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海马网手机版
  • 关注海马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海马公众号
title
过目不忘单词通(中小学套装)大师--21天成就记忆大师记忆宫殿--视频书籍套装
加盟--海马分校脑图--全脑思维导图课速记--过目不忘的图像记忆法课
57 0
麻脸秀才 发表于 2018-2-25 20:00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街市间车水马龙,人们行色匆匆。
  
  眯眼远望,猛然想起十几年前这条街道的那一头,发生过一件事。两个穿得很体面的女人,因为口角,要当街剥去另一个也很体面的女人的衣服,以示羞辱。衣服真的被剥掉了,当时围观的有数百名行人,没有人上前阻止。那两个动手的女人,手上并没有凶器,身上也没有武功。
  
  数百名不动声色的围观者是不是想趁机一睹被剥除体面后的女性胴体?这个推断有点恶浊,比较厚道的猜测是:当争吵开始时,他们不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当事人的彼此关系,只能冷静观察。但是,当事情发展到恶性阶段,那必然经历了一个反复搏斗、挣扎的漫长过程,而且行为的目的也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这总该有人站出来了吧?不,他们是衣冠楚楚的体面人,怎么能陷入拉拉扯扯的扭打之中?而且受害的女性已经衣履不整,如果自己被牵扯在里边,碰碰撞撞,也有损于体面的身份。于是,从头到尾,数百个健硕的生命像在剧场里那样安分守己,静静地观看着这一起街头暴行的起承转合,步步演进。
  
  终于有人觉得有点不对,决定要写一封信给报社,呼吁今后街头不应该再出现这种“有伤风化”的事情。一位先生从手提包里找出纸和笔,把纸按在电线杆上开始写信。信写得义正词严,周围的先生们深有同感,便在信纸上一一签名。每一个签名都端正清晰,而在整个签名过程中,剥衣的暴行仍在进行。
  
  签完名,有人寻找邮筒,一个热心人自告奋勇地说,他回家正好经过报社,直接送去。报纸很快报道了这起事件,也提到了这封签名信。整个城市都震惊了,既被这起暴行激怒,更为数百名旁观者羞愧,而对于那些躲在电线杆后面写信、签名的人,则不知说什么好。
  
  在我的记忆中,这是这个城市第一次感到自己整体上的不体面。体面的服饰、体面的步履、体面的谈吐、体面的笔迹,一夜之间全都化作了云烟。
  
  不体面在何处?不体面在缺少分辨善恶的即时敏感,缺少扬善抑恶的果断行为。
  
  以后那些日子,人们纷纷发表言论,要求有关部门严惩那两个肇事者。其实谁都知道,像肇事者这样的恶人,不管何时何地总会有的,问题的严重性恰恰在于几百名旁观者的冷漠。但法不责众,人们只能借着对肇事者的愤怒,来洗涤群体性的耻辱。后来肇事者理所当然受到了惩罚,人们终于吐了一口气,但痛苦并未消除,这是一座最讲究体面的城市的痛苦。
  
  直到不久之后发生了另一起事件,这种心理歉疚才稍稍得到缓解——一位默默无闻的中年音乐教师因患不治之症而进入危急状态,他的两位学生闻讯中止了在国外的演出,赶回来为老师举行了一场挽留生命的音乐会。这件事被市民知道了。那天,很多与音乐没有太大关系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挤进了音乐会现场,在听完演奏之后,鼓励孩子走向募捐箱。一双双小手在黑亮的钢琴边上几乎组成了一片小树林。家长们又带着孩子们上街买花,然后,找到音乐教师的宿舍。宿舍楼从一楼到五楼的楼梯,立即被密密层层的鲜花铺满。
  
  那一天居然有那么多家长牵着自己的孩子在街市间为此奔忙,想起来实在有点让人兴奋。
  
  这些家长应该都经历过人人自危的年代,深知即便一目了然的恶行也难于以自己的一腔正义去扑灭,于是学会了旁观和退缩,满脸皱纹埋藏了一层层难言的生存经验。有时,他们也会把这种生存经验吞吞吐吐地传授给自己的孩子,但千言万语常常抵挡不住孩子最幼稚的发问,其实这种发问也存在于自己的童年。他们在疑惑中反思,直到一桩桩恶性事件让他们一次次震撼,他们终于知道应该给孩子们留下一点什么了。据我所知,甚至那些身陷监狱的父母,也希望前来探视的孩子做个好人,不要学坏。
  
  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有关人之为人的嘱咐发生在家里,发生在课堂。但是善恶命题的本质是超越亲情和学问的,它的最终实现,是在一个人与无数陌生人的关系之中,因此最大的课堂常常在人群中、街市间。
  
  我仍然凝视着街市。
  
  街市不提供理论,只提供情景。情景大多比理论具有雄辩性,而善良,正是在情景中生存。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个有关街市的场景。
  
  十几年前,为了一个戏剧观点的分歧,一位外地学者和一位本地学者在我们学院对门的街道口友好地辩论。我是支持那位本地学者的观点的,当时正站在他们中间,准备等他们说完之后做一番申述。但就在那时,一位骑自行车的中年妇女连人带车倒在马路中央。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只见那位外地学者一个箭步冲上去,把她扶了起来。我和其他行人跟上前去帮忙,等我们扶着这位妇女一步步走到街边,我看见,那位本地学者正纹丝不动地站在原地,划着火柴在点烟,眼神定定地构想着新的辩论词句。
  
  “还好,看来没有大伤。”外地学者拍打着自己的衣服走回原地。
  
  “关于淡化情节的问题……”本地学者立即就把中断的辩论接上了。
  
  就在这一刻,我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我当然知道人品与观念不能等量齐观,但无法阻止自己的耳朵在此后倾听那位外地学者的声音时感到舒服。我还是不太同意他的观点,却体会到了一种舒服的不同意,就像同时体会到了一种不太舒服的同意。
  
  一场学术对峙的关键情节突发于街市,看似匪夷所思,却居然是事实。可惜,我们常常陷落在观念和理论里,很少遇到这种街市情景。这次遇到,纯属偶然。



相关阅读:“缓”字的威力
“富有”原来如此简单
假如命运亏待了你
潘石屹这个不合时宜的父亲挺成功
中学生的爱最美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关注0

粉丝3

帖子6500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 更多
重点推荐
 
 
学习咨询
记忆咨询
淘宝阿里旺旺交流
海马淘宝网店↓
点击前往
微信咨询:18607127010
微信公众关注:

扫描微信二维码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18607127010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2818275490@qq.com
移动电话:18607127010

Powered by HAIMA! X3.2© 2005-2025 HAIMA Inc.( 湘ICP备20200232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