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 z' {4 T% K# s; h/ O
【达标】! @- O# w# n3 M3 J! [2 j* M
1.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1 r. _9 t q. e7 j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6 a) [3 w( C3 j# G( T" m- f; r5 r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3 m% |1 D( i/ L6 z& H
C.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9 S6 p, x1 q' ID.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1 h, a' P# G7 K3 g3 b* Z) X
解析:选C。理学强调的“理”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理学对维护专制主义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高一,成为官方正统儒学,故C项错误。
* b- P% y% M0 b1 m) L2.电视剧《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上的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铁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 |$ @3 d6 F, \0 aA.黄老之学 B.佛学8 T, N7 i4 n$ L2 P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 R$ i4 r: K- G9 L9 B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天详的这种气节与理学中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的品质相符,可得出理学是当时的思想主流。) G! j3 h8 }. v f/ q8 r' N0 Y
3.“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
`) F. W) U1 w; YA.老庄思想 B.程朱理学
1 F: p+ o0 w: J8 {# S( t0 gC.王阳明“心”学 D.孔孟之道$ I9 t; m- H! m4 ^" J1 \4 Y" I- H
解析:选C。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作答本题时要求对宋明理学主张有清晰地把握,同时对程朱理学与心学的区别能有正确地认识。题干阐述的佛教理论、讲求领悟,自身认识到罪恶,才能放下屠刀,这与王阳明“心”学要求的“致良知”是一致的。3 J* a( r3 P, w# s
4.史学家张岱称:“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文中的“良知”是指( )
9 I) r& W5 B7 `, [A.内心世界 B.自然规律
w- z$ j7 v; W( y, JC.社会规律 D.天的意志2 V: d; ~; i2 G6 Y5 e
解析:选A。王阳明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天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这就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的斗志。5 ]! P$ f( g; W8 }; {* e
5.阅读下列材料:
3 H2 |4 p/ p$ e8 F材料1: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 e }9 [) ^% d7 r4 b& A( _. }
——(宋)张载《张子语录》
4 y3 d1 @1 D; k, e材料2: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备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1 o5 C0 g4 m$ U, ^3 h0 n
——(宋)朱熹$ L. I% W7 M e* }; @5 \ [
请回答:; U2 X" ~, B2 F+ D& t0 X# T. D
(1)材料1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
- r! j T/ ^4 |* Z: j/ Q( y(2)材料2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h3 s* k* ]- f- e" u( `7 _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1,得出问题中的目的就是材料中的“为……”,把这三个“为……”解释出来即可;第(2)问的解答抓住材料2中的目的词即可。
$ w' A1 s; p; _, M5 n/ X6 y/ A+ G- ?答案:(1)目的: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太平盛世。6 u6 r8 }8 @! j% B
(2)追求:通过把“三纲五常”这一封建伦理规范、等级制度与天理结合起来,论证“三纲五常”的绝对性和神圣性,从而要求人们遵守三纲五常,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 y! v3 z2 U. H4 d* F) T3 I" {
【课后练习】
- L( ]* p i) w `2 Z一、选择题2 c9 {8 s/ e6 E* y, x
1.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
4 x. b6 @5 W2 a' W# Q/ GA.春秋战国 B.秦汉时期
* o" v( k- O1 k0 H; v" mC.隋唐时期 D.两宋时期
, A/ O" m/ Z, ]) h, x# y解析:选C。题中四段历程分别为春秋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明时期。
L2 Y) l6 L, d# n( G* d1 g7 r: T2.右图是僧人、道士和儒者在少林寺同台打坐,在别处实为少见,意味深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 D$ p' v: C1 Q- }1 y! d
A.最早出现在西汉早期& B7 a9 d0 X! V. z) u' c0 s$ w9 g
B.这体现了“三 教并立”& o7 I" @1 x, t
C.这体现了“三教合归儒”+ W. Q: O- c. n4 \9 Z
D.这体现了佛教的独尊4 o0 j6 U9 T$ O/ w- ^. x$ h. y
解析:选B。本题属于图片型材料选择题,需要认真观察图片并运用所学解决问题。从图片材料中可以直观地看出儒者、道士、僧人三者并坐在一起,由此可知他们是并立的。而这种局面开始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 D6 T) ]0 D. A/ X1 e0 w- y#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
: f6 [; ^' @% P( q9 Y7 L/ \" c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Q; e. c/ {' F3 y
B.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 F1 D" r, z$ h1 Z, E- j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u9 q0 r \9 Z2 mD.把天理人性 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3 b1 E+ h- H$ t# U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实质考查程朱理学思想对儒学的新发展。 A、B、C三项分别为董仲舒、荀子与孟子的思想。D项是程朱理学的显著特点。
2 ~1 h/ r& P1 L8 a7 Z4.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吸取其( )
+ \4 V9 ^6 [$ a+ [% jA.仁政思想 B.伦理道德; ? r+ r" G: ~7 o5 k j* O2 ^
C.唯物主义 D.佛道教义
: O/ R O" K2 Y! K$ [解析:选B。理学主要是将天理与伦理道德 联系起来,因此,是对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的神圣化。解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属于客观唯心论的范畴。% t/ n, a) Q% x5 o% g
5.右图是我们所熟悉的云根书院,朱熹常到云根书院讲学布道,传授理学思想,一时八方学子云集,探究理学真谛。朱熹在讲学中最可能出现的言论观点是( )' o3 D) G% _( [. \# a3 ?4 X% f; X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s9 W* ?( D) U4 T" q3 A' r
B.学以致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 t, ]! W4 y& y/ eC.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4 V7 O- Q2 R8 dD.倡导“三纲五常”/ L7 P" ~! i: n( E B, B; b9 j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C项是民主思想,B项是王阳明的观点,A项是陆九渊的观点。朱熹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理的作用,理就是“三纲五常”。' D C- n5 t% I9 U3 m( d* \
6.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廉、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
# m) U- a9 S8 o' C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2 H7 X0 ?9 Q- {0 e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 O& j' B6 X* h& e+ N( o
解析:选C。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他还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n; o8 C9 M) b2 t$ `# \" D8 p
7.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王阳明是( )6 k, U+ w" Q: U5 f7 {
A.理学的集大成者 B.心学的集大成者
5 |6 e; i+ s1 c6 @/ H; w4 {) L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 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
) t, L9 U0 o# @3 b5 m7 y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理解能力。以阳明山的来历为切入点考查王阳明的思想成就,独具特色,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 成者,其他三项均与之不符。
$ h- n1 o" Q/ V- L4 h' p- I8.宋明理学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有( )
( Q) g! ]0 ?: K, q5 R! }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②注重气节与品德1 v) ?* z: J% c Q. P
③发奋立志 ④敬畏天理2 Q3 x2 _* |& D5 ~7 k) b3 T+ O
A.①②③ B.①②④% [: Z# ^0 i9 e- E* j8 ^
C.①③④ D.②③④( m; ]" A: }6 h
解析:选A。宋明理学是唯心主义哲学,有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中也有许多精华部分值得今天借鉴,如①②③所 述,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乃至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都 有积 极作用。1 J4 k# F# H* H8 x( h
二、非选择题
4 K% g' u N d# D% x* w; J0 ^9.阅读下列材料:
; p- O4 L+ y4 z6 L, R/ ~5 s: k材料1: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 ;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w4 L" n( O7 m! e, `/ L/ d
——(宋)智圆
" r* [: {1 I0 m* e1 v/ P8 F材料2:“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 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3 Q, Y5 H8 W8 z( p9 l/ X——《大学章句》
1 k* U5 {$ Z8 i7 K" z材料3:王守仁:“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3 k7 X) b3 M9 {: \ _" M请回答:- \/ R8 ]8 g h. }" X3 U
(1)材料1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 S" e4 y! v. |% J; t, ]- g& s1 J
(2)材料2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 ~6 j) K6 f4 S7 f' w* |& }(3)材料3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P' O' v$ @* p$ r3 ~
(4)材料1对材料2、3有何影响?' o/ b# ^. R3 y
解析:第(1)问应依据材料概括 三教合一;第(2)问应紧扣朱熹“格物致知”作答;第(3)问注意从材料3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出王守仁“致良知”的观点;第(4)问应归纳“理学”的形成。2 @1 j) J4 K P: d! N
答案:(1)三教合一。
$ Q" E( {! r$ \(2)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
+ I, p" Z* y: ~- c(3)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 e* r: p ^2 v: q7 R0 G8 Q(4)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 Z& d {9 e" g* W2 h1 F$ p
" _. |0 B, ^2 w8 s" L! ]8 J: A- s/ b"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