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每个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每个地理要素都在整体中发展着,如果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在考查学生的地势要素时,往往用其他手段来考查,现总结如下。
* V! x8 }( s) H1 D7 Q e9 U. z
& n& }3 X4 Q8 U! W5 m一、利用河流的流向判断地势的高低8 Q9 ?- t( t1 i
, V3 M$ \4 Q( W/ \* r, t' U$ I y“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通过水流流向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地势的变化。我国的江河大多向东流,说明东边地势低,西边地势高,从而得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3 D/ i3 ?& O. l/ H% m2 [2 z. P6 g$ f
例如,下图是某城市布局示意图,图中曲线为城市地租(元/平方米)等值线,结合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s* u# k9 \8 {2 P+ q+ h
% v. Z8 }8 d7 m" t3 K( i1 x) _) {* [/ F: b
+ x* j. l/ a+ l& O* o/ I该城市地势状况是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
n! L, w% u5 e
& e3 {! l; a! Y( ]根据图中的信息“河流”的流向,我们结合指向标,即可判读出该城市地势状况。答案如下,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 n2 ?/ B) T5 u% E
! J& p0 s6 y& C& V2 t6 O% Z& j二、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 |& F4 ~; S, `: ]; X5 U4 C
- Y# O( o. c1 D, p7 k" t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数值的大小、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能反映地势的高低起伏状况。* P9 u3 _- K" `$ S+ h
- Z8 r, o# _" a; ~* D3 e; B例如,读下图,比较从C和D行走,哪里更容易?( J1 h6 Z% H" |2 |
+ w. J$ T5 N) Z' v: }
: p% c: W: ^' o8 q9 l; P
) @( T# R3 H& B6 P6 m- k通过比较,C处比D处的等高线密集,说明C处的地势起伏大,不容易行走。
. p: K! Y9 F3 `( x+ {* R+ I
( r1 a7 @' f: V1 g三、利用羊肠小路判读地势的高低。根据图中所给的小路结合我们生活实际进行判读。
( x* ?$ O* J& Q! P$ @
% E& A3 `' o+ Y1 G8 j# D2 {3 _例如,下图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个小区域的平面图及地形剖面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第36题)。0 h# M0 F: N- m) k- X
' y& Z7 ?: e4 h$ R Z$ D6 J! L! \! E
0 t4 x8 |1 L" |( C6 L简述三个剖面分别显示的地形特征,并综述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
: \! K5 D6 S: k; z
. m6 q7 q! ]+ w. h9 l8 B/ T我们一般的判读方法是利用等高线进行判读,而且是依据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来判读,这是最常见的方法,但是如果我们打破常规思维方法,利用图中给出的其他信息,也能反映地势的变化特征。从图中的小路我们可以看出,两条小路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反映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从而答出AA1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低山、丘陵)中的一个宽阔河谷(盆地)。BB1剖面显示的是山地中的深切(“V”形)河谷(峡谷)。CC1剖面显示的是丘陵地中的河谷。该小区域是山地(低山、丘陵)中分布着宽窄相间的河流谷地。3 E, v3 S5 _( O/ n/ r
a* y. k, D' ?0 m$ I( K& k
四、利用聚落的分布判断地势的高低6 w9 X' E7 o: m- M
7 m* L% K1 A. _7 N6 g
我们知道聚落的空间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地势平坦的地方聚落多,反之,聚落少。例如上题就可以利用聚落的空间分布来进行判读。, }, c9 V0 M+ r
, j4 U! l1 _* d# N五、利用索道判断地势高低
2 i& f$ R" f f# a" T% @
7 g6 }0 ]$ P+ L: t+ n1 @# N我们在很多的旅游景点中都能够看见空中缆车,这些设施是为了方便游客而设计的,我们从中也不难发现,它们的建造都是从一些行走极其艰难的地方,比如地势陡峭的地方、两山之间、跨越沟谷等。那么,我们可以据此判读地势的高低状况。8 w" N5 G6 I: V2 ^* |3 ~
8 S1 l- [; g7 b4 w. Y例如,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山地的等高线图(局部),等高距为25米,MN为空中索道。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a$ }' a V4 [, x5 ~; \2 I! h [! H1 i+ W- Z/ L0 ], Q
(1)M、N海拔较高的是 。(2分)
0 U) D% p( ~- [; d
9 }% r3 P6 Z" R. A/ `5 I(2)图中有一瀑布,试用“”符号将其标出,并用“?”表示观赏该瀑布的最佳位置。(4分)4 } c) N# ?: \6 G3 p
2 z! V( g' B, l7 ?9 F
(3)图中瀑布的落差不少于 米,不超过 米。观赏该瀑布的最佳季节是 季。: s1 h& t$ S1 `1 L* ^
# |! R6 l: C/ x3 i8 w& [* D0 e
(4)江西庐山的最佳游览季节是夏季,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
0 s$ g8 ?5 h" G/ F0 V o- i- d% g
: S+ c7 ~. ~1 ~; P8 T- W根据图中的空中索道MN的设置,在MN之间一定是谷地而不是山脊,所以我们可以判断N的海拔比M处高。" l c/ N5 Z; J7 Q5 J2 E
+ o. w) ?, R( x# K" }4 m% P6 ^ ]六、利用温度的变化判断地势高低, B( a+ k' M# ^- C1 O1 S/ X$ O
, w; G1 S5 A/ {$ D
气温的高低也能反映地势的高低,根据气温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反之,气温就越高。
M3 P2 \ J0 \! ?; k9 [* m/ ^ w2 f& [: ^3 q
例如,读“我国某地平均气温等温线图”(下图),完成13~15题。
+ F% s+ I# I2 h% T6 Z' i9 Q/ h& n4 |: ?* d5 [9 T
7 R2 J N+ D8 x( {! |# }8 p# n# N$ a
13.甲乙两地的地形类型分别是; e7 @5 O& c" c3 {7 K& w9 @9 j
' Q) X$ V0 ^$ ?) O" v+ K' wA.山地、盆地 B.盆地、山地 C.河谷、山地 D.山地、高原; c' J& B! `4 z$ V
6 Y" n" W; V) O14.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x- T" J) f( f2 N
$ \) ~' ]6 `0 }5 A. wA.1000 m~1667 m B.1333 m~2000 m C.1333 m~1667 m D.1 667 m~2000 m' y2 n1 T# X; j5 F# N8 O( _
; @* ]5 j' B, C. Q
15.丙地的气温可能是: v, S' n6 f5 Y0 t9 k t; P) O
@0 [. T& p/ t% Q. ~0 u1 x
A.2℃ B.4℃ C.<2℃ D.<O℃
8 `+ Q& K9 t% s/ @0 T5 C7 f
3 Z4 u W+ a. q2 K根据气温与地势的关系,甲地的气温高于4℃,说明地势越来越低,而乙地低于-4°C,说明地势越来越高。故甲地为盆地,乙地为山地。
+ }; h/ ]5 R& H$ r; ]6 j+ @# \! I$ v' S, S8 f0 V& V7 `
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改变地理学习方式。通过提供现实情景或设置模拟情景的方法,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宏观把握和综合运用,启发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开放性的试题,选取的素材是教科书中没有的,试题信息是多样的,我们要教会学生能够从多种角度来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有时答案甚至也可能不惟一,为学生提供发挥自己想象、表达自己研究结果和自主做出结论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 H& D$ _+ X \" s- {, X9 r; |: x
# ], P6 O; n5 Z4 H( V1 f, \8 F7 V8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