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 x3 G6 {: w: f x0 X' K6 ^) R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 s# c; R2 }! y1 v5 i- _# r
刘基《郁离子》里有一个寓言:鹳鸟预知天要大雨,根据经验将巢迁往高处,结果洪水大于往常,鸟巢还是被淹。子游任武城宰,受鹳鸟迁巢的警示,号令全城造船对付洪水,百姓得以保全。子游事后说:“鹳鸟也算是能预知的,可惜它所知不远啊!”
( }* c$ y% S- H: Z# k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每遇上类似的事情,我们的判断和做法,是否都对呢?请从《鹳鸟》的故事里读出寓意,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 v. n. z% o2 _ O2 x$ E( F【习作】
$ Y F; o1 f( Y+ I& q6 j) Z& ~由王国维之死想开去 9 e2 x9 L5 g5 p# u& s+ g/ M
一如鹳鸟,大儒王国维也是短视者。
. w4 F# B6 D9 W9 P F# x: \ 人说,现代中国从未产生过走得这般匆忙又涉猎如此丰富的博学者,所以,王国维是不该沉湖的。关于他的死,有“殉清”说,有“殉文化”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他有走在前面的预见,却还是做了中道弃世的精魂。6 m" ] S# Z. k! f9 l
仔细想想,王国维该有鹳鸟“洪水将至”的预知本领——也就是他能够知道一个腐朽王朝(包括它的烂了的文化)终将被取代,尽管其过程是万分痛苦的;王国维该有子游“君子善假于物”的聪明做派——也就是他其实不必对曾处身其中的王朝及其文化作太多的担待;那么他或许就不会在清政权崩毁后选择解脱。
* D" J2 C3 c) I5 _$ K* ? 比起来,同样是一介文人,屈原的死却来得悲壮,他以死成全了个体对浊世的抗争也成全了人生于政治的理想。王国维的死则不同,至今还没有见一种关于其死因的解释,说他的死能脱了有所“殉”的干系。而我要说这种无法解释,正好证明了王国维其实死于他的短视。
3 R- z8 ~; [) D, F# f+ q5 g 如果王国维没有选择沉沦,以他的睿智,积极作为,也许他会是另一种文化(民主革命)的先驱,会给更多的翘首企盼的人们带来新生活的希望。一如子游有憾于鹳鸟,历史原来总给后人带来无尽的愁思吗?6 @0 Q& u. |1 h o3 `5 y# c; Z" |
涓生,是鲁迅《伤逝》里的人物。他有预见也敢追求,与子君在一起时是快乐的。“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是涓生说的。他说得很对,于是,我便知道涓生最初是想给子君以幸福的,但他竟没有能吃准在那个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子君最终会走向死亡的殿堂。他真的没有看到生活是否允许他这样做,社会是否允许他这样做。涓生所见不深,所知有限,所为太少,竟加速了子君的死啊!
q5 H8 ^/ W! a. N) C 人哪,为什么跳出自己的那个窠巢、那个短视就那么的难!鹳鸟预知到了洪水的将临,最终仍逃不过失去家园的痛苦,它的巢实在是沉沦于自己的短视;子游未知洪水的来袭,因鹳鸟搬家而避免了一场大难,他的成功就在于见之远、知之深、做之当。这则寓言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 \9 `6 }7 K: K* p; | 见之远、知之深、做之当,并非很难的事。日前从国家统计局获悉,四川省有一个地区对退耕还林的后续产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致使部分农民的生活失去保障,开始出现“退林还田”的倒反现象。同在四川,泸定县退耕还林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推动后续发展。从1999年至2003年,该县通过退耕还林开发经济林木,桑、花椒、核桃、板栗等均在万亩左右,农民受益,温饱基本得以解决。2 K+ h0 a ^4 C9 R% [/ z8 B
环视我们现实的社会人生,太多的时候,太多的人因为短视而遗祸无穷。他们每为眼前的浮云所障,看不到未来的发展、事物的必然。他们也像鹳鸟一样,对于骤至的洪水有所知,却所为失当,最终只能在天空中留下哀鸣。0 M/ R3 u1 l9 H, ?
其实原因只有一个,他们能先见,却还是眼光短浅。$ _0 z+ s# q/ g4 t6 _2 M- h
【点评】
1 F6 m! Y! m( z' F 文章用材别取一途,由王国维之死说开去,在历史与现时、生活与文化的河流中倘佯,思想不乏深刻。所用事实论据典型而富有新意,显示出作者厚重的文学素养和认识水平。全文结构谨严,紧扣鹳鸟能预见却短视来行文,步步深入,揭示了“见之远、知之深、做之当”的内在寓意,切合题旨。文章论据运用的自如,分析思考的深入,表现出特别多的色彩和灵动,不由人不叫好。
/ Z4 P# \! D- ~) f; C
( l1 }0 G. P( T& Y. f% f4 X$ ]) _% b; E; p" P5 ]% A
' g! x0 U7 \$ {9 F
' p; J3 r( L( @7 T& A
相关阅读:何炅点评高考:网络上用语不适合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