解答抓住材料2中的目的词即可。
( s9 v& ]2 s! A% t) n6 ?答案:(1)目的: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太平盛世。
1 e" Z+ V) C* v/ y$ `8 v6 M(2)追求:通过把“三纲五常”这一封建伦理规范、等级制度与天理结合起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和神圣性,从而要求人们遵守三纲五常,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k  ~8 |8 V( d8 O
【课后练习】
/ Q# v! X# v2 ]0 v4 v4 l* r一、选择题: ]1 G. P! N8 o3 H, e
1.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
5 r: ^; x% R) ]/ W: eA.春秋战国 B.秦汉时期
1 t% j& V: _  S% ]: I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5 W, z6 H. R! s" u* u  m) {( u解析:选C。题中四段历程分别为春秋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 z* |. _+ x9 S2 ]+ Q: N
2.右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见,意味深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2 }* b6 }! n. Q; l, i/ |1 f! y
A.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 q" A' K0 P5 i& R) [' @$ e
B.这体现了“三 教并立”
+ k8 b& w; w6 `1 T: h, a  eC.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 L- U- m. m- s3 A* `- c) ?
D.这体现了佛教的独尊
, C/ ]- Z2 U. u5 M. G解析:选B。本题属于图片型材料选择题,需要认真观察图片并运用所学解决问题。从图片材料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儒者、道士、僧人三者并坐在一起,由此可知他们是并立的。而这种局面开始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2 H1 K  p1 |& B; }( T7 o! l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3 ~/ X# y( v, q- h' J) a$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p6 `& }9 o$ K" `0 q6 H8 d# X
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n/ v% s8 S- `+ }& {0 v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0 f0 m4 u) m9 g8 o8 bD.把天理人性 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 l2 v+ I9 u3 }1 g9 [( T: k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实质考查程朱理学思想对儒学的新发展。 A、B、C三项分别为董仲舒、荀子与孟子的思想。D项是程朱理学的显著特点。
4 T: ~$ z: x4 l, ~; u) u: t4.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吸取其(  )
+ T9 V7 ]( H( W0 h, m2 _$ rA.仁政思想 B.伦理道德
& i" B, g+ |  _( m# G" aC.唯物主义 D.佛道教义
- G8 f( I+ ]2 d) G: K' Q$ _, @解析:选B。理学主要是将天理与伦理道德 联系起来,因此,是对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的神圣化。解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属于客观唯心论的范畴。
7 {/ S) t8 e# E9 x- J5.右图是我们所熟悉的云根书院,朱熹常到云根书院讲学布道,传授理学思想,一时八方学子云集,探究理学真谛。朱熹在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  )8 c7 e2 G* o. L: h2 F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7 F, a( p9 t- {8 E1 {; A$ kB.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R$ `) z& N  F/ }- k' e) B
C.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r# {2 u; v' ~* y% \% F1 m
D.倡导“三纲五常”: x1 K6 R3 w( [. \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C项是民主思想,B项是王阳明的观点,A项是陆九渊的观点。朱熹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理的作用,理就是“三纲五常”。
* _+ C) I( L' k' Y; \+ A: [6.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廉、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
, v/ j/ ^$ Z" q6 _, E2 h8 L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 j. O9 q$ A) _) a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N  R7 V/ l0 C4 z  ]解析:选C。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他还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 b3 c. ^! T# |4 F+ x# K7.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王阳明是(  )8 U4 L" A& H% `; B' g2 K" H
A.理学的集大成者    B.心学的集大成者1 A; a$ {' W% _: X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 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3 A3 g4 l- l9 l: `9 o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理解能力。以阳明山的来历为切入点考查王阳明的思想成就,独具特色,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 成者,其他三项均与之不符。
! R0 a; \8 E2 O8.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有(  )
0 T2 }& G  W0 D" K9 ?1 t* n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②注重气节与品德7 ?" k4 D1 S* m
③发奋立志  ④敬畏天理/ y2 w# W6 e) H3 X
A.①②③ B.①②④
( H6 G) c0 M$ v, [' h) N; @C.①③④ D.②③④9 `* L0 W$ W5 c0 D4 w! [1 ~7 c
解析:选A。宋明理学是唯心主义哲学,有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中也有许多精华部分值得今天借鉴,如①②③所 述,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都 有积 极作用。& ^% \" e3 T1 c& R
二、非选择题
% i/ U" y6 K+ ?4 w; h0 r9.阅读下列材料:. g# Z" C% f$ a
材料1: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 ;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8 B: g- g! w! D! E# \——(宋)智圆/ U( O" ?0 T$ |4 q
材料2:“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 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 x) _9 b4 Z9 J9 O5 c+ f7 X, t——《大学章句》
8 ~4 H& {* s+ u, t/ }, d1 C+ T材料3: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2 B6 f3 Y) r; r9 y) Y- E  f2 B
请回答:
! j9 h% L4 u- [2 N1 F; _1 I; A(1)材料1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i: }% w2 s: b( D4 ^
(2)材料2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8 M9 I! E# x! O3 O& I(3)材料3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z& W! A8 O* H
(4)材料1对材料2、3有何影响?
' |) b9 w. w* U+ ]% _* x" b解析:第(1)问应依据材料概括 三教合一;第(2)问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第(3)问注意从材料3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出王守仁“致良知”的观点;第(4)问应归纳“理学”的形成。& M4 q5 f2 Z0 `; p1 h1 m. ^
答案:(1)三教合一。& U4 w! R6 _$ T7 _
(2)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2 C6 B( y3 q: s, x0 I) D
(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T' I- j5 x* ]( O8 U, h( X0 x# g(4)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E! N1 G1 M5 p" V6 d7 f
7 \' F; s  j' C5 N2 s' u& ^
2 E  J+ e2 S- i4 w# ]7 H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记忆宫殿大师(淘宝)

精彩评论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杨煜艳 发表于 2016-2-18 17:05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支持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Indexia 发表于 2017-1-5 09:15 | 只看该作者
加油,向楼主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3

帖子3035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