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7-9-22 10:09

第六章 科学锤炼记忆力

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常常抱怨“老忘事”、“记性变差了”。的确,20岁以后脑的机能应付逐渐减弱,但神经线路反而会不断增加,记忆的容量也会增大。关键在于我们应该采取与自己年龄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同时不断锻炼头脑,记忆力才能得到保持。相信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并掌握一定的技巧,你一定能成为记忆高手。闪烁的脑(将水母的荧光分子遗传基因移植给老鼠产生的效果 )是记不住还是不去记市面上经常会卖一些讲解记忆方法、背诵方法等增强记忆力的书籍。古希腊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编纂此类书籍了。或许从很久以前开始,人们就已经被记忆这个难题所困扰了。人能够记忆事物,但人们有的时候还希望能够记忆更多的事物,于是就会对自身有限的记忆力感到沮丧。此外,人们还会时常对自己在必要的时候想不起曾经记住的事情而懊恼不已。于是,人们一直希望能够进一步地提高自身的记忆力。我想,无论哪个人都会抱有这样的愿望吧!但是,脑具有自己的性质。如果不遵循这一性质,无论怎样努力,记忆力都无法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我们不要去违背脑的性质,而应该利用它更加有效地锻炼记忆力。在这里,我就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检验一下这一方法。所以,本书不会再赘述那些充斥大街小巷的、没有足够论据的记忆方法。大家在这里可以复习和回顾一下刚才我们讲过的记忆的性质、神经细胞的性质、突触的性质以及 LTP的性质等知识,同时从理论以及实践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记忆力。在进入正题之前,还有一点大家必须留心,那就是年龄和记忆之间的关系。有一些人经常会抱怨说“最近记忆力下降了..”, “最近老忘事儿..”等等。确实,大脑的机能一直到 17岁左右,都是非常活跃的,之后就会不断衰退,人们似乎对这一点已经达成共识了。然而这真是事实吗 ?我们对大脑进行详细调查之后发现,神经细胞的总数的确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但突触的数量反而会增加。也就是说,神经线路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而增加。这一事实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记忆容量会变得比年轻时候大。但是,还是经常会有人不住叹息“上岁数了,记忆力不好了”。这种认识其实是极其错误的。在我个人看来,这些人记忆力不好只是因为努力程度不够。此外,他们还忘记了从前自己为了记东西曾经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学生时代,学习占生活的大半部分,要掌握某项技能,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忘记自己曾经努力的过去,而只哀叹衰老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此外,一些人经常抱怨自己“忘事忘得厉害”,我想这并不是因为忘了、想不起来的缘故,而是因为从一开始就没有记住。“已经记住了”——这种错觉经常会引起记忆力的停滞。如果大家经常发这种牢骚,现在就从这种误解中脱离出来吧,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会妨碍正常的记忆力。无效的学习方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丝毫不会发生变化——这当然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记忆有很多种,并且每种记忆都和人的成长有密切的关系。正如图 8(第 43页)所示,记忆是分阶层的。并且,这种阶层是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形成的。比方说,人在年轻的时候,语义记忆(知识的记忆力)是非常发达的,而最上层的情景记忆不到一定的年龄阶段是无法完成的。小学里通常是在孩子 10岁以前教授九九乘法表,就是要趁着语义记忆比较发达的时候,让他们进行记忆。这个时期的孩子对那些没有意义的文字、图画和声音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但对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的记忆就相对弱一些。相反,中学时代,情景记忆已经完成,理论性记忆相对发达。所以,人在成年之后再去记忆九九乘法表的话,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一般来说,记忆根据不同记忆对象可划分为不同的适龄期。脑科学家们把这种记忆的适龄期称做临界期。比方说,一些人能够准确判断声音的音阶,也就是具备绝对乐感的能力。实际上,掌握这种特殊能力(记忆)的临界期是在 3~4岁。因此在完全拥有自我意识的年龄再去接受这种绝对乐感的教育,就为时已晚了。所以说,成年以后,即使对音乐或乐器抱有浓厚的兴趣,也很难去把握绝对乐感了。此外,大家都知道语言记忆的能力在 6岁之前比较高。但是,语言学习的临界期并没有绝对乐感那么严密,所以中学之后开始学习英语也是能够学成的。但学习的速度相对来说就比较迟缓了。比方说,如果全家一起移民海外的话,一般来说,家中年龄最小的人最先学会外语。运动方面也有类似的情况,幼年时代经常运动的人即使成年之后,在体育运动方面也能发挥出比较优秀的运动能力(程序性记忆)。可见,不同的记忆方法与人的不同年龄相适应。这对于学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比方说,中学之前,语义记忆的能力还比较高,那个时候即便采取缺乏思考的、死记硬背的方法也可以应付考试。但超出这个年龄段之后,人的情景记忆逐渐占了上风,以往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就不再灵验了。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事实,还是和以前一样,重复使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的话,就会感到自己记忆力的局限性了。这一类人只能哀叹自己记忆力的低下——“现在不像年轻时那么好了。”其实并不是由于记忆力衰退的缘故,只不过是记忆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自身的记忆,并采取相应的学习方法,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情景记忆逐渐发达,比起死记硬背来说,人的理解性记忆能力非常发达。这是一种能够充分理解事物、并记忆其内在规律的能力。当然,学习方法也需要朝着这一方向转变。如果不好好地去努力,也就无法掌握这种有效的学习方法。甚至有可能跟不上老师讲课的进度,学习退步甚至落后。当然,这种理解性记忆方法并不仅仅限于学校的学习。这么说是因为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只对记忆某一范围内的有限知识有效,假如掌握了理论和规律的话,这种规律就能够活用于本质相同的所有现象了。所以,即使记忆量相同,理解性记忆相对来说可以发挥更高的效率。这种记忆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在本章中,我想分成若干个侧面剖析培养理解性记忆力的方法。记忆的维生素根据 LTP的性质,可以理解各种记忆的性质。首先,最令人关注的一个现象就是当海马发出 θ波时,会比较容易产生 LTP。所以,置身于可以生成 θ波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进入一个新环境或与素不相识的人相遇时,海马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θ波。于是,人就会自发产生一种试图牢牢记住当前所见所感的意识。事实也是如此,人们对自己第一次经历过的事情都会记忆犹新。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情况可以引发 θ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所要记忆的对象抱有浓厚的兴趣。海马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自然地发出θ波。当得知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人们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人漠然置之,只说一句“哦,那样啊”;有的人的态度则积极向上,会追问“哦!哦!原来如此,那之后怎样了呢”。后一种情况下能够产生更强烈的 θ波。所以,关键的一点是要对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因刺激而膨大的海马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各种事物的热情也越淡漠,不再热衷和执著于某一件事情了。眼前的人或事物再也不能引发内心的感动。于是,记忆力每况愈下。其实,这是人们的一种错觉,认为记忆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衰减,时间一长,就退化成一个对任何事情都漠然置之的“成年人”,对生命本身也习以为常了。这是万万不行的。只有经常对周围环境的刺激保持一种敏感性,让海马持续保持在可以生成 e波的紧张状态之下,人的记忆力才会增强。在外界刺激相对较多的环境下生活不仅有利于 LTP的产生,齿状回颗粒细胞的增殖也变得活跃起来。换言之,记忆所必需的神经细胞开始增加。当然,结果就是记忆力得到增强。随着记忆力的增强,人也就会对更多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因为人脑开始朝着一种更为理想的状态发展了。也就是说,脑会越用越好使。反过来说,如果长期疏于使用脑,脑的机能就会不断衰退。比如休假的时候,有的人什么都不做,整天待在家里无所事事。这些人本来是想让脑休息一下,但却只能导致自己记忆力下降。要想恢复一度衰减的脑机能,只像平常那样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意从平时的生活中寻求刺激和兴奋。达.芬奇曾经说过.句话:“正如没有食欲的饮食有害健康一样,没有欲求的学习也同样有害记忆。 ”因此,记忆最好的“维生素”莫过于带有浓厚兴趣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平淡的情绪妨碍记忆怀着好奇心和探究心去观察事物不仅能促使 e节奏的生成和颗粒细胞的增殖,还会影响到海马以外更广阔的范围。“非常有趣”和“很高兴”等心情属于情绪,因此扁桃体也在发挥着相应的作用。正如第五章所述,扁桃体可以促进海马生成LTP,它的作用就在于可以帮助人们记忆平时记不住的事物。如果你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大脑就会毫不费力地将它记住。换言之,自己的情绪受到触动的话,大脑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记忆了。当然,这和学校的学习是一样的。虽然别人常对你说“去享受学习”,但我想这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吧。如果你不去利用记忆的性质的话,对你的学习无疑是一种损失。比如说,教科书上写到 “1582年,织田信长在本能寺受到明智光秀的突然袭击而自杀”。我们不要去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而要在脑中想象当时织田信长受到明智光秀的突然袭击而悔不当初的情景,并对他的死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悲痛感觉,这样,脑就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一知识记忆下来了。虽然这样故作伤感感觉有些傻,但是我们的记忆实际上就是这么一回事。作家圣西门在晚年的时候曾经这样说道:“不要丧失一颗感动之心,没有感动之心的人一事无成。”记忆的这种性质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经过数千万年自然淘汰的结果,充分利用这一性质是符合生物学理论的,也是一种减少脑的负荷的方法。当然,不安和恐怖等情绪也是扁桃体作用的结果。比如,考试临近的时候,有的人可以一鼓作气,将平时无论如何都记不下来的知识全部塞在脑中。这就好比在火灾现场,有的人可以使出一股蛮劲儿一样。考试前的不安和危机感使记忆力得到了暂时增强。但是,这种考试前填鸭式的学习方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容易产生精神紧张感。人处于紧张状态的时候,LTP就会大幅度减弱。人在精神紧张状态时的记忆力是很差的。所以,考试前过于紧张的学习只会适得其反。当然,最差的莫过于那种“快考试了,怎么办啊”——只是一味紧张却不去学习的状况。我们应该在没有压力的自如状态下来准备考试,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假如时间比较宽裕的话,就无法保持必要的紧张感,学习的劲头也会懈怠了,这对记忆同样是有害无益的,在适度紧张的状态下勤奋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记忆力,消除紧张状态这样看来,精神紧张是记忆的天敌,但实际上,我们的脑是能够记忆这种紧张状态的。大家听到这样的话,或许会很纳闷。事实上,我们是可以学习这种紧张状态的。只不过大家通常用的是“习惯”这个词,而不是“学习”。比如,新学年到校的第一天,或者刚进公司的时候,当人置身于这种自己不熟悉的新环境下时,就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紧张感。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朋友之间的相处比较融洽,也逐渐适应了周围的环境后,开始的那种紧张感就会慢慢消除了。环境并没有改变,精神上的紧张却减少了。这是脑记忆的结果——“无需对现在的环境感到紧张”。大脑是通过海马的 LTP来记忆紧张状态的。加拿大的心理学家汉克就海马和精神紧张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这对老鼠而言是一种比较残酷的实验。汉克为了对老鼠施加精神上的压力,让它患上了胃溃疡。精神压力越大,胃溃疡就会越严重,所以只要测定了胃溃疡的发病面积,就能够测算出老鼠承受了多大程度的精神压力。汉克首先对切除了海马的老鼠施加精神压力。同没有切除海马的老鼠相比,前一只老鼠胃溃疡的面积更大。这是由于同拥有正常海马的老鼠相比,前者持续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我想大家从这一研究结果中就可以明白——习惯紧张状态其实就是脑利用海马进行记忆的结果。接下来,汉克又进行了这样的实验,在对正常的老鼠施加压力,让它处于紧张状态的同时,还试图使其海马生成 LTP。这样一来,老鼠所患胃溃疡的面积减小了,有的老鼠胃溃疡完全愈合了。这个研究表明,老鼠通过海马的 LTP学会了精神紧张。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记忆力增强的话,精神紧张就会消失了。记忆力的天敌是精神紧张,精神紧张也是以记忆力为天敌的。换言之,精神紧张和记忆是水火不容的。刚才我们讲到,要增强记忆力就要避免精神上的紧张。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无法避免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尽早适应紧张的话,宝贵的记忆力就会受损。此外,汉克的实验结果表明,记忆力较强的时候,即使处于危机状况之下,所承受的压力也会相对减弱。这不仅能够保护宝贵的记忆力,也是一种理想的精神保健方式。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提高自身的记忆力,以备今后可能遇到的不可避免的紧张状态。记忆力提高了,由紧张状态所造成的损害就会降到最低限度,记忆力也就会进一步得到提高,这样就能锻炼出能够应对较大精神压力的脑了。为什么能够通过东京大学的考试突触可塑性还具有联合性。所谓联合性是指当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时候,能以一种低于临界值的刺激来引发 LTP的现象。也就是说,将各个事物联系起来,比较容易记忆。将事物联系起来,换言之,就是充分理解要记忆的事物。大脑不能很好地记忆那些不理解的事物。那些死记硬背的公式、文字或毫无意义的数字,即使记住了,很快也会忘记。只有理解了这个事物的时候,脑才会牢牢地将它记住,而不会记忆那些尚未理解的事物,因为记忆这些事物是没有意义的。脑是理性的,不会在那些没有意义的事物上浪费精力和能量。比方说,明天以前,要一直保留“1836547290”这个数字的记忆,这对脑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别说明天以前了,就是 30秒钟的短期记忆也不太可能。但是,假如能够发现数字的排列法则的话 (见图 33),无论谁都能够记住这组数字。别说到明天了,就是一个月大概也不会忘记。发现了这一法则,即充分理解事物,记忆就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效果。所以,对学习而言,发现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我们具备一种能够发现规律、认识规律的能力。教科书上的知识也一样,如果没理解的话,就不能牢牢掌握。而且,在尚未理解的情况下,即使记住了也毫无意义。所谓理解就是一个自我消化的过程,将所学知识消化之后,就能够很好地运用它们,并能够理解更多的事物。于是,在神经线路中,大量事物之间就会相互联系起来。这样,人们就会对这些事物产生更浓厚的兴趣,随着兴趣加深,记忆力就会不断增强了。图 33记住没有意义的事物我是东京大学的一名教师,每天都会接触到东京大学的学生。这些学生们确实都是从严格的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强者,但却不是天生就具有非凡智慧的人。即便偶尔有天才的话,也是例外中的例外。尽管一些人看上去好像拥有超凡记忆力的头脑,但实际上他们只不过是掌握了记忆的技巧,能够很好地运用一些要领来进行记忆。当然,这些要领就是把握规律、理解记忆等。换句话说,记忆力的好坏在于个人是否用心。此外,我们还会经常用到记忆的另一个技巧——谐音。我用谐音的方法来记圆周率,可以记到小数点后 l6位。当然,谐音也是有技巧的。不要只是通过看来记忆,而是出声记忆。这是因为耳朵的记忆比眼睛的记忆更深刻。将老鼠或狗和人类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相对于听觉,视觉的进化程度是最为接近的。这就表明,在进化的历史长河中,比起眼睛,动物更加充分地使用了耳朵。因此历史越久远,耳朵的记忆比眼睛的记忆就越牢固。我想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记歌词的时候,和曲调一起记忆比单纯看着歌词记忆更容易。古代的祭祀等重要的事情都是通过歌曲传诵给子孙后代的,这也说明了古代人已经能够充分理解记忆这一性质了。此外,除了凭语言的韵律来记忆,充分想象词句的意思也是非常重要的,记忆也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因此,不管花多少时间,自己创作谐音来记忆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然后,还要尽量去想象一下谐音所体现的具体情境。想象力发挥得越充分,记忆的保留时间就会越长。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为重要。 ”毋庸置疑,这是一种充分利用突触可塑性的联合性法则进行记忆的方法。刚才我们已经讲过,充分理解和联系事物能够增强记忆力,所以在记忆单个事物的时候,最好将它和更多的事物联系起来。我们把这种将事物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使之更加丰富的行为称做精致化。如果大脑能够经常保持一种精致化的状态,记忆就会变得更加容易,并且这种记忆也会成为有用的知识。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仅要将各种知识联系在一起,最好还要将知识和自身的经验结合在一起进行记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如果同自身经验联系在一起的话,这种记忆就成为情景记忆了。情景记忆比语义记忆更优秀,比起语义记忆来,它所具有的难以忘记、能够随时想起的特征更为重要。考试的时候,不是总有一些人在关键的时候想不起来而感到为难吗?进行情景记忆的便捷方法就是向朋友或家人解释和说明所记忆的知识 (语义记忆)。比如,“这是那个时候教过的”、“好像是画了一个这样的图形来说明的”,等等,这样就形成了情景记忆。作这种说明之后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回想出所记忆的知识了。此类说明的好处并不仅限于此。作家亚诺曾经说过:”“自己不能理解的事物是无法让他人理解的。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如果自己没有真正理解,就无法向别人说明。换句话说,可以通过向他人说明来确认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一事物。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情景记忆还会逐渐转变为语义记忆。如果置之不理的话,情景记忆中的个人体验就会慢慢淡薄,好不容易形成的情景记忆又会成为语义记忆了。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语义记忆的比例会逐渐增大。这就是为什么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时常记不起事来的缘故。当然,虽然记忆保存在脑中,但由于是语义记忆,能引发记忆的相关契机并不多,所以时常会出现忘事的情况。当然,无法想起的记忆就好比生了锈的铁钉一样,没有任何意义,只能将其束之高阁。所以,对于那些不愿遗忘的知识,我们可以偶尔向他人说明一下,努力将其作为情景记忆保存起来,以免丢失。学习要适当人脑的记忆和电脑有所不同,它不是永久的。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会自然消失,也就是遗忘。非常有趣的是,尽管记住和遗忘都是同记忆相关的现象,但是可以有意识操作的只限于记住。遗忘这一行为是无法通过人的主观意识来进行操作的。正如在不眠之夜,越想睡越睡不着一样,越是想要遗忘,却记得越牢。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由于遗忘这一现象是无法有意识去操作的,所以遗忘是很单纯的现象。也就是说,对遗忘这一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实际上,在 19世纪,德国的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已经对遗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图 3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让实验对象记忆很多个毫无意义的 3个数字的排列,然后去研究记忆是以什么样的速度逐渐遗忘的。图 34就表明了研究的结果。在最初的 4小时里,会忘记一半左右,之后,所残留的记忆逐渐消失,这一过程可以用几何曲线描绘出来。这就表明,记住之后会迅速忘记,但超越这一过程的残留记忆则能保留较长时间。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前面我们已经讲了,考试前夕,填鸭式的学习绝不是一个好方法。但假如真的走投无路了,与其头一天挑灯夜战,还不如当天早晨奋力苦读,后者获得的记忆持续到考试时的可能性更高一些。如果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看的话,考试前的 4个小时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另外,我们还讲了,遗忘是一种无法用意志去控制的行为。但实际上,有一种加快遗忘速度的方法。那就是追加记忆其他的事情。例如,在艾宾浩斯的实验中,让实验对象记住 20组 3个文字的组合。根据遗忘曲线,到次日之前,大约能记住 8组(40%)左右。但是,假如在此之前,追加记忆 l0组文字的话,记住最初的 20组文字的比重就会大大减少了。这是因为记忆神经线路之间会相互作用,相继记忆相似的事物,前面的记忆就会受到妨碍。这被称做记忆干扰。一些人失恋之后,经常会慨叹无法忘记以前的恋人,可是一旦找到新恋人之后,就会泰然自若地把旧恋人抛到脑后了。另外,记忆干扰还会影响到新的记忆。在尚未到达遗忘阶段时,新的记忆会比较模糊,这就是人们经常会产生混同记忆和错误记忆的原因。这也表明,倘若添加记忆不慎的话,反而会导致记忆力下降。比方说,必须在明天考试之前,记住 l00个从未见过的英语单词。如果想在考试中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与其勉勉强强费力地去记 100个单词,还不如扎扎实实地记住 50个单词。这么做就是为了避免记忆干扰。只记忆 50个单词的学习的确有些狡猾,但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对考试成绩有所帮助,在利用时间、节省体力和精神方面都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战略。比起彻夜不眠,往脑中硬塞 l00个单词来,这种方式更健康。在没有精神压力的状态下去记忆力所能及的内容,并扎扎实实地去记忆能够理解的东西,这种学习方法是比较符合记忆性质的。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图 34(第 138页)。艾宾浩斯又作了进一步的详细研究。让这些接受过记忆 20组文字的实验对象,休息几天之后,再去记忆同样的文字。实验结果表明,第二次记忆比第一次记忆更加牢固。到第三次记忆的时候,效果就更加明显了。这就意味着,第一次实验中那些记不起来的文字其实并没有忘记,而是下意识地储存在脑中了。这种潜在的记忆对第二次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使成绩得以上升。这些文字并不是忘记了,只不过是想不起来了而已。反复进行这一实验,可以看到记忆力得到了增强。从这一实验中,我们可以理解学习过程中复习的重要性。艾宾浩斯还作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到底隔多长时间去复习效果更好呢?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者隔了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复习,然后进行第二次实验,记忆力几乎不会增强。无意识的记忆的保存期限大概在一个月左右。艾宾浩斯实验距离现在已有 100多年了,现代脑科学对遗忘现象的原理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研究,关键还是在于海马。大量的信息从大脑皮层的颞叶进入,海马对其进行取合,只选取那些应该记忆的、重要的东西,然后再将信息返回到颞叶中,海马的这种作用称做记忆筛选。海马的工作是记忆筛选,换句话说,海马是暂时保管记忆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记忆会经过整理,海马会筛选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反复进行斟酌和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海马保管记忆的期限最长不过一个月左右,也就是说,一个月是进行复习的最好时期。如果超过这个期限再去复习的话,就不会有什么效果了。所谓高效的复习方法就是在以前的记忆仍保存在海马中的时候,将想要记忆的信息再次输送到海马。这样,海马就会判定这一信息为必要信息,并向颞叶发送指令——“记住这条信息”。这样,颞叶就会按照海马的指令将这一记忆保存下来。正如图 26所示,形成新的神经线路的方法除了突触可塑性之外,还有发芽的方法。发芽现象发生于颞叶等大脑皮层,仔细观察这一现象,可以发现发芽是一种缓慢而稳定地形成神经线路的方法。也就是说,发芽所形成的神经线路能够保持在一个比较长而且相对稳定的状态。简而言之,如果海马确切地向颞叶输送信息的话,这一记忆就能够长时间地储藏在大脑中。充分利用这一点,经过不断复习,形成一生不忘的稳固记忆是很有可能的。相反,有些人只在考试之前学习,根本不去复习,这些知识在脑中形成稳固记忆的可能就大大降低了。期中或期末考试等都是间隔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定期进行的,所以只在考试之前复习的人经常会哀叹“怎么也记不住”,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们参考一下遗忘曲线,就可以制定出科学和高效的复习日程表。首先,一周之后进行第一次复习,两周之后进行第二次复习,再过一个月进行第三次复习。像这样学习一次、复习三次,逐渐扩大间隔,连续进行两个月的时间,海马就会判断该信息为必要的记忆了。此外,很多人上了年纪之后,就会经常觉得自己记忆力很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缺乏年轻时候那种反复不断进行记忆的毅力。大概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学校的课程其实都安排了相应的复习。所以,出了学校以后,如果有人想学习一些东西的话,就需要养成反复学习的习惯。能睡的孩子长得壮——奇妙的梦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挑灯夜战的填鸭式学习是一种效率很低的学习方法。但是,熬夜对记忆力不好还有其更深的原因,那就是梦。在谈梦之前,我先简单解释一下睡眠问题。众所周知,睡眠是有规律性的。浅层睡眠和深层睡眠呈周期性交替状态(见图 35)。美国的心理学家阿兹林斯克曾经以自己的儿子为实验对象进行睡眠节奏的研究。他发现,深层睡眠和浅层睡眠大约每 90分钟交替一次。他还将浅层睡眠命名为 REM睡眠即快速动眼睡眠(Rapid EyeMovement Sleep),将深层睡眠命名为非 REM睡眠。一般来说,在睡眠期间, REM睡眠和非 REM睡眠的周期会相互交替 4~6次。人做梦的时候是处在 REM睡眠期间的。在 REM睡眠期间,人的眼球快速转动,脑波非常活跃,好像要从睡眠中苏醒一样。而在非 REM睡眠的时候,脑波非常平和、安稳。此时,脑处在休息状态之中。观察处在非 REM睡眠状态的人时,会发现他经常会活动身体;相反,处于 REM睡眠状态的时候反而像死去般沉睡。这就表明,处在 REM睡眠的时候,人的身体是休息的;处在非 REM睡眠的时候,脑是休息的——睡眠中的这两种状态是以一定周期相互交替的。图 35睡眠的节拍这一周期不断反复,当睡眠时间充足,处于浅层睡眠的时候,人就会自然睁开眼睛了。快要睁眼的时候,人会伸伸胳膊、伸伸腿,这是让全身苏醒的动作,也就是所谓的伸懒腰。但是,如果是被闹钟等叫醒,不得不从非 REM睡眠中醒来的话,在起床之前,由于脑尚处在睡眠状态,人会感到昏昏沉沉、不清醒,而且这种昏昏沉沉的状态会持续一整天,假如赶上考试的话就糟糕了。要想一整天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舒畅的心情,就要尽可能地从 REM睡眠中自然苏醒。睡眠周期因人而异,所以关键是要准确把握自身的睡眠规律。另外,还要顺便提一下束缚现象——有的时候,猛地醒来,却不知为什么身体不能动弹。这是由于脑还尚未从没有起床预定时间的REM睡眠中醒来的结果。因为身体还是处于睡眠状态的,尽管自己的意识是清醒的,却起不来,连手脚也无法动弹,这是一种睡眠障碍。下面,我们还是回到有关梦的话题。梦是在人处于REM睡眠状态中发生的情形,是记忆的再生,并不是根本不存在的现象出现在脑中,人会在一个晚上做大量的梦。有一些人几乎没怎么做过梦,但这只不过是因为他不像其他人那样在醒来之后还能记住所做的梦而已。实际上,人在起床之后所回想起的梦只是一小部分。一些科学家曾经推测人所记住的梦占整体的不到l%。当提到梦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会抱有一种虚幻的感觉。事实并非如此。人经常会做一些印象深刻或荒诞奇怪的梦,但其实梦大多都是平时生活情节的再生。只不过一般人们不会做比较普通的梦而已。反过来说,假如所做的梦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的话,经常会有人醒来之后,无法判断这到底是梦境还是现实。总之,现代脑科学对弗洛伊德以及荣格的梦境分析还是持怀疑态度的。1994年,美国的心理学家玛可诺顿曾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有关海马的处所神经细胞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中有一些关于梦的有趣见解。我们在第二章中已经讲过,处所神经细胞是事物处在特定场所时才活动的海马神经细胞。反过来,这种神经细胞的活动也可以认识到自己当前所处的位置。玛可诺顿通过记录老鼠的处所神经细胞,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在清醒状态下活动的处所神经细胞,当其处于 REM睡眠状态的时候,又会重新开始活动。也就是说,老鼠在 REM睡眠状态下,会回想起刚才清醒时经过的场所,这就是梦。老鼠做梦本身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但更加令人惊讶的是另一个事实——梦是一种回想白天情形的行为。最近经历过的事情可以在梦中再现,还可以通过梦境来回味和整理过去的记忆。现代脑科学认为,梦是整理大脑信息、强化记忆的必要过程。记忆可以通过梦境保存下来。换言之,睡眠是牢记事物的重要行为。美国的精神医学家斯蒂克.格鲁德曾在 2000年的《认知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他指出,要掌握某些新知识或新技能,需要在记忆当日保证 6小时以上的睡眠。如果睡眠不足,强行塞入脑中的记忆也不会铭刻在颞叶,几天之后就自然消失。我想大家也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考试前挑灯夜战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淡忘了。假如睡眠充分的话,记忆效果会非常好。我想,现实生活中一定有一些人有过这样奇妙的体验——学过的知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再去复习的话,会提高一个层次。比方说,训练网球的时候,不管怎样练习都没能提高,精神也疲惫不堪,最后赌气而睡。但到了第二天,情况却出乎意料地变得顺利。还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怎么都不明白的地方某一天突然恍然大悟,一下子就明白了。这种现象被称做追忆。这是因为人处在睡眠状态的时候,记忆能够得到很好的整理,对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换句话说,就是记忆在梦境中培育。另外,就追忆现象来说,之前所学的东西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充分发挥效果。同临阵磨枪得来的知识相比,相隔数日的记忆反而能够得到充分的消化,最终形成脑容易利用的记忆。记忆就如同长期酿造的葡萄酒一样。此外,追忆现象还让我们了解到了有关学习时间的重要规律。如果所学的知识大约要花费 6个小时的话,那么可以划分成 3天,一天学习 2个小时。因为学习过程中,加入睡眠,我们就能够比较有效率地记忆知识了。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每天孜孜不倦地,一点一滴地学起。按照一定的步骤记忆下面,让我们一起从记忆生理学的角度来思考一下记忆力的问题吧。脑是在不断经历失败的同时储存记忆的。因此,记忆会随着反复的实践和不断的失败得以增强。从另一方面来讲,无论怎么努力,记忆中总是会有一些模糊的片段。所以,无论如何努力,都会遭受失败。当然,失败并不可耻,也没有必要去畏惧失败。重要的是,失败之后不要去一味懊悔,而应自我反省。脑的记忆虽然模糊,但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充分利用失败。此外,脑还有一个重要的性质——如果严格遵循一定的步骤进行学习的话,就能够更快速地进行记忆。当对老鼠进行自发条件反射实验的时候,与其让它一下子将诱饵、拉杆和蜂鸣器 3个因素全部记住,不如将三者分别进行记忆来得快。乍一看,似乎是在绕弯路,但是严格按照一定的步骤来学习的话,失败的次数就会大大减少。因此,掌握基础知识之后逐渐加大难度要比那种一口气吃成个胖子的方法效率更高。学校的学习就是遵循着教科书,按照从基础到应用的不断提高的步骤来进行的,所以学生不用过分在意这种学习步骤。如果有人不想依赖学校课程而希望自学的话,就需要慎重考虑一下学习步骤的问题,这样才是明智的方法。一般来讲,在学习某种技能的时候,重要的是要先对整体布局有个大致了解。换言之,开始时不要过分拘泥于细微之处,先有个粗略的了解,以后再逐步记忆细微之处就可以了。在自发条件反射的初级阶段,老鼠不能区分 d0音和 sol音。记忆在初始阶段是比较粗率和模糊的,也不会去区分那些相似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握相似事物的范畴,其次才是细微的区别。只有区分了 do和 sol,才有可能通过训练去区别do和升 do。如果一开始就去分辨 do和升 do的话,只能是徒劳无功。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先宏观、后微观的步骤。比方说,对于那些对油画毫无兴趣的人们来说,任何一幅油画在他们的眼中都是相同的。但是,如果稍带兴趣去观察的话,就能够大致区分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还是印象派的画了。如果进一步学习的话,甚至还可以识别出达.芬奇、拉斐尔或者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了。古典音乐也是如此。没有任何兴趣地听,会觉得那些曲子大同小异。但是,如果认真去听的话,大概可以区分出巴洛克风格的音乐或浪漫派音乐了。如果再进一步去用心欣赏的话,区分肖邦、舒曼或是李斯特的作品大概都不在话下了。总之,记忆的一个性质就是不去区分相似事物的细微之处,而是一概而论,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不能很好地区分事物也是正常的。这也绝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即便不能很好地去把握,也无需气馁。只要按照适当的步骤去学习,无论是谁都能够逐渐理解其中的细微之处的。此外,非常有趣的是,当可以区分 do和升 do的时候,识别 sol和升 sol也变得相对容易了。一旦进入到微观世界,也就能顺理成章地分辨细小的差别了。擅长棒球的人能够较快地掌握垒球的技巧,掌握英语的人在学习法语时就会轻车熟路。此外,如果掌握了某一种数学解题方法,在解决相似题型的时候也可以运用自如。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到,脑在进行记忆的时候,不仅能够存储记忆的对象——事物,还能够同时记忆“理解事物的方法”。刚才我们已经讲了,把握规律,善于理解对记忆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记住了一种事物,就会自然而然地掌握发现其他事物及规律的能力。换言之,记忆具有相乘效应,脑记忆的信息越多,机能就越好。电脑则是越用故障越多。脑是一个奇妙的记忆装置,使用频率越高,性能越好。说到学习,如果充分理解了某一学科的某一部分,理解其他部分也会变得相对容易,记忆也更为准确。此外,假如完全掌握了一门学科,也自然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其他科目了。有些人不管哪门课都非常优秀,在那些一门课都没有学好的人看来,他们确实是一些具有过人智慧的天才。但这些人并非天生聪明,而是各种学科学习能力的相乘效果。反过来说,我们在掌握了一门课之后,如果能够克服偏科的毛病,其他科目的成绩也会比较容易提高。从长远来看,与其每门课程都平均用力,分数平均,不如集中钻研某一学科效果更好。关键就在于要掌握一门比较擅长的科目,哪怕一门也好。10 天才的秘密让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有关“理解方法”的问题。这是一种有关方法的记忆,因而是程序性记忆。在记忆阶层中,我们知道位于最下层的是最原始的记忆,也就是最难遗忘的记忆。比方说,自行车的骑法或扑克牌游戏的规则等,即使很长时间没有用,必要的时候也能够自然而然地想起来。反过来讲,由于程序性记忆非常牢固,如果我们在体育运动方面养成了错误的方式方法,之后即使想按照正确的方法去修正,也会很难改正。但是,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种牢固的程序性记忆的话,它对我们也是大有裨益的。由于程序性记忆是一种内隐记忆,所以无论是记忆还是回想都是无意识的。实际上,记忆事物是有意识进行的,而有关事物的理解方法却是无意识的。无论自身的意志如何,程序性记忆都是我行我素的。因此程序性记忆的作用是在当事人没有意识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之间发挥其巨大威力的。比方说,象棋或围棋的高手在比赛结束之后还能够完全再现对弈时的棋局。在我们这些外行人看来,他们是一些具有天才记忆力的人。的确,要想仅仅凭借程序性记忆——什么时候、如何移动哪个棋子——完全记住整个棋局的话,或许需要超人的记忆力。但是,棋手们除了运用程序性记忆,也同时操纵自身的程序性记忆去记忆棋局,即自己如何考虑、怎样下棋以及棋局中可能出现的状况等程序性记忆。换言之,这些大师在无意识之间,将棋谱类型化,牢牢掌握了其中的法则。实际上,在对弈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局面(比方说,外行人毫无规则地摆放棋子)的话,即使是这些名家大师也根本无法记忆。因为当时无法用上一直以来经验中所积累的程序性记忆。在这种状况之下,这些大师过人的记忆也降到了和外行人相同的水平上。一般来说,那些“天才”的能力也是以潜在的程序性记忆为基础的,是程序性记忆创造了天才。现在,假定诸位记住了 A事物。与此同时,还不知不觉地凭借程序性记忆,将 A事物的理解方法储存在头脑之中了。这样,接下来如果要记忆 B事物的时候,A的程序性记忆就会无意识地帮助 B的理解,最终也能够比较容易地记住 B。当然,这个时候 8的程序性记忆也自动存入记忆之中。但是,此时脑中所产生的现象并不仅仅如此。新记下的 B的程序性记忆进一步加深了对已经记下的 A的理解。换言之,当记忆 A和 B两个事物的时候,就会产生事物与事物的联合—— A、B、从 A所见到的 B、从 B所见到的 A,记忆的内容会产生 4倍效果(2的平方)。就这样,记忆力的相乘作用一般会产生累计效果。所以,学习的效果是一个呈上升趋势的、几何级数的曲线。图 36学习和成绩的关系如图 36所示,比方说,假定现在大家的学 >-3成绩位于 l的位置上,将学习的目标成绩定为 1000。通过学习,成绩提高可变为 2,再努力一些,还可以提高一个档次,成绩变为 4。这样不断努力学习,成绩就会按照 8、16、32、64这样的顺序逐渐显示出累积效果。但是,如果不论如何努力,成绩还是停留在 64,和目标成绩 1000相比,似乎没有比起始成绩提高多少。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非常苦恼:“为什么我都这么努力了,成绩还是没有提高”,“或许我的能力真的不行”。当看到达到 1000目标成绩的人时,又会感慨“真是高不可攀啊”、“那样的人真是天才”、“真不是一般人”,等等。大多数人在这个时候多会为自己的无能而垂头丧气,最终放弃了学习。于是,随随便便就把那些超过 l000目标成绩的人誉为天才。而那些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人到了后来,学成绩不断上升,由 128到 256,又到了 512。实际上,努力到这个阶段,才会逐渐看出学习的效果,才能够作出最后的断言。这就是学习和成绩关系的本质。如果再努把力的话,成绩就会达到 1024,最终达成了目标。如果坚持不懈地学习下去,眼前就会海阔天空、豁然开朗,这一瞬间就会有一种洞察万物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近似于大彻大悟的体验。这种现象就源自于学习的积累效果。如果到了这个境界,只需要稍稍努力,成绩就会提升到2048。这就是学习的相乘效果。这些成绩达到 2048的人们在那些拼命努力才达到 64的人看来,确实是一些非凡之人。关于学习的效果问题,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天才和普通人的能力差距的确比较大,但天才与天才之间的能力差距更大。成绩 1024的人和 2048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天才,但二者之间相差 1024,从数值来看,这是一个惊人的差距。当然,这么大的差距对于成绩 64的普通人而言,大概就是一个无法估量的差距了。比方说,业余棒球队中混入了几个专业棒球选手,这些专业选手无论是哪一位都会被看做是天才选手。但是,专业棒球员也并非清一色的“天才”,他们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的。在外行人看来,那些普通的专业棒球选手和王贞治、长岛茂雄等有名的棒球手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这种能力的差距是那些业余棒球手所无法想象的。水平越高,每个人能力的差别就越大。这并不仅仅限于棒球,网球、象棋、钢琴,乃至学习,都是相同的道理。这样来看,在学习某项技能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持之以恒,只有不断努力才会有所回报。所以,就算暂时没有出现任何结果,也不要轻易放弃。当然,看到周围的天才的时候更不能踌躇不前,将自己和他们进行简单的比较是毫无意义的。这是因为努力与成果不是正比关系,而是一种平方的关系。自己就是自己,现在虽 152然和那些天才存在差距,但如果继续努力的话,总有一天会赶上他们,最终在很短的距离内超过他们。显示这种成长模式的就是脑的性质。即便现在还没有效果,在不断努力的过程中,能力的基础就会不断坚实起来。在感觉求学之艰辛的时候回想一下这个事实,勉励一下自己吧!出头之日终会到来,大家努力加油吧 !“天才”只不过是那些不够努力的普通人凭空捏造的词语。千万不要被这样的词语所蒙蔽了。“天才要靠 99%的努力和 1%的智慧”——正如天才爱迪生所说的那样,所谓天才并非具有神灵赐予的、与生俱来的才能,而是辛勤努力的回报。 11 记忆就是人的命运本章讲述了各种各样增强记忆力的方法。我们可以知道,对记忆而言,好奇心、努力、忍耐力以及一些技巧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为了避免脆弱的神经细胞受到不必要的伤害,我们还要注意不要让脑部受到撞击,不要过度饮酒等,这些也同样重要。在此基础上,个人的态度以及情绪状况也是一个很大的要素。一个人如果没有十足的干劲,他的记忆力是无法得到增强的。假如非要让那些颓废消沉的人去记忆某些东西,我想除了诱惑或惩罚之外就别无他法了。但是,如果只有使用糖果或皮鞭才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话,那就和自发条件反射实验中的老鼠没什么区别了。既然人类拥有高度发达的脑,如果不充分利用这一能力的话,那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暴殄天物了。在这个世界上,充满了许多魅力无穷的事物——有趣的、令人兴奋的、不可思议的..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人类去不断探求,打开通往那里的门,将心灵的触角伸向整个世界,充分享受人生——我想这才应该是人类的生活方式,这也是人类的权利。萨特在《存在和虚无》中曾说:“人类是一种无益的磨难。”这本书极力主张“人类没有选择不自由的自由”。我想,正如这位哲学家所言,充分享受人生应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命运吧。我们从方方面面去思考增强记忆力的方法,最终得到了一个结论——“个人的意志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样的结论未免太过于老套了。在这里别出心裁地去强调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好比父母教育孩子“你只要努力就能行”一样。这种话就算不说,大家也可以理解。可是,或许有人在点头同意时也希望能够从中充分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一定也有人会在自我修炼的过程中,不去高呼奋斗和耐性等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的体育精神,而是希望快乐地探究人生道路。比方说,如果研制出可以轻轻松松地增强记忆力的魔法之药,大概每个人都无法抗拒它的魅力吧。在接下来的第七章中,我将介绍一下具有这种颇具魅力的药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六章 科学锤炼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