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系列介绍之二------张杰、王茂华
http://b247.photo.store.qq.com/psb?/V14QCcyE0s3oxw/nwzdc6F4tKIGR6FWGXd2xtKePzCN57B8hELpyXtxi7c!/b/dBXPOpMIFgAA&ek=1&kp=1&pt=0&bo=vwCVAAAAAAABAA0!&t=5&su=070632289&sce=0-12-12&rf=2-92003年10月,我国选手张杰、王茂华,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十二届世界记忆锦标赛,赛场上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身影。
而在当时,他们却被世界各国的媒体所冷落,甚至一度被误认为“日本队代表”。可就在这次大赛上,他们两人以优异的成绩夺取桂冠,荣获“世界记忆大师”称号,成为新晋7名“世界记忆大师”中仅有的两名亚洲人,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也是一个“脑力强国”。
在对2003年第12届世界记忆锦标赛的进行闭幕致辞时,托尼•博赞先生总结到(选摘自博赞先生的发言):
对于那些习惯于观看紧张刺激的球类比赛的人们来说,他们很难了解这样一个事实:观看思维运动比赛同样也是非常紧张刺激的。
这次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所举行的第13届世界记忆锦标赛,给我们带来了非常精彩的比赛。在这次比赛中,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为之兴奋。
第一个是在世界记忆锦标赛开办以来的13年中,这项比赛首次在英国以外的国家中召开,这代表了我们这个思维运动比赛正逐渐走向世界。
第二个是参加这次竞赛的选手达到创纪录的55人,他们来自于20个国家。这表明越来越多国家的人们正在积极地投身于这项赛事。
第三个让人惊喜的事情是,虽然一直以来世界记忆锦标赛都几乎是男人们的天下,然而,这次却有了非常多的女性选手参加角逐,并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
第四个值得兴奋的事情是,曾经八次取得本项大赛总冠军的多米尼克先生,终于被他的挑战者所打败,这次新晋的世界记忆冠军属于安迪•贝尔(AndiBell)先生。
另外,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许多第一次参加本项比赛的选手,都表现出令人非常吃惊的记忆水平。其中,首次代表中国参赛的王茂华和张杰都取得了相当优秀的成绩,并以其出色表现赢得了“世界记忆大师”的荣誉称号。
世界记忆记忆运动委员会(WMSC)对“世界记忆大师”(GrandMasterofMemory)荣誉称号的获得有着严格的评判标准,必须同时达到以下三个项目的成绩标准才可以被授予“世界记忆大师”称号。
一,“一小时扑克牌”(HourCards)成绩达到7幅牌(364张)以上;
二,“一小时记数”(HourNumbers)成绩达到721个数字以上;
三,“一副扑克牌”(SpeedCards)记忆时间在3分钟以内;
我们来看一下张杰与王茂华当时参加比赛的成绩:
张杰:
项目成绩世界排名(截至05年10月31日)
一小时扑克牌(HourCards)419张43位
一小时记数(HourNumbers)892个31位
一副扑克牌(SpeedCards)103.35秒50位
王茂华:
项目成绩世界排名(截至05年10月31日)
一小时扑克牌(HourCards)416张45位
一小时记数(HourNumbers)884个32位
一副扑克牌(SpeedCards)124.16秒65位
可以清楚地看到,张杰和王茂华的记忆成绩都完全超过了所要求的标准,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记忆大师”,也因此成为中国首两位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称号的人。事实上,在参赛回国后,他们俩的记忆力经过更为系统的训练,又有了很大的提高。
张杰
中国第一位世界记忆大师,安徽淮南人,“大思记忆法”的创始人。200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地质专业,2001年师从马来西亚记忆研究院院长、世界顶级记忆大师叶瑞财博士。2003年代表中国参加第十二届世界记忆锦标赛,荣获“世界记忆大师”称号。回国后立志将自己所学的记忆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传授给每个中国人,开始教授记忆技巧。
他能准确无误地在40秒内记忆一副洗匀的扑克牌顺序,在1小时内记忆扑克牌18副,在2分钟内快速记忆数字108个,并指导学生在15小时内将四级英语词汇倒背如流。
王茂华
中国第一位女世界记忆大师,海南琼中人,“大思思维树”的创始人。2001年师从马来西亚记忆研究院院长、世界顶级记忆大师叶瑞财博士。2003年与张杰同时获得“世界记忆大师称号”。
她曾运用“大思思维树”的战略性思维模式在4天内将《道德经》倒背如流,在3天内背下《孙子兵法》,借助思维导图她在1天内完整阅读分析6本书。
在她教授思维导图和记忆法的课堂上,学生们总是求知若渴,不愿下课,中午不肯休息,一有空就围着她问个不停。她说,思维导图和记忆法改变了她的人生,她要把思维导图整理改良得更加适合中国人,让记忆法帮助更多的人。
在别人眼中,张杰已经是100%的记忆天才。但他却告诉记者:
“从中学到大学,我记忆力不好,背书老是很苦恼”
“中学时我老是怀疑自己记忆力不行,记东西总是比别人慢很多。读高二时,这一点简直成了我心里的阴影。”张杰谈起他的求学时光,坦言他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背书”的苦恼,甚至还更为严重,一度怀疑自己的记忆力是不是出了问题,为何背书老是没有其他同学快。
在进入大学之后,情况并没有得到多大改观,大量记忆性的基础课、公共课程,仍然让张杰感到“恐惧”,“我内心认定自己记忆力很差”,但他始终不明白,比如中国近代史这门公共课,为什么有的同学课堂上不怎么听,只要在考试前背一背就能够拿高分,而自己即使认真听讲,成绩反而没有人家好。
2000年7月,张杰放弃自费读研的机会,只身来到海口,供职于平安保险公司。不久,他做起讲师,专职对员工进行培训。
张杰介绍说,做讲师,要求拥有较大的信息量,也需要较好的记忆力,这是为了让自己能够记住讲课内容的,使教学更有效率,也希望帮助学生听一遍就记住,而不用在课后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在这种情况下,结合我自己的求学经历,寻求一种有效记忆方法的愿望就越来越强烈。”
从那个时候开始,张杰开始不断反省,从各种途径去寻找能够改善记忆力的良方。“要知道,我也买了很多关于记忆力、学习方法的书籍来看,”张杰顿了顿,“不过,这类书籍有难度啊,主要是理论性的东西太多,比较枯燥,靠自己‘参悟’太困难。”不过,当他试着把书上所讲的理论运用到课堂上,渐渐的有了一些成效。从此,他对记忆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接触记忆的质变,来自一次偶然”
“接触记忆的质变,是在2001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马来西亚记忆大师叶瑞财博士首次来中国,在海口开办了一个培训班。我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马上决定去参加培训。”张杰提起当时的情形,欣喜之色溢于言表。
叶瑞财博士在培训班招生前做了一个现场展示,其间倒背如流1774页的“牛津高阶词典”,张杰第一次感觉“震撼”,“当时就相信培训一定会有效果”。张杰说,叶博士的培训班与那些记忆书籍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从头到尾全是训练、答疑,很少讲理论。
虽然“早料到会有很好的效果”,两天时间下来,张杰仍然惊讶于自己的收获之大。培训结束之后,张杰惊喜地发现自己平常授课用到的几十张写满讲义的幻灯片,只需10分钟左右就可以将大概框架和基本内容记住。他开始有意识地把学到的记忆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事实证明效果不错。
张杰尝到了记忆的甜头,自言“信心开始膨胀”,从此每天都有意识地让自己在工作之余练一会儿,每天少则10分钟,多则1个多小时,巩固所学,记忆速度和准确性都不断提高。也就是在这个培训班,张杰认识了后来同去参加世界记忆力锦标赛的女选手王茂华。
“参赛经历让我决心教会更多人突破记忆障碍”
“世界记忆力锦标赛已经举办了十几届,中国一直没有人参加过,你可以去试一下。”2003年初,张杰同叶瑞财博士交流时,叶瑞财听说张杰可以在两分钟内记完一副洗匀的扑克牌,欣慰之余建议他“争做中国参加世界记忆力锦标赛的第一人”,并表示愿意为他提供必要的帮助。
在叶瑞财博士的鼓励和帮助下,张杰竟然辞掉工作,一心准备参赛。而此时的他,在平安保险公司的工作正渐入佳境,月收入达8至9千元,在海口,这样的收入水平已相当可观。
2003年7月,离开平安之后,张杰刻苦练习了3个月。做世界级的记忆大师,这种常人看起来很困难的事情,对当时的张杰来说,目标并不那么遥远。因为当时的他认为,“一个人某方面的能力原本很差,一旦转变成优势,就会突然变得很有信心”。在张杰的带动下,王茂华也决定参赛。
2003年10月初,第十三届世界记忆力锦标赛如期举行,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一共48位选手,其中,两名中国选手最不被看好。10月2日,锦标赛举行专门的记者招待会,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比选手人数还多,他们围着热门人物追新闻,而张杰和王茂华却安静地坐在选手席里,没有任何人“搭讪”。
终于,一名马来西亚记者走过来问他们:“AreyouJapanese?”(你们是日本人吗?)两人同时回答:“No!WeareChinese!”(不,我们是中国人。)那名记者很惊讶地问:“中国也有大脑方面的运动吗?”这样的问话让张杰和王茂华十分难受。
在随后的比赛中,张杰、王茂华如常发挥水平,以优秀的竞赛成绩,最终成为新晋的7名“世界记忆大师”中仅有的两名亚洲人,让在场所有人刮目相看,包括在场的所有记者。
“参赛经历让我决心教会更多人突破记忆障碍。”回国后,张杰决心要让大脑运动在中国普及起来,他坚信“记忆力绝不是天生的”,“中国人也能走在世界脑力开发的尖端”。“
“2003年12月,我和王茂华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决定成立一个机构,将我们的记忆和思维方法传授给更多的人。”张杰和朋友们加入了广东华厦智力工程研究所,成立了100%天才俱乐部。张杰大学时的好友林楚旭,就在这时成了这个机构理想的经理人。
张杰:从两次高考落榜到世界记忆大师
http://b248.photo.store.qq.com/psb?/V14QCcyE0s3oxw/Lx41tqxU*0ezn10DThKJ8m2F*ugzgg5Mgej0sxje9GY!/b/dOd31pMJFQAA&ek=1&kp=1&pt=0&bo=gACuAAAAAAABAAk!&t=5&su=0105679073&sce=0-12-12&rf=2-9
张杰:
*中国第一位世界记忆大师
*中国大脑思维运动先驱
*中国大脑潜能开发专家
*大思记忆法创始人
*2000开始钻研记忆力专业课程
*2002年师从马来西亚记忆研究院院长、世界顶级记忆大师叶瑞财博士
*2002年专职从事大脑潜能开发研究工作
*2003年代表中国参加第13届世界记忆锦标赛,荣获“世界记忆大师”称号
*40秒快速记忆一副洗匀的扑克牌(100%正确)
*2分钟内快速记忆数字150个(100%倒背如流)
记忆大师童年饱尝记忆苦
在别人眼中,张杰是百分之百的记忆神童,然而他以自己的经历断然否定了“天才神话论”。
“蠢孩子”从小怕背书:
从小学到大学,张杰一直为记忆力不好而苦恼,背书总是让他恐惧、头疼,同一堂课的内容,同桌远比他记得快、记得多,他绝对是个“蠢孩子”。
让他的记忆产生质变是在2001年初,一个偶然的机会,马来西亚记忆大师叶博士首次来中国,在海口举办了一场讲演,现场将1774页的“牛津高阶词典”背得滚瓜烂熟,此举让他备受震撼。
工作之余苦练记忆法
张杰虚心地学习叶博士的记忆法,很快发现他作为保险公司培训讲师,授课写的几十张讲义幻灯片,只需10分钟左右就能记住大概框架和基本内容。
他开始有意识地把学到的记忆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此后每天刻意在工作之余继续练习,每天少则10分钟,多则1个多小时,巩固所学,记忆速度和准确性都不断提高。这期间,张杰还认识了后来同去参加世界记忆力锦标赛的女选手王茂华。
由英国人“大脑先生”托尼•博赞发起的世界记忆力锦标赛是全球最权威的记忆力赛事,风行十余年,然而在中国这个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当叶博士听说张杰能在两分钟内记完一副洗匀的扑克牌,欣慰之余建议他争做中国参加世界记忆力锦标赛的第一人。此时,张杰也作出惊人之举,毫不犹豫地辞掉月薪9000元的高薪工作,全身心投入备战。
2003年10月,第十二届世界记忆力锦标赛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比赛分为英文诗歌、二进制数字、姓名面孔、历史日期事件、听记、扑克牌、词汇等10个比赛项目,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48位选手参加角逐,张杰与王茂华最终以优异的竞赛成绩脱颖而出,成为新晋7名“世界记忆大师”中仅有的两名中国人,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也是一个“脑力强国”
王茂华:曾经因为记忆力差而考不上大学
http://b249.photo.store.qq.com/psb?/V14QCcyE0s3oxw/eaVaNNdOHhQ3KfPQiY4HHULlwzOS49bSl0SET.JOg28!/b/dIIoeJRbFwAA&ek=1&kp=1&pt=0&bo=ogCxAAAAAAABADQ!&t=5&su=0188378673&sce=0-12-12&rf=2-9
王茂华
*中国第一位女世界记忆大师
*中国大脑思维运动先驱
*中国大脑潜能开发专家
*大思记忆树创始人
*2002年师从马来西亚记忆研究院院长、世界顶级记忆大师叶瑞财博士。
*2003年代表中国参加第13届世界记忆锦标赛,荣获“世界记忆大师”称号。
*成功地在4天内记忆《道德经》,倒背如流
*成功地在3天内记忆《孙子兵法》,倒背如流
*成功地在1天内完整阅读并分析6本书
*成功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在6-10天内把《黄帝内经》4000字的精选部分,倒背如流
一提起王茂华的求学经历,她就说:
“学生时代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
“15岁之前,我一直在海南一个小县城读书,15岁随父母到海口,1998年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当地邮局工作。”
1999年,王茂华特意请假去参加了一次招聘会,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的职位吸引住了她。有人说保险公司工作太辛苦,但她觉得“保险公司的氛围很活跃,有假期,年底业绩好还可以公费旅游,生活相对要丰富得多”。她参加了面试,如愿“跳槽”进入保险公司,最初做一名保险代理人。“工作期间我修完了大专的全部课程,但真正改变我人生的却是思维导图。”
也是在1999年的某一天,她和表妹逛书店,无意中发现一本她当时觉得很有意思的书,书中用彩图阐述了一套学习方法,吸引住了她。她没想到“枯燥的学习能够变成那样有趣的东西”,觉得很有创意,当时就决定买下这本书——托尼•波赞先生著的《思维导图》。
回家后,王茂华仔细研究了书里的内容,发现波赞先生的经历竟然跟自己很相似,学生时期成绩也不好。当时她想,既然波赞先生能成为世界记忆力锦标赛的发起人,“那么如果自己能学会这种技巧,也一定能有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从此,王茂华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各种有关记忆技巧的书来看。通过自学,她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记忆技巧,并时常在聚会时向同学们表演快速背数字、背词语等小节目。同学们都对她另眼相看,王茂华觉得自己的人生突然有了很大改变,变得异常精彩和有价值。
“我知道自己的渺小”
“我本来对自己很满意,但看完叶博士的表演,我才知道自己的渺小,我知道的太少了。”王茂华感慨说。
2001年初,王茂华通过朋友知道了叶瑞财博士到海口开办课程的消息,马上赶去看叶博士的现场演示。没想到自己曾经苦学并引以为傲的“定桩法”(记忆法的一种),叶博士居然当场教给了所有的观众,还表演了倒背“牛津高阶词典”等让她惊叹的节目。“叶博士还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的6万位。我当时恨不得立刻把这些技巧全都学会。”
叶博士教会她一些相对高级的技术,比如记扑克牌。回到单位以后,王茂华迫不及待地在同事面前表演了10分钟背下整副扑克牌的技巧,看到同事惊讶不已的表情,她觉得自己当时“真的心情很愉快”。
也就是在培训班里,她认识了从事保险业的同行张杰。因为他们都有着记忆方面的兴趣,并因此在各自的单位小有名气,以前两人都互相听说过对方,直到这次才有机会见面。
“连家里的电话线也拔掉,免受干扰”
“参加完培训班后,我和张杰较少联系,我自己中途也一度停止过练习,直到2002年底的一天我们又见面了。他说他准备参加世锦赛,触发了我要和他一起去的想法。”有了目标以后,王茂华和张杰一起开始制定计划,定期训练。
当时王茂华白天上班,中午休息的时间她便利用起来,每晚9点至12点,更是她固定不变的练习时间。到了比赛的前4、5个月,她更是全心投入,连家里的电话线也拔掉,免受干扰。每天早上起床,哪怕只有十分钟,她也要练一练。有时甚至睡到半夜醒来,她都会起床练习。
王茂华说,叶博士打开了他们的视野,但在培训班所有的300多名学员中,只有她和张杰能够有现在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勤奋和坚持,还有互相帮助。
她和张杰在坚持练习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新的方法,比如在比赛时记忆扑克牌的一些方法,就是他们自己发明的。
“参赛经历让我决定回国教授记忆力课程”
“2003年7月,张杰辞职时,我就预感到回国后自己也会走出这一步,但最终促使我下这个决心的是在世锦赛上的经历”。王茂华同张杰一样,对于现场记者对中国选手的冷落感到十分难受,她形容自己“当时被激发出了一种爱国热情”。
在大赛前一天晚上,只有她和张杰提前去熟悉比赛场地。她当时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国家那么少人参加,我们中国人不该这样子,脑力运动在国外这么普遍,而我们还一无所知。她希望回国后让更多孩子,特别是跟自己以前一样学习不好的孩子学到这些记忆技巧。
回国后,在张杰的支持下,她走出了投身脑力开发事业的第一步。她将自己学到的思维导图进行整理,融入自己的感悟,使这个思维工具变得更加适合中国人,然后再教授给学生。她发现世锦赛上所通用的记忆术,大多是用来竞技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职业高手,她开始想办法帮助学生用更简单的方法记住书中的内容。她形象地把学习比喻成一种子选手战争,思维导图是战略家的头脑,记忆法是秘密武器。她认为背一本书首先要规划,使思路清晰,才可以用秘密武器开始进攻,只要做到这两点,学习必然攻无不克。
看完两位老师的故事,大家心里是不是禁不住由衷的敬佩呢?两位老师从03年到今天,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推广中国脑力运动,他们最大的理想就是让中国所有人的大脑都富有起来。同时作为他们的学生,我也一直不忘他们的教诲,也一直在记忆方法和思维导图的领域中培养着学生。预祝两位老师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
下一次人物介绍中,我将为大家推介的是连续获得两届世界脑力锦标赛总冠军的首位中国人。敬请期待!
看完了,好贴。超赞! 灰常好啊。。。
页:
[1]